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小说网免费为大家推荐明朝的那些事儿无弹窗广告推荐
逆流小说网
逆流小说网 校园小说 穿越小说 竞技小说 武侠小说 架空小说 言情小说 仙侠小说 总裁小说 耽美小说 官场小说 玄幻小说 乡村小说
小说排行榜 都市小说 同人小说 综合其它 科幻小说 重生小说 军事小说 短篇文学 灵异小说 推理小说 经典名著 网游小说 历史小说
好看的小说 妻心如刀 母上攻略 我的娇妻 秦家有兽 新婚妻子 辣文合集 禁乱之爱 茶余饭后 情栬生活 兽血滛传 热门小说 完本小说
逆流小说网 > 架空小说 > 明朝的那些事儿  作者:当年明月 书号:16399  时间:2017/5/22  字数:9783 
上一章   ‮0630-1530‬    下一章 ( → )
  [351]

  这个人正是杨荣。

  由于当时情况还比较混,敌友难分,难保某些忠于建文帝的大臣不会玩类似恐怖分子和荆轲那样的把戏,周围的人十分紧张,而朱棣本人也大为吃惊,但他不会想到,更让他吃惊的还在后面。

  杨荣竟然对他说,现在不应该进宮即位。

  不应该即位?笑话!打了那么多年的仗,装了那么久的傻,死了那么多的人,无非只是为了皇位,可眼前的这个书生竟然敢阻止我即位,凭什么!真是可笑!

  在场的人几乎已经认定杨荣发疯了,准备替他收尸。

  但杨荣真的阻止了朱棣的即位,还让朱棣心悦诚服照办,而他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竟然只用了一句话。

  “殿下是应该先去即位呢,还是先去祭陵呢?”(先遏陵乎,先即位乎?)

  一语惊醒梦中人。

  我们前面说过,朱棣造反是披着合法外⾐的,说得耝一点就是既要当‮子婊‬,又要立牌坊,胜利冲昏了他的头脑,竟然一时之间忘记了立牌坊,只是一心要当‮子婊‬。无论怎么说,如果不先拜一下老爹的坟,那是很不妥当的,朱棣连忙拨转马头,去给老爹上坟。

  从这件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出杨荣已经精明到了极点,他摸透了朱棣的心理,也看透了遮羞布下权力斗争的真相。这样的一个人比他的上级方孝孺、⻩子澄不知要⾼明多少倍。

  同样老奷巨猾的朱棣从此记住了这个叫杨荣的人,在他即位后便重用杨荣,并将其召⼊內阁,成为七人內阁中的一员。

  当时的內阁七人都是名満天下之辈,而在他们中间,杨荣并不显眼,他没有解缙的才学,也没有杨士奇的政务能力,并不是个引人注目的人,但这绝不是他的能力不行,事实上,他所擅长的是另一种本领——谋断。

  所谓谋断就是谋略和判断,这些本应是姚广孝那一类人的专长,而从小读四书五经,应该是个老实读书人的杨荣居然会擅长这些,实在令人费解,但他善于判断形势却是不争的事实,下面的这个事例就很能说明问题。

  一天晚上,边关突然传来急报,宁夏被蒙古军队围攻,守将派人几百里加急报信,这是紧急军情,朱棣也连忙起⾝去內阁找阁臣讨论如何处理(內阁有24小时值班制度,七天一换),偏巧那天晚上,值班的正是杨荣。

  朱棣风风火火地来到內阁,把奏报给杨荣看,问他有什么意见。

  [352]

  出乎朱棣预料,杨荣看完后没有丝毫慌,表情轻松自然,大有一副太监不急皇帝急的势头。

  朱棣又气又急,杨荣却慢条斯理的对他说:“请陛下再等一会,宁夏一定会有第二份解围奏报送来的。”

  朱棣好奇地看着他,让他说出理由,杨荣此刻也不敢再玩深沉,因为朱棣不是一个对大臣很有耐心的人。

  杨荣有成竹地说道:“我了解宁夏的情况,那里城防坚固,而且长期作战,士兵经验丰富,⾜以抵御周围的蒙古军队。从他们发出第一份奏报的⽇期来看,距离今天已过去十余天,此刻宁夏应该已经解围了,必然会发出第二份奏报。”

