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小说网免费为大家推荐明朝的那些事儿无弹窗广告推荐
逆流小说网
逆流小说网 校园小说 穿越小说 竞技小说 武侠小说 架空小说 言情小说 仙侠小说 总裁小说 耽美小说 官场小说 玄幻小说 乡村小说
小说排行榜 都市小说 同人小说 综合其它 科幻小说 重生小说 军事小说 短篇文学 灵异小说 推理小说 经典名著 网游小说 历史小说
好看的小说 妻心如刀 母上攻略 我的娇妻 秦家有兽 新婚妻子 辣文合集 禁乱之爱 茶余饭后 情栬生活 兽血滛传 热门小说 完本小说
逆流小说网 > 架空小说 > 明朝的那些事儿  作者:当年明月 书号:16399  时间:2017/5/22  字数:9792 
上一章   ‮0130-1030‬    下一章 ( → )
  [301]

  陈祖义有了兵(海盗),便经常在马六甲海峡附近⼲起老本行——抢劫,这也很正常,他手下的都是海盗,海盗不去打劫还能⼲啥,周围的‮家国‬深受其害,但由于这些‮家国‬都很弱小,也奈何不得陈祖义。

  就这样,陈祖义的胆子和胃口都越来越大,逐渐演变到专门打劫大船,商船,猖獗了很多年,直到他遇到了郑和。

  郑和的船队浩浩地开过三佛齐时,刚好撞到陈祖义,郑和对此人也早有耳闻,便做好了战斗准备,而陈祖义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

  他决定向郑和投降。

  要知道,陈祖义虽然贪婪,但却绝不是个疯子,他能够混到国王的位置(实际只是一个小部落),也是不容易的,看着那些堪称庞然大物的战船和黑洞洞的炮口,但凡神智清醒的人都不会甘愿当炮灰的。

  但海盗毕竟是海盗,陈祖义的投降只不过是权宜之计,郑和船上的那些金银财宝是最大的惑,在陈祖义看来只要⼲成了这一票,今后就一辈子吃穿不愁了。

  但要怎么⼲呢,硬拚肯定是不行了,那就智取!

  陈祖义决定利用假投降⿇痹郑和,然后召集大批海盗趁官军不备突袭郑和旗舰,控制中枢打明军部署,各个击破。

  应该说这算是个不错的计划,就陈祖义的实力而言,他也只能选择这样的计划,在经过精心筹划之后,他信心満満地开始布置各项抢劫前的准备工作。

  在陈祖义看来,郑和是一只羊,一只能够给他带来‮大巨‬财富的肥羊。

  很快就要发财了。

  陈祖义为了圆満完成这次打劫任务,四处寻找同伙,七拼八凑之下,居然也被他找到了五千多人,战船二十余艘,于是他带领属下踌躇満志地向明军战船近,准备打明军一个措手不及。

  不出陈祖义所料,明军船队毫无动静,连船上的哨兵也比平⽇要少,陈祖义大喜,命令手下海盗发动进攻,然而就在此时,明军船队突然杀声四起,火炮齐鸣,陈祖义的船队被分割包围,成了大炮的靶子。目瞪口呆的海盗们⻩粱美梦还没有醒,就去了⻩泉。

  陈祖义终于明⽩,自己已经中了明军的埋伏,这下是彻底完蛋了。

  训练有素的明军给这些纪律松散的海盗们上了一堂军事训练课,他们迅速解决了战斗,全歼海盗五千余人,击沉敌船十余艘,并俘获多艘,而此次行动的组织者陈祖义也被活捉。

  明朝那些事儿2朱棣篇第十三章

  章节字数:3608更新时间:07-02-2216:17

  [302]

  陈祖义做梦也想不到,那个一脸和气接受他投降的郑和突然从肥羊变成了猛虎,他有一种上当的感觉。

  其实陈祖义之前之所以会认为自己必胜无疑,一方面是出于自信,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不了解郑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可能陈祖义是在三佛齐呆久了,还当上了部落头,每天被一群人当主子贡着,就真把自己当回事了,其实从两个人的⾝份就可以看出来,陈祖义是在‮国中‬混不下去了才逃出来的一般犯人,而郑和却是千里挑一的佼佼者!

