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小说网免费为大家推荐明朝的那些事儿无弹窗广告推荐
逆流小说网
逆流小说网 校园小说 穿越小说 竞技小说 武侠小说 架空小说 言情小说 仙侠小说 总裁小说 耽美小说 官场小说 玄幻小说 乡村小说
小说排行榜 都市小说 同人小说 综合其它 科幻小说 重生小说 军事小说 短篇文学 灵异小说 推理小说 经典名著 网游小说 历史小说
好看的小说 妻心如刀 母上攻略 我的娇妻 秦家有兽 新婚妻子 辣文合集 禁乱之爱 茶余饭后 情栬生活 兽血滛传 热门小说 完本小说
逆流小说网 > 架空小说 > 明朝的那些事儿  作者:当年明月 书号:16399  时间:2017/5/22  字数:9691 
上一章   ‮0311-1211‬    下一章 ( → )
  [1121]

  书院是‮国中‬传统的教育形式,明代许多书院历史十分悠久,流传五六百年的不在少数,今天说起外国的牛津、剑桥,一算历史多少多少年,简直牛得不行,再一看国內某大某大,撑死了也就一百多年,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实际上大可不必自卑,因为古代书院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不过是大学这词更时髦而已,要知道,欧洲最老的巴黎大学,也就是1261年才成立,而且基本上都是教些神学之类的鬼玩意,这也难怪,当时欧洲都是一帮职业文盲,骑着马,提着长矛到处冲,能读懂拉丁语的人扳着指头都能数出来,鬼才有心思上什么大学,‮国中‬的书院倒是有始有终,一直之乎者也了上千年,到清朝末年,基本都停的停,改的改,这一改,就把历史也改没了,年头从头算起。

  但在书院上千年的历史中,明代书院是极为特别的,因为它除了教书外,还喜搞政治。

  所谓搞政治,也就是一些下岗或上岗的‮员官‬,没事⼲的时候去书院讲课,谈人生谈理想,时不时还骂骂人,发发脾气,大致如此而已,看上去好像也没啥,但到嘉靖年间,一个大⿇烦来了。

  ⿇烦是王守仁同志带来的,因为此时他的思想已然成为了一种嘲流,在当时的书院里,如果讲课的时候不讲心学,那是要被轰下台的,按说讲心学就讲心学,似乎也没什么,可问题在于,心学的內容有点不妥,用通俗的话说,是比较反动。

  在这段时间,心学的主流学派是泰州学派,偏偏这一派喜搞思想解放、解放之类的玩意,还经常批评朝政,张居正因为搞独裁,常被骂得狗⾎淋头,搞得朝廷也很头疼。

  这要换在徐阶时代,估计也没啥,可张居正先生就不同了,他是一个眼里不沙子的角⾊,无论是天涯还是海角,只要得罪了他,那是绝对跑不掉的。一个人惹我,就灭一个人,一千个人惹我,就灭一千人!

  于是在‮夜一‬之间,几乎‮国全‬所有有影响的书院都被查封,‮生学‬都被赶回了家,老师都下了岗。

  事情到这里,似乎该结束了,然而张居正同志实在不是个省油的灯,他不但要抓群体,还要抓典型。

  明朝那些事儿5[1122]

  所谓抓典型,就是从群众之中,挑选一个带头的,把他当众⼲掉,以达到警示后人的目的。

  而这次的典型,就是何心隐。

  这位明代第一神秘人物实在太爱管闲事,在批评张居正的群众队伍里,他经常走在第一线。平⽇也是来无影去无踪,东一榔头西一,打了就走,绝不过夜,而且上到大学士,下到街头混混,都是他的朋友,可谓神通广大。

  事实证明,他看人的眼光也很准,十四年前,当他离开京城之时,就曾断言过,兴灭王学之人,只在张居正。

  现在他的预言终于得到了实现,以最为不幸的方式。

  在万历七年(1579)的一天,优哉游哉了半辈子的何心隐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当他在外地讲学之时,湖广巡抚王之垣突然派兵前去缉拿,将他一举抓获,带回了衙门,还没等大家缓过神来,官方消息已传出:据朝廷惯例,犯人刚到,衙门的兄弟们都要意思意思,给他两,没想到何心隐体质太弱,竟然一打就死。遗憾之至,已妥善安排其后事,并予安葬。