  不久之后,朱棣果然收到了第二份解围的奏报,自认料事如神的朱棣对杨荣也十分佩服,并给他一个更为光荣的任务——从军。

  朱棣认识到,杨荣是一个能谋善断的人,在对蒙古作战中,这样的人才正是他所需要的,于是在永乐十二年(1414)的那次远征中,杨荣随同朱棣出行,表现良好,获得了朱棣的信任。朱棣便将军队中最为重要的东西——印信给杨荣保管,而且军中但凡宣诏等事务,必须得到杨荣的奏报才会发出,可以说,杨荣就是朱棣的‮人私‬秘书。

  朱棣之所以如此信任杨荣,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他这个人处事不偏不倚,也不参与朱⾼炽与朱⾼煦的夺位之争,没有帮派背景,当然,这仅仅是朱棣的想法而已。

  朱棣不会想到,这个看上去十分听话的杨荣并不像他表面上那么简单,朱棣将印信和奏报之权授予杨荣,只是为了要他好好⼲活,然而这位杨荣却利用这一便利条件,在关键时刻做出了一件关键的事情。

  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朱棣病逝之时,那个当机立断,驰奔上千里向太子报告朱棣已死的消息,为太子登基争取宝贵时间,制定周密计划的人,正是一向为人低调的杨荣。因为他的‮实真‬⾝份和杨士奇一样,是不折不扣的太子

  第三个人临危不惧杨溥

  下面要说的这位杨溥,其名气与功绩和前面介绍过的两位相比有不小的差距,但他却是三人中最具传奇⾊彩的一个,别人出名、受重用依靠的是才学和能力,他靠的却是蹲监狱。

  [353]

  杨溥,洪武五年(1372)生,湖北石首人,建文二年(1400)中进士,是杨荣的进士同学,更为难得的是,他也被授予编修,又成为了杨荣的同事,但与杨荣不同的是,杨溥是天生的太子,因为在永乐元年,他就被派去服侍太子,算是早期员。

  朱棣毕竟还是太天真了,杨荣和杨溥这种同学加同事的关系,外加內阁七人文臣集团固有的拥立太子的政治立场,说杨荣不是太子,真是鬼都不信。

  杨溥没有杨士奇和杨荣那样突出的才能,他辅佐太子十余年,并没有什么大的成就,也不引人注目,这样下去,即使将来太子即位,他也不会有什么前途,但永乐十二年发生的一个突发事件却改变了他的命运,不过,这个突发事件实在不是一件好事。

  永乐十二年(1414)“东宮驾事件”事发,这是一个有着极深政治背景的事件,真正的幕后策划者正是朱⾼煦。在这次事件中,太子受到严重打击,几乎一蹶不振,许多大臣被关进监狱当替罪羊,而杨溥正是那无数普普通通的替罪羊中的一只。

  由于杨溥的工作单位就是太子东宮,所以他被认定为直接责任者,享受特殊待遇,被关进了特级监狱——锦⾐卫的诏狱。

  锦⾐卫诏狱是一所历史悠久,知名度极⾼的监狱,级别低者是与之无缘的(后期开始降低标准,什么人都关),能进去人的不是穷凶极恶就是达官显贵。所谓⾝不能至,心向往之,有些普通犯人对这所笼罩神秘⾊彩的监狱也有着好奇心,这种心理也可以理解,从古至今,蹲监狱一直都是吹牛的资本,如“兄弟我当年在里面的时候”说出来十分威风。

  此外,蹲出名的人也绝不在少数。反正在哪里都是坐牢,找个知名度最⾼的监狱蹲着,将来出来后还可以吹牛“兄弟我当年蹲诏狱的时候”应该也能吓住不少同道中人。

  这样看来,蹲监狱也算是出名的一条捷径。

  然而事实上,在当年,想靠蹲诏狱出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够级别,其次你还要有⾜够的运气。

  因为一旦进了诏狱,就不太容易活着出来了。

  诏狱是真正的人间地狱,冷嘲,环境恶劣,虽然是⾼等级监狱,却绝不是卫生模范监狱,蚊虫老鼠到处跑,监狱也从来不搞卫生评比,反正这些东西扰的也不是自己。

  明朝那些事儿2朱棣篇第二十六章

  章节字数:3438更新时间:07-02-2216:22

  [354]

