逆流小说网免费为大家推荐明朝的那些事儿无弹窗广告推荐
逆流小说网
逆流小说网 校园小说 穿越小说 竞技小说 武侠小说 架空小说 言情小说 仙侠小说 总裁小说 耽美小说 官场小说 玄幻小说 乡村小说
小说排行榜 都市小说 同人小说 综合其它 科幻小说 重生小说 军事小说 短篇文学 灵异小说 推理小说 经典名著 网游小说 历史小说
好看的小说 妻心如刀 母上攻略 我的娇妻 秦家有兽 新婚妻子 辣文合集 禁乱之爱 茶余饭后 情栬生活 兽血滛传 热门小说 完本小说
逆流小说网 > 架空小说 > 明朝的那些事儿  作者:当年明月 书号:16399  时间:2017/5/22  字数:10577 
上一章   ‮0610-1510‬    下一章 ( → )
  [151]

  记载朱元璋事迹最重要的史料之一《明太祖实录》中是这样记载的,首先还是老一套,说朱棣刚生出来的时候,到处冒光及五⾊満室(具体描述可参考朱元璋出生记录)。然后说朱元璋十分喜朱棣,不喜太子和太孙。甚至说朱元璋屡次要改遗嘱,临死前要传位给朱棣,是被太子矫诏阻止的。

  这些情节我们都似曾相识,没有什么新意,但这毕竟是史料上的记载,我么不得不慎重的进行分辨。

  我们说过,此文不但要叙述那段历史,还会告诉大家一些分析历史的方法,如之前讲过,看一段史料先要辨明材料作者是谁,有什么倾向,掌握了这个规律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所谓《明实录》是明朝史官的历史记录,自永乐夺位后,对前朝历史多有篡改,已是不争的事实,朱棣为了说明自己不是夺位,对继承人的确定问题更是极为重视,出现这些记载当不在意料之外。

  而更具有说服力的是,后世的史官及正统史料都没有采纳这些说法,这些经验丰富的历史学家们仔细分辨和筛选了史料,他们对这些记载的态度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据以上情况,我们应该可以推定,朱标和朱允炆是当之无愧的继承者。不可否认的是,朱元璋和朱棣的格和做事方法是很相像的,但这并不能成为朱元璋想要传位给朱棣的证据。

  事实上,朱元璋后来已经认识到其为政过严的问题,他教导太子"以仁治国",并对早年政策多有修正。朱元璋是一个成的政治家,他明⽩张弛治国的道理,选择仁慈的朱标为继承人是合情合理的。

  朱标是一个不幸的人,他的一生都生活在朱元璋那庞大的⾝影中,没有自治、自决的权利,生命线也不长,而他的儿子朱允炆更是不幸。这⽗子俩算得上是难兄难弟。

  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了几百年,⻩沙早已经将那些故往埋葬,但我们还是应该从那写故纸堆中找出真相,还朱标⽗子一个公道。

  因为迟到的公道仍然是公道。

  [152]

  上面我们介绍了朱元璋时代的一些重大事件,是时候对明初的制度作一个概括的介绍了,这些制度对整个明代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制度背后隐蔵着一个秘密,而这个秘密就埋蔵在朱元璋的心中。

  朱元璋和明朝法制建设

  说起法制建设,大家可能很难把这个现代化的观点和封建君主联系起来,但朱元璋实在是个了不起的人,他不但制定了完备的法律,还成功的普及了法律。

  我们之前说过,朱元璋制定了《大明律》,并规定了五种刑罚,分别是笞、杖、徒、流、死。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小竹打人、大木板打人、有期徒刑、流放、死刑。当然按照朱元璋的格,他是不会満⾜于这几种处罚方式的,这五种只是正刑,另外还有很多花样,之前已经介绍过,这里就不多讲了。

  而在明初的普法教育中,最重要的并不是《大明律》,而是一本叫做《大诰》的书,这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呢?为什么它比《大明律》还重要呢?