  事情一出,天下哗然,王学门人一拥而上,痛骂王之垣,但人已经死了,王巡抚又十分配合,表示愿意背这个黑锅,也不发火,大家骂⾜了几个月,就此收场。

  当然了,这事到底是谁⼲的,大家心里都有数。

  这位泰州学派的领军人物虽然通晓黑⽩,张居正大人却是黑⽩通吃,虽然何心隐是他老师(徐阶)的同门,虽然何心隐曾经与他并肩作战,共同解决了严嵩。

  但对张居正而言,朋友还是敌人,只有一个判断标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曾经的敌人除掉了,曾经的‮生学‬除掉了,曾经的盟友也除掉了,为了实现我的梦想,我坚信,这是值得的。

  当然了,作为大明帝国的实际统治者,做了这么多工作,也受了这么多的苦,再过苦⽇子似乎也有点说不过去,而在这一点上,张居正同志是个明⽩人。

  于是张先生的许多幸福生活方式,也随之流传千古,而其中最有名的,大概就是他的那顶轿子。

  在一般人的概念中,轿子无非是四个人抬着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往前走,轿子里的人跟坐牢似的,转个⾝也难。

  应该说这些都没错,但如果你看到了张居正先生的轿子,你就会感叹这个世界的神奇。

  明朝那些事儿5[1123]

  张先生的通工具不叫轿子,它有个专门名称——如意斋。一般人坐一般轿子,张大人不是一般人,轿子自然也不一般,别人的轿子四个人抬,张大人的轿子嘛…

  下面我们先详细介绍一下此轿的运行原理以及乘坐体验。

  该轿子(?)由真定地方知府赶制,轿內空间广阔,据估算,面积大致不低于五十平方,共分为会客室和卧室两部分,会客室用来会见各地来客,卧室则用于⽇常休息,为防止张大人出行途中內急找不到厕所,该轿特设有卫生间,体现了人化的设计理念。

  此外,由于考虑到旅途辛苦,轿子的两旁还设有观景走廊,以保证张大人在工作之余可以凭栏远眺,如果有了‮趣兴‬,还能做两首诗。

  而且张大人公务繁忙,很多杂务自己不方便处理,所以在轿中还有两个仆人,负责张大人的饮食起居。

  此外,全轿乘坐舒适,作便利,并实现了全语音控制,让停就停,让走就走,决不含糊,也不会出现⽔箱缺⽔、油箱缺油、更换轮胎、机械故障之类的烦人事情。

  你说这么大的轿子,得多少人抬?

  我看至少也要十几个人吧。

  十几个人?那是垫脚的!三十二个人起,还不打折,少一个人你都抬不起来,张大人的原则是,不计成本,只要风头!

  相信我,你没有看错,我也没有写错,关于这部分,我确定一定以及肯定。

  顺便补充一句,这顶轿子除了在京城里面转转之外,还经常跑长途,张居正曾经坐着这东西回过荆州老家,其距离大致是今天京广线从‮京北‬出发,到武汉的路程,全部共计一千多公里,想想当年那时候,坐着这么个大玩意招摇过市,实在是拉风到了极点。

  这段史料着实让我大开眼界,并彻底改变了我对祖国通工具的看法,什么奔驰、宝马、劳斯莱斯,什么加长型、豪华型,什么沙发、吧台,省省吧,也好意思拿出来说,丢人!

  ⽇子过得舒坦,工作也无比顺利,张居正的好⽇子似乎看不到尽头,然而事实告诉我们,只进不退的人生是没有的,正如同只升不跌的股票绝不存在一样。

  万历五年(1577),张居正一生中最为严峻的考验到来了,因为一件看似毫不相⼲的事。

  就在这一年,张居正得到了一个不幸的消息——他爹死了。

  明朝那些事儿5[1124]

  张文明一辈子没啥出息,却有了这么个有出息的孩子,虽说他没给儿子帮啥忙,反倒添了很多(此人在地方飞扬跋扈,名声很差),但无论如何,生子如此,他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但他死也想不到,自己的死,将会让儿子张居正生不如死。

  张居正的爹死了!消息传来,満城轰动,因为表现忠心的机会到了。无数‮员官‬纷纷上门,哭的哭,拜的拜,然后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摸出门,最后再说两句“节哀顺便”完事,收工。

  这并不奇怪,自古以来,当官的如果死了爹妈,自然是空巷来拜,宾客盈门,上门的比自己全家死绝还难受,但你要相信,如果你自己挂了,是没有几个人会上门的。

  对此,张居正也十分清楚,虽说⽗亲死了他很难过,但此时此刻,他的脑海里思考的,却是另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的名字,叫做丁忧。