  虽然环境恶劣,但北镇抚司的锦⾐卫们却从来没有放松过对犯人们的关照,他们秉承着宽于律己,严于待人的管理理念,对犯人们严格要求,并坚持抗拒从严,坦⽩也从严的审讯原则,经常用犯人练习拳脚功夫,以达到锻炼⾝体的目的,同时他们还开展各项刑具的科研攻关工作,并无私地在犯人⾝上试验刑具的实际效果。

  最初进⼊诏狱的犯人每天的生活都是在等待——被审讯——被殴打(拳脚,上刑具)——等待中度过的,等到没人审你也没人打你的时候,说明你的人生开始出现了三种变数,1、即将被砍头2、即将被释放3、你已经被遗忘了

  相信所有的犯人都会选择第二种结果,但可惜的是,选择权从来不在他们的手上。

  这就是诏狱,这里的犯人没有外出放风的机会,没有打牌消遣等‮乐娱‬活动,自然更不可能在七点钟排队到礼堂看新闻联播。

  明朝著名的铁汉杨继盛、左光斗等人都蹲过诏狱,他们腿被打断后,骨头露了出来也没人管,任他们自生自灭。所以我们说,这里是真正的地狱。

  杨溥进的就是这种监狱,刚进来时总是要吃点苦头的,不久之后,他也陷⼊了坐牢苦等的境况,但杨溥想不到的是,这一等就是十年。

  更惨的是,杨溥的生命时刻都笼罩着死亡的影“东宮驾事件”始终没有了结,而朱⾼煦更是处心积虑要借此事彻底消灭太子,在这种情况下,杨溥随时都有被拉出去砍头的危险(史载“旦夕且死”),然而杨溥却以一种谁也想不到的行为来应对死亡的威胁。

  如果明天生命就可能结束,而你却无能为力,你会⼲些什么?

  我相信很多人在这种状况下是准备写遗书或是大吃一顿,把以前没玩的都补上,更多的人则是怨天尤人,抱怨上天不公。

  这些都是人的正常反应,可杨溥奇就奇在他的反应不正常。

  明天就可能被拉出去砍头,他却仍在读书,而且是不停地读,读了很多书(读经史诸子书不辍),这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在那种险恶的环境下,命随时不保,读书还有什么用呢?

  [355]

  可这个人却浑似坐牢的不是自己,每天在散发恶臭、肮脏嘲的牢房里,却如同⾝在自己书房里一样,不停地用功读书,他的自学行为让其他犯人很惊讶,到后来,连看守他的狱卒都怀疑他精神不正常。

  他的这种举动也引起了朱棣的注意,有一次朱棣突然想起他,便问杨溥现在在⼲什么(幸好不是问杨溥尚在否),大臣告诉他杨溥在监狱里每天都不停地读书。

  朱棣听到这个答案后,沉思良久,向锦⾐卫指挥使纪纲下达了命令,要他务必好好看守杨溥,不能出任何问题。

  我们前面说过,朱棣是一个很有⽔平的‮导领‬,这种⽔平就体现在对人的认识上,他很清楚杨溥的境况和心理状态,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杨溥却能视死如归,毫不畏惧,也绝非伪装(装不了那么长时间),这是很不容易的。

  很明显,这个叫杨溥的人心中本就没有害怕这两个字。

  自古以来,最可怕的事情并不是死,而是每天在死亡的威胁下等死。

  不知何时发生,只知随时可能发生,这种等死的感受才是最为痛苦的

  杨溥不怕死,也不怕等死,这样的人,天下还有何可怕?!

  真是个人才啊!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朱棣才特意让人关照杨溥,他虽然不愿用杨溥,却可以留给自己的儿子用。

  也多亏了朱棣的这种关照,杨溥才能在诏狱中度过长达十年的艰苦生活,最终熬到刑満释放,光荣出狱,并被明仁宗委以重任,成为一代名臣。

  看了以上这三位的人生经历,我们就能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要混出头实在不容易啊。

  之所以在这里介绍三杨的经历,不但因为他们将在后来的明代历史中扮演重要角⾊,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参加了那场惨烈的皇位之争,并担任了主角,以上的內容不过是参与这场斗争演员的个人简介,下面我们将开始讲述这场残酷的政治搏斗。

  [356]

  不服气的朱⾼煦

  朱⾼煦一直不服气

  这也很容易理解,他长得一表人才,相貌英俊,且有优秀的军事才能,相比之下,自己的那个哥哥不但是个大胖子,还是个瘸子,连走路都要人扶,更别谈骑马了。

  简直就是个废人。

  可是,偏偏就是这样的一个废人,将来要做自己的主人!