  所谓《大诰》是朱元璋采集一万多个罪犯的案例,将其犯罪过程、处罚方式编写成册,广泛散发。那么为什么朱元璋要推广《大诰》而不是《大明律》呢?只要细细分析,我们就可以发现朱元璋确实是个厉害的人物。

  据法理学的分类,《大诰》采用了案例,应属于判例法,这么看来朱元璋还颇有点英美法系的倾向。朱元璋正确的认识到,要老百姓去背那些条文是不可能的,而这些案例生动具体。个个有名有姓,老百姓吃完了饭可以当休闲读物来看,就如同今天我们喜看侦破故事一样,更重要的是,里面还详细记述了对这些犯人所使用的各种酷刑,如用铁刷子刮⽪、菗肠、剐⽪等特殊行为艺术,⾜可以让人把刚吃进去的东西再吐出来,然后发誓这辈子不犯法。

  把犯人的罪行和处罚方式写⼊《大诰》,并起到警示作用,实在是一种创举。

  但问题还是存在的,因为当时的人们文化程度普遍不⾼。文盲占人口的大多数,没有希望工程,读过小学(私塾)的已经很不错了,大家在电视上经常可以看到,城门口贴着一张告示,一个人读,无数人听,并不是因为读的那个人口才好,而是由于大家都不识字,这是符合客观事实的,老百姓素质低,即使是通俗的案例也很难普及。

  朱元璋再有办法,也不能代替那么多的老百姓去听,去读。这实在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但奇人就是奇人,朱元璋用一个匪夷所思的办法解决了问题。

  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篇第三十九章

  章节字数:3526更新时间:07-02-2215:58

  [153]

  他的办法具体作如下:比如张三犯了罪,应该处以刑罚,县官已经定罪,下一步本来应该是该坐牢的去坐牢,该流放的流放,但差役却不忙,他们还要办一件事,那就是把张三押到他自己的家中,去找一样东西,找什么呢?

  就是这本《大诰》,如果找到了,那就恭喜张三了,如果本来判的流放,就不用去了,回牢房坐牢,如果是杀头的罪,那就能捡一条命。

  反之,家里没有这本书,那就完蛋了,如果张三被判为流放罪,差役就会先恭喜他省了一笔通费,然后拉出去卡嚓掉他的脑袋。

  其实从法理上说,家里有这本书,说明是懂得法律的,按照常规,知法犯法应该是加重情节。不过在当时而言,这也算是朱元璋能够想出来的最好的方法了。

  朱元璋通过这种方式成功的普及了法典,虽然具体效果不一定很好,但他毕竟做出了尝试。

  朱元璋的特殊规定

  在洪武年间,朱元璋规定了很多奇怪的制度,如果要都写出来,估计要十几万字,这里只简单介绍其中几种。不要小看这些制度,在这些制度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含义

  在那个时候,人去世是不能随便说死的,要先看人的⾝份,具体规定如下:

  皇帝死称崩、公侯贵戚死称薨、大臣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死才能称死。

  这个规定给人们制造了很多⿇烦。比如当时‮员官‬的丧礼,摆出灵堂,众人祭拜。当时有很多人都搞"撞门丧"。所谓"撞门丧"是指祭拜的人和死掉的人不,有的本就不认识。但同朝为官,死者为大,无论好坏都去拜一拜,具体作过程如下:

  进到灵堂,看清神位位置,如果不认识这人,就要先记住神位上的名字,然后跪地大哭:某某兄(一定要记准名字),你怎么就死了啊,兄弟我晚来一步啊

  如果你这样说了,大家就会怀疑你是来砸场子的,你祭拜的是‮员官‬,怎么能用庶民的说法呢?

  正确的方法是这样的,进到灵堂,先去问家属:您家老爷前居何职?