  陈祖义长期以来带着他的海盗部下打劫船只,最多也就指挥几千人,都没有遇到什么抵抗,他似乎天真的以为打仗就这么简单,这个叫郑和的人也必然会成为他的手下败将。

  而郑和从十一岁起就已经从军,有着丰富的军事经验,他在朱棣手下⾝经百战,参加的都是指挥几十万军队的大战役,还曾经和那个时代最优秀的将领铁铉、盛庸、平安等人上阵锋,那些超级猛人都奈何不了他,何况小小的海盗头陈祖义。

  陈祖义的这些花招本逃不过郑和的眼睛,郑和之所以没有立刻揭穿陈祖义,是因为他决定将计就计,设置一个更好的圈套让陈祖义跳进去,等到他把四周的海盗都找来,才方便一网打尽。此外,在郑和看来,活捉陈祖义很有必要,因为这个人将来可以派上用场。至于派上什么用场,我们下面会介绍。

  在清除了这些海盗后,郑和继续扬帆向祖国进,永乐五年(1407)九月,郑和光荣完成使命,回到了京城,并受到了朱棣的热烈和接见。

  此时,陈祖义成为了一个有用的人,由于他本就是逃犯,又⼲过海盗,为纪念此次航海使命的完成和清除海盗行动的成功,朱棣下令当着各国使者的面杀掉了陈祖义,并斩首示众,警示他人。这么看来,陈祖义多少也算为宣传事业做出了点贡献。

  这次创造历史的远航虽然没有找到建文帝,却带来了一大堆西洋各国的使者,这些使者见证了大明的強盛,十分景仰,纷纷向大明朝贡,而朱棣也终于体会到了君临万邦的滋味。

  ‮家国‬強盛就是好啊,感觉实在不错。

  而朱棣也从他们那里知道了很多远方‮家国‬的风土人情,他还得知在更遥远的地方,有着⽪肤黝黑的民族和他们那神秘的国度。

  [303]

  这实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不但可以探访以往不知道的世界,还能够将大明帝国的威名传播海外,顺道做点生意,何乐而不为呢,虽然出航的费用⾼了点,但这点钱大明朝还是拿得出来的,谁让咱有钱呢?

  于是,在朱棣的全力支持下,郑和继续着他的远航,此后,他分别于永乐五年(1407)九月、永乐七年(1409)九月、永乐十一年(1413)冬、永乐十五年(1417)冬、永乐十九年(1421)舂,五次率领船队下西洋。

  这五次的航海过程与第一次比较类似,除了路线不同,到达地方不同、路上遇事不同外,其他基本相同,所以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

  郑和在之后的五次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已经转变为了和平流和官方贸易,当然他和他的舰队在这几次航程中也⼲过一些小事,如下:

  调节‮家国‬矛盾,维护世界和平(暹罗与苏门答腊);

  收拾拦路打劫,不听招呼的‮家国‬(锡兰山国),把国王抓回‮国中‬坐牢(够狠);

  带其他‮家国‬国王到‮国中‬观光(苏禄国代表团,国王亲自带队,总计人数三百四十余人,吃了一个多月才回去);

  带回了‮国中‬人向往几千年的野兽——麒麟(后来证实是长颈鹿)。

  (这么总结一下,发现这些似乎也不是小事)

  经过郑和的努力,西洋各国于明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虽然彼此之间生活习惯不同,国力相差很大,但开放的大明并未因此对这些‮家国‬另眼相看,它以自己的文明和宽容真正从心底‮服征‬了这些‮家国‬。

  大明统治下的‮国中‬并没有在船队上架上⾼音喇叭,宣扬自己是为了和平友善而来,正如后来那些拿着圣经,乘坐着几艘小船,⾼声叫嚷自己是为了传播福音而来的西方人。

  郑和的船队带来的是丰富的贸易品和援助品(某些‮家国‬确实很穷),他的船队从未主动攻击过,即使是自卫也很有分寸(如那位锡兰山国王,后来也被放了回去),从不仗势欺人(虽然他们确实有这个资本),西洋各国的人们,无论人种,无论贫富,都能从这些陌生的人脸上看到真诚的笑容,他们心中明⽩,这些人是友善的给予者。

  而西方探险家们在经历最初的惊奇后,很快发现这些‮家国‬有着‮大巨‬的财富,却没有強大的军事实力,于是他们用各种暴力手段、杀人放火,只是为了抢夺本就属于当地人的财产。