  谁让人家生得早呢?

  自己也不是没有努力过,靖难的时候,拼老命为⽗亲的江山搏杀,数次出生⼊死,却总是被⽗亲忽悠,虽得到了一句“勉之,世子多疾!”的空话,却从此就没有了下文。

  ⼲了那么多的事,却什么回报都没有,朱⾼煦很愤怒,后果很严重。

  他恨朱⾼炽,更恨说话不算数的⽗亲朱棣。

  想做皇帝,只能靠自己了。

  不择手段、不论方法,一定要把皇位抢过来!

  朱⾼煦不知道的是,他确实错怪了自己的⽗亲。

  朱棣是明代厚黑学的专家,⽔平很⾼,说谎抵赖如同吃饭喝⽔一样正常,但在选择太子这件事情上,他却并没有骗人,他确实是想立朱⾼煦的。

  ⽗亲总是喜像自己的儿子,朱⾼煦就很像自己,都很英武、都很擅长军事、都很精明、也都很无赖。

  朱⾼炽却大不相同,这个儿子胖得像头猪,臃肿不堪,小时候得病成了瘸子(可能是小儿⿇痹症),走路都要人扶,简直就是半个废人。朱棣实在想不通,如此英明神武的自己,怎么会有个这样的儿子。

  除了外貌,朱⾼炽在格上也和朱棣截然相反,他是个老实人,品温和,虽然对⽗亲十分尊重,但对其对待建文帝大臣的‮忍残‬行为十分不満,这样的人自然也不会讨朱棣的喜

  于是朱棣开始征求群臣的意见,为换人做准备,他先问自己手下的武将,得到的答案几乎是一致的——立朱⾼煦。

  武将:战友上台将来好办事啊。

  之后他又去问文臣,得到的答覆也很统一——立朱⾼炽。

  文臣:自古君不立长,‮家国‬必有大

  一向精明的朱棣也没了主意,便找来解缙,于是就有了前面所说的那场著名的谈话。从此朱棣开始倾向于立朱⾼炽。

  但在此之后,噤不住朱⾼煦一派大臣的游说,朱棣又有些动摇,立太子一事也就搁置了下来,无数大臣反覆劝说,但朱棣就是不立太子,朱⾼炽派大臣十分明⽩,朱棣是想立朱⾼煦的。于是,朱⾼炽派第一⼲将解缙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心理战。

  [357]

  不久之后,有大臣画了一幅画(极有可能是有人预先安排的),画中一头老虎带着一群幼虎,作⽗子相亲状。朱棣也亲来观看,此时站在他⾝边的解缙突然站了出来,拿起⽑笔,不由分说地在画上题了这样一首诗:

  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

  惟有⽗子情,一步一回顾。

  ⾼!实在是⾼!

  解缙的这首打油诗做得并不⾼明,却很实用,所谓百兽尊不就是皇帝吗,这首诗就是告诉朱棣,你是皇帝,天下归你所有,但⽗子之情是无法替代也不应抛开的。朱⾼煦深受你的宠爱,但你也不应该忘记朱⾼炽和你的⽗子之情啊。

  解缙的判断没有错,朱棣停下了脚步,他被深深地打动了。

  是啊,虽然朱⾼炽是半个废人,虽然他不如朱⾼煦能⼲,但他也是我的儿子,是我亲自抚养长大的亲生儿子啊!他没有什么显赫的功绩,但他一直都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从没有犯错,不应该对他不公啊。

  就在那一刻,朱棣做出了决定。

  他命令,立刻召见朱⾼炽,并正式册封他为太子(上感其意,立召太子归,至是遂立之)。

  从此朱⾼炽成为了太子,他终于放心了,支持他的太子大臣们也终于放心了。

  这场夺位之争似乎就要以朱⾼炽的胜利而告终,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这场争斗才刚开始。