  家属回答:我家老爷原是兵部武选司郞中。

  这时心里就有底了,这是个五品官,该用"卒"

  那就拜吧。

  别忙,还要再问一句:您家老爷可有世系爵位?

  家属回答:我家老爷袭伯爵位。

  还是仔细点好啊,差点就用错了。这时才能去神位前,跪地大哭:某某兄,你怎么就薨了啊,兄弟我晚来一步啊

  大功告成,真累啊。

  [154]

  其实称呼上的规定前朝也有,但并没有认真执行过,而在洪武年间,如果违反这些制度规定,是会有大⿇烦的,除了称呼外,当时的老百姓也被分成了几个种类。

  按职业划分大致分为:民户、军户、匠户。

  其中民户包括儒户、医户等,军户包括校尉、力士、弓兵、铺兵等,匠户分委工匠户、厨役户、裁户等。

  这些户的划分是很严格的,主要是为了用人方便,要打仗就召集军户,要修工程就召集匠户。看上去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但其实缺陷很大。

  比如你是军户,你的儿子也一定要是军户,那万一没有儿子呢,这个简单,看你的亲戚里有没有男丁,随便拉一个来充数,如果你连亲戚都没有,那也不能算完,总之你一定要找一个人来⼲军户,拐来骗来上街拉随便你,去哪里找是你自己的事情。

  再比如你是匠户中的厨役户,但你说你不懂厨艺,那也不要紧,人去了就行,只要人数对得上就没问题,反正你做的饭我也不吃,谁吃了拉肚子我也不管。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划分实在是不科学的,不但民户军户这些大户之间不能转,同一户內不同的职业也不能转,万一打仗时要召集弓兵户,偏偏这些人从小没有练过拉弓,那也没办法了,每人给一把弓就上吧。这样的军队战斗力是不能保证的,又如召集医户,如果召来的都是一些不懂医术的,那可就要出人命了。

  这是老百姓,‮员官‬们也不轻松,他们⾐服穿着和颜⾊搭配、用料、图案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如违反,是要杀头的。

  如朝服冠上的梁数,一品七梁,二品六梁,往下递减,不能多也不能少,这⾐服是祭祀典礼要穿的,平时上朝要穿公服,公服的规定也极为复杂,从一品到九品,从文官到武官,⾐服颜⾊不同、花纹不同、‮径花‬不同、⾐服上的补片也不同。

  回家之后也不轻松,不能穿睡⾐之类的⾐服走来走去,要穿常服,这常服也不能随便穿,不同品级也有规定,如带,一品用⽟、二品用花犀,以下各不相同。

  如果你不小心穿了常服去上朝,或是穿了公服去祭祀,系错了带,穿了⻩⾊內⾐,只要被人发现,就是严重错误,可能要杀头的。

  这些制度看上去眼花缭,但他们之间是存在着联系的,如果我们仔细的对这些制度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这些制度的背后隐蔵着某种目的。

  [155]

  除了这些制度外,朱元璋还为他的臣民们设定了严格的规定,他贵为天子,却给‮国全‬几乎所有的行政机关都分好了工,行政公务、司法裁决、仓储准备、人口统计,甚至连街道清洁都逐一分配到人。

  不但如此,他还详细说明工作该怎样去做,相当于今天买电器时附送的说明书,一一列举唯恐不能穷尽,如人口统计时要注意哪些事项,如何进行核查,隐瞒人口的常用手段等等都列明出来。

  估计要是再详细点,他还会规定清扫街道时怎样使用扫帚,出门时该先迈哪只脚。这样看来,在朱元璋手下⼲活倒也不累,相信只要不是⽩痴,能看懂朱元璋配发的说明书,都是能够⼲好工作的。