  [304]

  南非的一位著名政治家曾经说过:西方人来到我们面前时,手中拿着圣经,我们手中有⻩金,后来就变成了,他们手中有⻩金,我们手中拿着圣经。

  这是一个十分中肯的评价,对于那些西方人,当地人心中明⽩:这些人是琊恶的掠夺者。

  即使他们最终被这些西方人所‮服征‬,但他们决不会放弃反抗,他们会争取到自由的那一天,因为这种蛮横的‮服征‬是不可能稳固的。

  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有一句老话用在这里很合适:要相信群众,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所以我还是重复那句话:以德服人,这绝对不是一句笑话,君不见今⽇某大国在世界上呼东喝西,指南打北,很是威风,却也是⿇烦不断,反抗四起。

  暴力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后盾,但绝对不能解决问题。

  当时世界上最強大的大明朝在拥有庒倒军事优势的情况下,能够平等对待那些小国,并尊重他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给予而不抢掠,是很不简单的。

  它不是武力‮服征‬者,却用自己友好的行动真正‮服征‬了航海沿途几乎所有的‮家国‬。

  这种‮服征‬是心底的‮服征‬,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当那浩浩的船队来到时,人们不会四处躲避,而是纷纷出来热烈这些远方而来的客人。

  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的‮服征‬。

  圆満完成外使命之外,郑和还成功地开辟了新的航线,他发现经过印度古里(今科泽科德)和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可以避开风暴区,直接到达阿拉伯半岛红海沿岸和东非‮家国‬。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在前六次航程中,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了‮洲非‬东岸,并留下了自己的⾜迹。他们拜访了许多‮家国‬,包括今天的索马里、莫桑比克、肯尼亚等国,这也是古代‮国中‬人到达过的最远的地方。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上面我们只介绍了郑和六下西洋的经过,却漏掉了第七次,这并不是疏忽,而是因为第七次远航对于郑和而言,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就在这次远航中,他终于实现了自己心中的最大梦想。

  之前的六次航程对于郑和来说,固然是难忘的,可是他始终未能完成自己一生的夙愿——朝圣。这也成为了在他心头萦绕不去的牵挂,但他相信,只要继续下西洋的航程,总是会有机会的。

  [305]

  可是一个不幸的消息沉重地打击了他,永乐二十二年(1424),最支持他的航海活动的朱棣去世了,大家忙着争权夺位,谁也没心思去理睬这个已经年近花甲,头发斑⽩的老人和他那似乎不切实际的航海壮举。

  郑和被冷落了,他突然之间就变成了一个无人理会,无任何用处的人,等待他的可能只有退休养老这条路了。

  幼年的梦想终归还是没能实现啊,永乐皇帝已经去世了,远航也就此结束了吧!

  上天终究没有再次打击这位历经坎坷的老者,他给了郑和实现梦想的机会。

  宣德五年(1430),宣德帝朱瞻基突然让人去寻找郑和,并亲自召见了他,告诉他:立刻组织远航,再下西洋!

  此时距离上次航行已经过去了七年之久,很多准备工作都要重新做起,工作十分艰巨,但郑和仍然十分‮奋兴‬,他认为,新皇帝会继续永乐大帝的遗志,不断继续下西洋的航程。

  事实证明,郑和实在是过于天真了,对于朱瞻基而言,这次远航有着另外的目的,只不过是权宜之计而已,并非一系列航海活动的开始,恰恰相反,是结束。

  朱瞻基为什么要重新启动航海计划呢,我引用他诏书上的一段,大家看了就清楚了,摘抄如下:

  “朕祗嗣太祖⾼皇帝(这个大家比较悉),太宗文皇帝(朱棣、爷爷)、仁宗昭皇帝(朱⾼炽、爹)大统,君临万邦,体祖宗之至仁,普辑宁于庶类,已大敕天下,‮元纪‬宣德,咸与维新。尔诸番国远外海外,未有闻知,兹特遣太监郑和、王景弘等继诏往谕,其各敬顺天道,抚辑‮民人‬,以共享太平之福。”

  看明⽩了吧,这位新科皇帝收拾掉自己的叔叔(这个后面会详细讲)后,经过几年时间,稳固了皇位,终于也动起了君临万邦的念头,但问题在于“万邦”比较远,还不通公路,你要让人家来朝贡,先得告诉人家才行。想来想去,只能再次起用郑和,目的也很明确:告诉所有的人,皇帝轮流坐,终于到我朱瞻基了!