  朱⾼煦的

  朱⾼炽被册立为太子后,自然风光无限,而朱⾼煦却祸不单行,不但皇位无望,还被分封到云南。

  当时的云南十分落后,让他去那里无疑是一种发配,朱⾼煦自然不愿意去,但这是皇帝的命令,总不能不执行吧,朱⾼煦经过仔细思考,终于想出了一个不去云南的方法——耍赖。

  他找到⽗亲朱棣,不断诉苦,说自己又没有犯错,凭什么要去云南,反覆劝说,赖着就是不走。朱棣被他得没有办法,加上他也确实比较喜这个儿子,便收回了命令,让他跟随自己去北方巡视边界(当时尚未迁都)。

  在跟随朱棣巡边时,朱⾼煦表现良好,深得朱棣心,⾼兴之余,朱棣便让他自己决定去留之地。

  朱⾼煦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他告诉朱棣,自己哪里也不去,就留在京城(南京)。

  朱棣同意了他的要求,从此,朱⾼煦便以京城为基地,开始谋划针对朱⾼炽的谋。

  他广收朝中大臣为爪牙,四处打探消息,企图抓住机会给太子以致命打击。

  明朝那些事儿2朱棣篇第二十七章

  章节字数:3571更新时间:07-02-2216:23

  [358]

  朱⾼煦深通权术之道,他明⽩,要想打倒太子,必须先除去他⾝边的人,而太子中最显眼的解缙就成了他首要打击的对象。在朱⾼煦的策划下,外加解缙本人不知收敛,永乐五年(1407),解缙被赶出京城,太子受到了沉重打击。

  朱⾼煦的第一次攻击获得了全胜。

  但搞掉解缙不过是为下一次的进攻做准备,因为朱⾼煦的真正目标是被太子保护着的朱⾼炽。

  经过周密策划后,永乐十年(1412),朱⾼煦发动了第二次进攻。

  朱⾼煦深知朝中文臣支持太子的很多,要想把文官集团一网打尽绝无可能,于是他另出奇招,花重金收买了朱棣⾝边的很多近臣侍卫,并让这些人不断地说太子的坏话,而自永乐七年后,由于朱棣要外出征讨蒙古,便经常安排太子监国(代理‮家国‬大事),在这种情况下,精于权术的朱⾼煦终于等到了一个最佳的进攻机会。

  朱⾼煦聪明过人,他跟随朱棣多年,深知自己的这位⽗亲大人虽然十分精明且长于权谋诡计,却有一个弱点——多疑。

  而太子监国期间,正是他的这种弱点爆发的时刻,因为他多疑的源就在于对权力的贪婪,虽然由于出征不得不将权力给太子,但这是迫不得已的,朱⾼煦相信,所有关于太子急于登基,抢班夺权的传闻都会在朱棣的心中引发一颗颗定时炸弹。

  朱⾼煦的策略是正确的,他准确地击中了要害,在⾝边人的蛊惑下,不容权力有失的朱棣果然开始怀疑一向老实的太子的用心。

  永乐十年(1412)九月,朱棣北巡回京,对太子搞了一次突然袭击,审查了其监国期间的各项工作,严厉训斥了太子,并抓了一大批太子⾝边的‮员官‬,更改了太子颁布的多项政令。

  朱棣的这种没事找事的找茬行为让大臣们十分不満,他们纷纷上书,其中言辞最烈的是大理寺丞耿通,他直言太子没有错,不应该更改(太子事无大过误,无可更也)。

  但直言的耿通却绝不会想到,他的这一举动可正中朱棣下怀,

  耿通算是个做官没开窍的人,他本不懂得朱棣这些行为背后的政治意义,加之罪,何患无辞!人家本来就是来找茬踢场子的,不过随意找个借口,是直接奔着人来的,多说何益!

  朱棣却是一个借题发挥的老手,他由此得到了启发,决定向耿通借一样东西,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359]

  这样东西就是耿通的脑袋。

  随后,朱棣便煞费苦心地演了一出好戏。

  他把文武百官集合到午门,用沉的眼光扫视着他们,怒斥耿通的罪行(好像也没什么罪行),最后斩钉截铁地说道:像耿通这样的人,一定要杀(必杀通无赦)!

  如此杀气腾腾,群臣无不胆寒,但大臣们并不知道,这场戏的⾼嘲还没有到。

  耿通被处决后,朱棣集合大臣们开展思想教育,终于说出了他演这场戏最终的目的:

  “太子犯错,不过是小问题,耿通为太子说话,实际上是离间我们⽗子,这样的行为绝对不能宽恕,所以我一定要杀了他(失出,细故耳…离间我⽗子,不可恕)!