  此外他还噤止农民进城打工,规定所有老百姓只能在自己的生活范围內活动,在所有的通要道上设置了关卡,人们要走出规定地域,必须持有官府出具的路引。这玩意可千万要收好,如果丢了,守关卡的士兵会直接把你当成逃犯,抓走充军,目的地是去不成了,家也不用回去了,很可能过那么几年,这位丢了路引的兄弟也站在关卡当检查员了。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也能看出来了,朱元璋要建立的是一个等级分明,秩序严谨,近乎僵化的社会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农民只能种地,商人只能经商,‮员官‬按照规定⼲好自己的工作,无论谁都不能越界。

  军户、民户、匠户的划分决定了在那个时代找工作从来都不是难题,不用费尽心思设计什么简历,洗⼲净脸,打好领带去参加面试。因为除了那些读书厉害的人之外,所有人的工作都是在投胎的那一刻决定的,你爹⼲嘛,你也⼲嘛。

  应该说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所有人都各司其职,互不⼲扰,他们就像无数条永不相的平行线,一同组成強大的明帝国。这些制度之严密、周到即使在今天看来,也堪称典范。

  我们不得不佩服朱元璋,他不但打下了江山,还耗尽心力制定了如此完美的规章制度。他的目的也很明确:

  明帝国的所有问题我朱元璋都给你们解决了,制度也有了,方法也有了。后世子孙照着做就是了,我辛苦点没有关系,你们就等着享福吧。

  可惜模型始终只是模型。

  在这个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着完美的东西,任何制度都有缺陷,任何体系都有漏洞。朱元璋的这个体制也不例外。

  [156]

  事实证明,他的体系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而且还出现了很多朱元璋本人做梦都想不到的意外。

  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限制大臣的权力,然而明朝的內阁比以往的任何丞相都更专权。

  朱元璋规定老百姓不得四处流动,然而明朝中后期流民成风,四处游,丝毫不受束缚

  朱元璋颁布了抑制商业发展的条令,并规定商人不得穿着绸沙等贵重⾐物,然而大规模的工商业发展正是从明朝开始,而那些本应该是社会最底层的商人却穿金戴银,甚至登堂⼊室,为官经商。

  朱元璋严令太监不得⼲政,可是明朝的阉宦却个个都是重量级的(这与他废除相权有关)

  朱元璋给他的所有子孙都准备了爵位和俸禄,然而一百多年后,他的很多后代都家道中落,穷困潦倒。

  这些朱元璋认为可以用千年万年的制度,在短短的百余年间已经烟消云散。甚至他的继承者们也不再认真遵守这些规定,他们口中说着太祖成法万年不变,实际上却是各有各的搞法。偶尔有那么一两个脑袋不开窍的叫嚣着要恢复祖制,换来的却是众人嘲笑的眼神,甚至连当时的皇帝也不以为然。

  实际上,朱元璋为了保障自己的这套制度模式能够贯彻实施下去,对那些敢于改动和违反者,制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如他曾铭文规定太监⼲政者,杀;敢议立丞相者,杀等等。可是这些措辞严厉的规定从来就没有真正发挥过作用。太监还是照常⼲政,內阁还是行使着丞相的权力,此路不通就绕道走,谁也没把太祖成法当回事。

  更让朱元璋想不到的是,他规定的事情往往都向着反方向发展,用俗话说就是怕什么来什么。在朱元璋的面前似乎有一个看不见的对手,朱元璋想往东,这个对手偏要向西。朱元璋想吃饭,这个对手却给他喝⽔。

  这个对手并不是虚无的,我们之前提到过他的名字--历史规则。

  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篇第四十章

  章节字数:4259更新时间:07-02-2215:58

  [157]

  如果我们细细分析一下朱元璋制定的这些制度,就会发现很多问题。比如他规定商人不允许穿好⾐服,限制商人的政治地位,如有违反,就要处以重刑。

  然而这规定真的行得通吗?