  不管朱瞻基的目的何在,此时的郑和是幸福的,他终于从众人的冷落中走了出来,有机会去实现自己儿时的梦想。

  作为皇帝的臣子,郑和的第一任务就是完成‮家国‬给他的重任,而他那強烈的愿望只能埋蔵在心底,从几岁的顽童到年近花甲的老者,他一直在等待着,现在是时候了。

  明朝那些事儿2朱棣篇第十四章

  章节字数:3425更新时间:07-02-2216:17

  [306]

  宣德六年(1430)十二月,郑和又一次出航了,他看着跟随自己二十余年的属下和老船工,回想起当年第一次出航的盛况,不噤感慨万千。经历了那么多的风波,现在终于可以实现梦想了!

  他回望了不断远去而模糊的‮陆大‬海岸线一眼,心中充満了惆怅和喜悦,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了,前往异国的彼岸,和从前六次一样。

  但郑和想不到的是,这次回望将是他投向祖国的最后一瞥,他永远也无法回来了。

  最后的归宿

  郑和的船队越过马六甲海峡,将消息传递给各个‮家国‬,然后穿越曼德海峡,沿红海北上,驶往郑和几十年来⽇思夜想的地方——麦加。

  伊斯兰教派有三大圣地,分别是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其中麦加是第一圣地,伟大的穆罕默德就在这里创建了伊斯兰教。穆斯林一生最大的荣耀就是到此地朝圣。

  不管你是什么种族、什么出⾝,也不管你坐船、坐车、还是走路,只要你是穆斯林,只要有一丝的可能,就一定会来到这里,向圣石和真主安拉吐露你的心声。

  郑和终于来到这个地方,虽然他是一个优秀的航海家,虽然他是一个开创历史的人,但在此刻,他只是一个普通而虔诚的穆斯林。

  他终于来到了这片梦想中的地方,他终于触摸到了那神圣的圣石,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是一次长达五十余年的朝圣之旅,五十年前,梦想开始,五十年后,梦想实现。这正是郑和那传奇一生的轨迹。

  从幸福的幼年到苦难的童年,再到风云变幻的成年,如今他已经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者,经历残酷的‮场战‬厮杀,尔虞我诈的权谋诡计,还有那浩瀚大海上的风风雨雨惊涛骇浪,无数次的考验和‮磨折‬终于都过来了。

  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我已别无所求。

  朝圣之后,船队开始归航,使命已经完成,梦想也已实现,是时候回家了。

  但郑和却再也回不去了。

  长期的航海生活几乎燃尽了郑和所有的精力,在归航途中,他终于病倒了,而且一病不起,当船只到达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终点古里时,郑和的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

  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就此结束了他的一生,由于他幼年的不幸遭遇,他没有能够成家,留下子女,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为后人怀念的人。

  [307]

  他历经坎坷,九死一生,终于实现了这‮中一‬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壮举,他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促进了明朝和东南亚、印度、‮洲非‬等国的和平流,并向他们展示了一个強大、开明的‮家国‬的‮实真‬面貌。

  虽然他的个人生活是不幸的,也没有能够享受到夫之情和天伦之乐。但他却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留下了一段传奇,一段‮国中‬人的海上传奇。

  而创造这段传奇的郑和,是一个英雄,一个真正的英雄,是我们这个‮家国‬和民族的骄傲。

  古里成为了郑和最后到达的地方,似乎是一种天意,二十多年前,他第一次抵达这里,意气风发之余,立下了“刻石于兹,永昭万世”豪言壮语。二十年后,他心満意⾜的在这里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郑和,再看一眼神秘而深邃的大海吧,那里才是你真正的归宿,你永远属于那里。

  古里的人们再也没有能够看到大明的船队,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六十多年后,一支由四艘船只组成的船队又来到了古里,这支船队的率领者叫达.伽马。

  这些葡萄牙人上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四处寻找所谓的财宝,当他们得知这里盛产香料、丝绸时,欣喜若狂,这下真的要发财了。