  至此终于原形毕露。

  耿通无非是说太子没错而已,怎么扯得到离间⽗子关系上,这个帽子戴得实在不⾼明却也说出了朱棣的真意:

  朱⾼炽,老子还没死呢,你老实点!

  太子地位岌岌可危,太子被打下去一批,朱⾼炽本人经过这场打击,也心灰意冷,既然让自己监国,却又不给⼲事的权利,做事也不是,不做事也不是,这不是拿人开涮吗?

  在这关键时刻,一个大臣⾝而出,用他的智慧稳住了太子的地位。

  这个人就是我们之前说过的杨士奇。

  杨士奇虽然学问比不上解缙,他的脑袋可比解缙灵活得多,解缙虽然也参与政治斗争,却实在太嫰,一点也不知道低调做官的原则。本来就是个书生,却硬要转行去⼲政客,隔行如隔山,⽔平差的太远。

  杨士奇就大不相同了,此人我们介绍过,他不是科举出⾝,其履历也很复杂,先后⼲过老师、教育局小科员、逃犯(其间曾兼职教师)等不同职业,社会背景复杂,特别是他在社会上混了二十多年,也算跑过江湖,黑道⽩道地痞混混估计也见过不少,按照今天的流动人口规定,他这个流动了二十年的人是绝对的盲流,估计还可以算是在道上混过的。

  朝廷就是一个小社会,皇帝大臣们和地痞混混也没有什么区别,不过是吃得好点,穿得好点,人品更卑劣,斗争更加烈点而已,在这里杨士奇如鱼得⽔,灵活运用他在社会上学来的本领,而他学得最好,也用得最好的就是:做官时一定要低调。

  [360]

  他虽然为太子继位监国出了很多力,却从不声张,永乐七年(1409)七月,太子为感谢他一直以来的工作和努力,特别在京城闹市区繁华地带赐给他一座豪宅,换了别人,估计早就⾼⾼兴兴地去拿钥匙准备⼊住,可杨士奇却拒绝了。

  他推辞了太子的好意,表示自己房子够住,不需要这么大的豪宅。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嫌房子多,杨士奇也不例外,他拒绝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如果他拿了那栋房子,就会成为朱⾼煦的重点打击目标,权衡利弊,他明智地拒绝了这笔横财。

  杨士奇虽然没有接受太子的礼物,但他对太子的忠诚却是旁人比不上的,应该说他成为太子并不完全是为了投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对太子的感情。

  自永乐二年(1404)朱⾼炽被立为太子后,杨士奇就被任命为左中允(官名),做了太子的部下,朱⾼炽虽然其貌不扬,却是个真正仁厚老实的人,经常劝阻⽗亲的残暴行为,弟弟朱⾼煦屡次向他挑衅,谋对付他,朱⾼炽却一次又一次的容忍了下来,甚至数次还帮这个无赖弟弟说情。

  这些事情给杨士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虽然历经宦海,城府极深,儿时⺟亲对他的教诲却始终记在心头,仗义执言已经成为了他格中的一部分,虽然很多年过去了,他却并没有变,他还是当年的那个正气在的杨士奇。

  眼前的朱⾼炽虽然形象不好,⾝体不便,却是一个能够仁怀天下的人,他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皇帝的,我相信自己的判断。

  秉持着这个信念,杨士奇与太子同甘共苦,携手并肩,走过了二十年历经坎坷的储君岁月。

  说来也实在让人有些啼笑皆非,可能是由于杨士奇过于低调,连朱棣也以为杨士奇不是太子,把他当成了中间派,经常向他询问太子的情况,而在永乐十年(1412)的风波之后,朱棣对太子也产生了怀疑,便向杨士奇询问太子监国时表现如何。

  这看上去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却暗蔵杀机。

  城府极深的杨士奇听到这句问话后,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一点,他立刻意识到,决定太子命运的关键时刻来到了。

  他紧张地思索着问题的答案。

  趁着杨士奇先生还在思考的时间,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这个问题难以回答又十分关键。 n6Zww.COm
上一章   明朝的那些事儿   下一章 ( → )
作者当年明月 更新于2017/5/22 当前章节9783字。看明朝的那些事儿小说,就上逆流小说网。我们致力于做最快速更新明朝的那些事儿最新章节的免费小说网站,用心做最好的小说精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