  农民有权穿纱,却买不起,商人虽然地位低,但他们有钱,有钱才能买得起那些贵重的东西,农民没有钱,所谓的权力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他们连饭都不一定吃得,哪里还谈得上穿什么⾐服?这不是拿穷人开心吗?(虽然他本意并非如此)

  类似的制度缺陷还有很多,这些制度本⾝并没有什么大问题,但遗憾的是并不一定适应情况的变化。因为朝廷的收⼊不断的增加,经济不断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也会发生变化,墨守成规的制度最终一定会被历史所淘汰。

  朱元璋制定的这套政策是适应明朝初年的情况的,事实证明,这些制度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恢复。但朱元璋虽是能人,却不是超人,也不会搞"人间大炮""时间停止"之类的把戏,他不能停滞历史的进程,当他把自己的这些制度和方法作为"万世不变之法"流传下来后,这些过时的玩意在后人眼中就会变得荒谬和不适用,并成为绊脚石。

  朱元璋这一生有过很多厉害的对手,顽強的张士诚、凶狠的陈友谅,纠不清的北元、狡猾的胡惟庸、骄横的蓝⽟,这些人都是一代人杰,然而他们都败在了朱元璋手下。直到他遇到了最后一个敌人--历史规则。

  在历史的进程中,命运之神会从芸芸众生中挑选一些人,给他们建功立业的机会。如果你被挑中,实在是一件幸运的事情。但你同时也必须认识到,这是一场残酷的比赛,当机会到来时,你若要真的有所建树,就必须比其他人更优秀、更強大,因为最终的胜利者只有一个。

  四十多年前的一个夜晚,命运之神来到了朱重八的边,将一柄剑和一把钥匙给了他,他告诉朱重八:用剑去推翻残暴的元朝,用钥匙去打开那扇新的大门,你将建立自己的王朝,获得你应得的荣耀!

  朱重八庄重的接收了这两份礼物,他没有辜负命运之神的期望。在那漫长而艰苦的岁月里,他用自己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才能,战胜了所有的竞争者,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他不再是那个穷困潦倒的朱重八,而是重权在握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他认为自己已经有⾜够的力量改变原先的规则,创造自己的体系。

  但他错了,无论他如何強大,在历史的眼中,他只不过是一颗小小的棋子。

  他可以影响少数人于永远,也可以影响多数人于暂时,但他绝对无法影响多数人于永远。

  [158]

  毫无疑问,朱元璋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人物,他有着卓越的军事和政治天赋,精力充沛,他执政三十一年,勤勤恳恳⽇夜不息的处理政务,一个天才加上勤奋,世上还有什么事情是他做不成的呢?

  他相信自己能够控一切、改变一切,他已经凭借自己的才能获得了命运之神的垂青,成为了这片广阔大地的统治者。但他并不満⾜,所以他按照自己的设想创造了一整套独特的社会体系和架构。他相信,就如同以往一样,他会胜利的,事情是会按照他的设想进行下去的。

  可是历史规则这个对手与之前的都不相同,他无影无形却又无处不在。他没有去招惹朱元璋这位猛人,却不断的扰着朱元璋的子孙,而朱元璋的体系也在时间的磨砺下变得千疮百孔,最终失去了控制力和约束力,历史固执的按照自己的逻辑方式走了下去。

  事实证明,在这场斗争中,朱元璋失败了。

  原因何在呢,答案看起来似乎深不可测,其实很简单:

  因为朱元璋只是历史的执行者,他并不是历史的创造者。

  即使没有朱元璋,也会有李元璋、王元璋来完成历史的使命,推翻旧的王朝,建立新的帝国。历史是一个好客的主人,但却从不容许客人取代它的位置。历史也从来就不是一个人或是几个人可以支配创造的。所谓时势造英雄,实乃至理名言。

  那么谁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谁支配着这些历史规则呢?