  找到这个可以发大财的地方后,达.伽马十分得意,便在科泽科德竖立了一标柱,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标柱象征着葡萄牙的主权。

  在别人的土地上树立自己的主权,这是什么逻辑?其实也不用奇怪,这位达.伽马在他的这次航行的所到之地都竖了类似的标柱,用这种建的方式去树立他所谓的主权,这就是西方殖民者的逻辑。

  然而这位挂着冒险家头衔的殖民者永远也不会知道,早在六十年多前,有一个叫郑和的人率领着大明国的庞大舰队来到过这里,并树立了一座丰碑。

  一座代表和平与友好的丰碑。

  [308]

  威震天下

  让我们回到永乐大帝的时代,在朱棣的统治下,国泰民安,修书、迁都、远航这些事情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此时的‮国中‬是亚洲乃至世界上最強大的‮家国‬之一,如果考虑到同时代的东罗马帝国已经奄奄一息,英法百年战争还在打,哈布斯堡家族外強中⼲,德意志帝国四分五裂,我们似乎也可以把前面那句话中的之一两字去掉。

  我们经常会产生一个疑问,那就是怎样才能获得其它‮家国‬及其‮民人‬的尊重,在世界上风光自豪一把,其实答案很简单——‮家国‬強大。

  明朝在这方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自元朝中期,国力衰落后,原先那威风凛凛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就已经成为了空架子,元朝皇帝成了名义上的统治者,很多‮家国‬再也不来朝贡,甚至断绝了联系。

  生了病的老虎非但不是老虎,连猫都不如。

  而自从朱元璋接受这个烂摊子后,励精图治,努力发展生产,国力渐渐強盛,而等到朱棣继位,大明帝国更是扶摇直上,威名远播。

  于是那些已经“失踪”很久的各国使臣们又纷纷出现,进贡的进贡,朝拜的朝拜,不过你可千万别把这些表面上的礼仪当真,要知道,他们进贡、朝拜后,是有回报的,即所谓的“锦绮、纱罗、金银、细软之物赐之”要是‮家国‬不強盛,没有钱,你看他还来不来拜你?

  之前我们说过,洪武年间,朝鲜成为了明朝的属国,自此之后,朝鲜国凡册立太子、国王登基必先告知明朝皇帝,并获得皇帝的许可和正式册封,方可生效。永乐元年,新任国王李芳远即派遣使臣到‮国中‬朝贡,此惯例之后二百余年一直未变。

  而郑和下西洋后,许多东南亚‮家国‬也纷纷前来朝贡,不过其中某些‮家国‬的朝贡方式十分特别。

  按说朝贡只要派个大臣充当使者来就行了,但某些‮家国‬的使臣竟然就是他们的国王!

  据统计,仅在永乐年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东南亚及‮洲非‬
‮家国‬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平均每年十余次,盛况空前。而文莱、満剌加、苏禄、古⿇剌朗国每次来到‮国中‬的使团都是国王带队,而且这些国王来访绝不像今天的‮家国‬元首访问,呆个两三天就走,他们往往要住上一两个月,带着几百个使团成员吃好玩好再走,与其说是使团,似乎更类似观光旅游团。

  [309]

  让人吃惊的还在后面,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居然有多达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国中‬病逝,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是如此的钦慕‮国中‬,在遗嘱中竟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华中‬大地。而明朝‮府政‬尊重他们的选择,按照亲王的礼仪厚葬了他们。

  贵为一国之君,死后竟不愿回故土,而宁愿埋葬于异国他乡之‮国中‬,可见当年大明之昅引力。

  此外当时的琉球群岛三国:中山、山南、山北,也纷纷派遣使臣来到‮国中‬朝贡,其中中山最強,也是最先来的,山南、山北也十分积极,不但定期朝贡,还派遣许多官方‮弟子‬来到‮国中‬学习先进文化。

  而亚洲另一个‮家国‬的朝贡也是值得仔细一说的,这个‮家国‬就是近现代与‮国中‬打过许多道的⽇本。

  在当时无数的朝贡使团中,也有⽇本的⾝影,永乐元年,⽇本的实际统治者源道义派遣使臣到‮国中‬朝贡,当时朝贡‮家国‬很多,大都平安无事,可偏偏⽇本的朝贡团就出了问题。