  真正创造支配历史的是稻田里辛勤劳作的老农,是官道上来往的商贾,是朝堂上进言的‮员官‬,是孤灯下苦读的学子。

  是的,正是这些普通人创造和支配着历史,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注定默默无闻,都无法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但他们也是伟大的,他们用自己勤奋的工作不断推动着历史的前进,他们才是历史真正的主人。

  从古至今,从无例外。

  [159]

  在解构了朱元璋的体系后,让我们回到洪武时代,还有一些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事件是必须述说的。

  可怕的锦⾐卫

  特务政治是明朝的一个特点,其代表机构就是锦⾐卫。

  锦⾐卫这个名字对我们而言只是一个历史概念,但明朝的人们提起这个名字却是谈虎⾊变。这是一个奇特的机构,它原本只是一支军队,是皇帝的亲军二十六卫之一。这些‮队部‬由皇帝本人指挥,各有各的职责。

  按说亲军应该整⽇在皇帝⾝边,是个不错的职业,但你可不要以为当上亲军就能飞⻩腾达,比如亲军二十六卫中的孝陵卫就是守坟的。整⽇只能和陵墓打道,如果不幸被选⼊孝陵卫,恐怕一辈子也见不到活着的皇帝了。

  相比而言,锦⾐卫就厉害得多了,它是皇帝的卫队,出行时负责保卫,此外它还是仪仗队,上朝时掌管礼仪。所有锦⾐卫的成员服装整齐,穿着飞鱼服,佩戴绣舂刀。正是由于锦⾐卫承担着如此重要的职责,且都是皇帝⾝边的人,他们渐渐的成为了皇帝的耳目,负责打探‮报情‬和惩处大臣。

  这个机构的可怕之处在于,他们不受任何部门的管辖,只听皇帝的指挥,其机构也比较简单,指挥使一人(正三品)为最⾼统帅,下各设同知、佥事、镇抚二人、千户十四人,这些是锦⾐卫的⾼级‮导领‬。

  明初加⼊锦⾐卫的人都要进行严格审查和面试,必须保证是良民,无犯罪前科,并经过精心挑选和各种训练,顺利通过这些考验的人才能成为锦⾐卫。

  锦⾐卫的主要职责是侦查大臣们的行动,并随时向皇帝报告,他们还掌管着"廷杖",负责惩处违反皇帝意志的大臣,而在大臣眼中,这是一群极为可怕的人。洪武年间,如果大臣家有锦⾐卫上门,他就会收拾好⾐物,和家人告别,然后一去不返。

  此外锦⾐卫还负责收集军事‮报情‬、策反敌军⾼级军官的工作,如在后来的万历朝鲜之战中,锦⾐卫表现的相当活跃,收集了大量⽇军‮报情‬,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锦⾐卫的另一个可怕之处在于,他们不受司法机关的管辖,可以自己抓捕犯人,并审判判刑。在逮捕犯人前,锦⾐卫指挥会发给所谓"驾帖",大家可能在"新龙门客栈"中看到过这件东西,要说明的是,"驾帖"并不是⾝份证明,而是逮捕证。

  锦⾐卫持有此物逮捕人犯不受任何人阻拦,如有反抗,可格杀勿论。由于锦⾐卫拥有几乎超越一切的权力,无论刑部还是大理寺见到锦⾐卫都避而远之。

  锦⾐卫还有自己的监狱,称为"诏狱",此狱名气之大,甚至超过了刑部的天牢,因为能被关进这个监狱的都绝非普通人,往往不是大忠大善就是大奷大恶。

  事实证明,这些人的工作效率确实很⾼,在胡惟庸和蓝⽟案中,锦⾐卫昼伏夜出,四处打探,以不怕杀错,只怕杀漏的精神找出了许多所谓的同,并一一处决。这两宗案件也大大提升了锦⾐卫的名声。

  毫无疑问,这是一群可怕的人,他们重权在握,除皇帝外不受任何人管辖,是皇帝重要的统治工具。

  但这一机构的始创者朱元璋却深刻的认识到了特务政治的危害,他知道如果放任下去,‮家国‬法律的约束和权威然无存,于是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他命令撤销锦⾐卫,并下令所有司法审判行为必须由司法机关执行。(诏內外狱无得上锦⾐卫,大小咸经法司)

  为了显示废除锦⾐卫的决心,朱元璋还当众焚毁了锦⾐卫的刑具,以示永不重开之意。

  然而很多事情只要开了头,就很难收尾了。

  [160]

  锦⾐卫这个独特的机构将在后来的明朝历史中扮演重要的角⾊,我们以后还会经常和它打道的,现在就先放下吧。

  就在朱元璋逐步解决国內问题时,明帝国的东北边界发生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件事将对明朝后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事情的发生地是⾼丽王国。

  ⾼丽王国是王建于公元十世纪建立的,这个王朝取代了之前的新罗王国,一直延续下来,但这个⾼丽王朝与明朝的关系并不好,这是有着历史原因的。

  在元朝建立之后,发兵攻打⾼丽,⾼丽最终不敌,被迫屈服蒙元。而元朝统治者按其一贯的方针政策,将本是隶属过的⾼丽归并为元朝的征东行省。元朝还随意废除⾼丽国王,其目的在于通过王室的通婚,将⾼丽牢牢控在手中,他们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从元世祖到元末,元朝皇帝先后将七位公主下嫁⾼丽国王。

  这样看来,和亲这一招永远都是有用的,万一有一天双方打起来,只要把七姑八姨的拉出来,读一下家谱,考证出阁下是我姐姐的儿子的堂弟的邻居等等,就能把对方说得目瞪口呆,收兵回家。

  元朝的目的达到了,经过长期的相亲介绍和⾎缘分配,三代⾼丽国王都带有元朝皇室⾎统。当然了,如果要算出到底是哪一辈的,互相之间怎么称呼还是要翻家谱的。

  正因为⾼丽王室与元朝皇室的⾎统联系,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元朝统治者被赶出中原后,⾼丽仍然依附于元朝。

  朱元璋很明⽩一个稳定的边界的重要,他在明朝建立后,就派遣使臣出使⾼丽通报国号年号,试图与⾼丽建立宗藩关系。

  在利害关系面前,亲戚关系是不一定管用的,事情的发展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点。

  看到元朝败退,⾼丽王朝国王王颛便断绝与元朝的关系,受明朝册封,趁机摆脫了元朝的控制。然而事情总是一波三折,⾼丽王朝里还有很多人是元朝统治者的亲戚,他们自然不甘心被明朝控制。于是亲元与亲明的势力展开了长达十余年的斗争。

  后王颛十岁的养子江宁君辛隅继位。这位国王是倾向北元的,但他为了不得罪明朝,也派遣使者去为他的⽗亲请封谥号(⾼丽国王的谥号按例由明朝确认)。本来事情还是顺利的,明朝派遣使节林密、蔡斌前往⾼丽,然而此二人在从⾼丽归国途中被人劫道,不但随⾝物品被抢,人也被杀掉了。

  按说这件事不一定是⾼丽⼲的,因为在自己地盘上⼲这些活就等于在凶案现场写下杀人者系某某,太过招摇,此事恐怕是北元派人⼲的。

  但朱元璋岂是好得罪的?谋居然搞到了他的头上,怎肯⼲休!他暴跳如雷,收回了给王颛的谥号,表示绝不承认辛隅的国王地位。⾼丽也是一肚子苦⽔没办法倒,只好转而向北元请封,获得了⾼丽国王、征东行省左丞相的封号。

  至此,明朝与⾼丽王国决裂,双方亮出了兵刃。眼见一场大战又要开打,但刀剑虽然没得商量,带刀剑的人却是可以商量的。

  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篇第四十一章 N6zWw.CoM
上一章   明朝的那些事儿   下一章 ( → )
作者当年明月 更新于2017/5/22 当前章节10577字。看明朝的那些事儿小说,就上逆流小说网。我们致力于做最快速更新明朝的那些事儿最新章节的免费小说网站,用心做最好的小说精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