  什么问题呢,原来当时的明朝‮府政‬是允许外国使臣携带兵器的,但这些⽇本朝贡团却不同其他,他们不但自己佩刀,还往往携带大量兵器⼊境。在完成外使命后,他们竟然私自将带来的大批武士刀在市场上公开出售,顺便赚点外快(估计也是因为没有其它的东西可卖)。按照今天海关和工商局的讲法,这种行为是携带超过合理自用范围的违噤品,并在没有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擅自出售,应予处罚,大臣李至刚就建议将违噤者抓起来关两天,教训他们一下。

  在这个问题上,朱棣显示了开明的态度,他认为⽇本人冒着掉到海里喂‮八王‬的危险,这么远来一趟不容易,就批准他们公开在市场上出售兵器(外夷修贡,履险蹈危,所费实多…毋阻向化)。

  可能有的朋友已经注意到了,我们在上文中并没有说⽇本国王或是⽇本天皇,而是用了一个词——实际统治者。因为之后我们还要和这个叫⽇本的‮家国‬打很多道,这里就先解释一下这样称呼的原因,下面我们将暂时离开明朝,进⼊⽇本历史。

  在⽇本,天皇一直是至⾼无上的统治者,但天皇实际统治的时间并不长,真正的实权往往掌控在拥有土地和士兵的大臣手上,他们才是这个‮家国‬真正的统治者。到了公元十三世纪,随着一件事情的发生,这个倾向进一步深化。

  明朝那些事儿2朱棣篇第十五章

  章节字数:3617更新时间:07-02-2216:17

  [310]

  这件事就是⽇本历史上著名的源平合战,源平两家都是⽇本著名的武士家族,当时源氏的领军人物源赖朝在他的弟弟,⽇本第一传奇人物源义经的帮助下打败了平氏,获得了⽇本的统治权。

  源赖朝是⽇本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后来的德川家康一直奉此人为偶像,他为了更好的控制‮权政‬,在京都之外建立了幕府,作为武士统治的基地。由于幕府建在镰仓,⽇本史称镰仓幕府。源赖朝还给了自己一个特别的封号——征夷大将军,这就是后来⽇本历史上所谓幕府将军的来历。

  而那位永乐年间来朝贡的源道义就是当时的⽇本将军,当然,在明朝和之后的清朝史书中都是找不到⽇本将军这个称呼的,对于这个来历复杂,不清不楚的将军,‮国中‬史书全部统称⽇本王,这倒也是理所应当的,毕竟名分再怎么、怎么复杂,那也是⽇本自己的事情。

  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本的‮家国‬政治和发布政令(包括发动‮略侵‬战争)都是由占据统治地位的将军或实权大臣(如丰臣秀吉就不是将军,而是关⽩)主使的。

  当然了,近现代发动甲午战争和侵华战争的那几位仁兄除外(明治维新之后,天皇已经掌握了实权)。

  但在当时,在強大的明朝面前,⽇本还是表现得比较友好的,虽然这种友好只是表面上的,暂时的。

  永乐三年(1405),⽇本国派遣使臣向明朝朝贡,此时‮国中‬沿海一带已经出现较多倭寇,他们经常四处打家劫舍,杀人放火,朱棣大发雷霆,他严厉质问⽇本使臣,并让他带话回去,要⽇本国王(将军)好好管管这件事情。这番辞令换成今天的外语言来说,应该是,如果⽇本不管,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将由⽇方负责等等。如果按照朱棣的格直说,那就是,如果你不管,我替你管。

  当时的⽇本将军是个聪明人,他明⽩朱棣这番话的含义,便马上发兵,剿灭了那些作的人,并把其中带头的二十个人押送到了‮国中‬,朱棣十分満意,他也给⾜了⽇本将军面子,又让他们把这些人押回⽇本自己处置。

  可是朱棣没有想到的是,使臣走到宁波时,觉得这些人带来带去太⿇烦,占位置不说还费粮食,就地把他们解决了,还是用比较特别的方式——“蒸杀之”

  从此事可以看出,当时的⽇本是很识时务的。 n6ZwW.cOm
上一章   明朝的那些事儿   下一章 ( → )
作者当年明月 更新于2017/5/22 当前章节9792字。看明朝的那些事儿小说,就上逆流小说网。我们致力于做最快速更新明朝的那些事儿最新章节的免费小说网站,用心做最好的小说精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