  在当时的‮国中‬,张居正已经是近似于无敌了,他不怕皇帝,不怕大臣,不怕读书人议论,骠悍无比。

  但他仍然只是近似于,因为他还有一个不能跨越的障碍——祖制。

  所谓祖制,就是祖宗的制度,规矩,虽然你很牛,比皇帝还牛,但总牛不过死皇帝吧,上百年前定下的规则,你再牛也没辙。

  丁忧就是祖制,具体说来,是朝廷‮员官‬的⽗⺟亲如若死去,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到期之后可以回朝为官,这叫起复。

  这个制度看上去有点不近人情,官做得好好的,一下子就给扒得⼲⼲净净,负责的那摊事情也没人管,不但误事,还误人心情。

  但这个制度一直以来却都是雷打不动,无论有多⿇烦,历任皇帝都对其推崇备至,极其支持,如果你认为这是他们的脑筋一筋,食古不化,那就错了,人家的算盘,那是精到了极点。

  因为据社会学常识,只有出孝子的地方,才会出忠臣,你想想,如果一个人连他爹都不忠,怎么能指望他忠于老板(皇帝)呢?

  但贪官们自然是不⼲的,死了爹,我本来就很悲痛了,正想化悲痛为贪,搞点钱来安慰我无助的心灵,你竟然还要罢我的官,剥夺我的经济利益,太不人道!

  明朝那些事儿5[1125]

  于是很多人开始钻空子,你不是规定由得知死讯的那天开始计算吗,那我就隐瞒死讯,就当人还活着,一直混到差不多为止,就算最后被人揭穿,也是可以解释的嘛,人死了,我没有上报,那是因为老爹一直活在我的心中。

  当然,一次两次是可以理解的,时间长了朝廷也不⼲了,自明英宗起,就开始正式立项,打击伪报瞒报的行为,规定但凡老爹死了不上报的,全部免官为民。

  如此一来,贪官们也没办法了,只好⽇夜祈祷,自己的老爹能多撑几年,至少等混到够本再含笑而逝,到时也能多搞点纸钱给您送去。

  但也有一个群体例外,那就是军队,领兵打仗,这就绝对没辙了,总不能上阵刚刚锋,消息来了,您喊一声停:大家别打了,等我回去给我爹守二十七个月,咱们再来,还是老地方见,不打不散。

  张居正不是军人,自然无法享受这个优待,而他的改⾰刚刚才渐⼊佳境,要是自己走了,这一大摊子事情就没人管了,心⾎付之东流且不说,没准回来的时候就得给人打下手了。

  于是他只剩下了唯一的选择——夺情。

  所谓夺情,是指事情实在太急,绝对走不开的人,经由皇帝的指示,在万般悲痛中恢复职务,开展工作。由于考虑到在痛苦之中把人強行(一般不会反抗))拉回来,似乎很不人道,所以将其命名为“夺情”

  然而张居正并不愿意走这条路,当然,并不是因为它“很不人道。”

  其实在他之前,已有一些人有过类似的经验,比如著名的“三杨”中的杨荣,还有那位帮于谦报了仇的李贤,都曾经被这么“很不人道”过,除了个把人骂了两句外,倒也没啥问题,但到了嘉靖年间,夺情却真的成为了一件很不人道的事情,不人道到想不人道都不行,如果有人提出夺情,就会被看作禽兽不如。

  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变化,都要拜一位孝子所赐,这人的名字叫做杨廷和。

  说起来,这位杨兄弟的能量实在是大,闹腾了三朝还不够,死了还要‮腾折‬别人。当初他在正德年间的时候,⽗亲死了,皇帝说杨先生你别走,留下来帮我办事,他说不行,我非常悲痛,一定要回去。

  PDAFANS*zjf1976收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

  明朝那些事儿5[1126]

  结果几番来回,他还是回去了,从正德九年(1514)到正德十二年(1517),这位仁兄结结实实地旷了三年工,才回来上班。这要搁在现在,早就让他卷铺盖回家了。

  由于他名声太大,加上又是正面典型,从此以后,朝廷⾼级‮员官‬死了爹妈,打死也不敢说夺情。就这么一路下来,终于坑了张居正。

  张居正没有选择,只能夺情,因为冯保不想他走,皇帝不想他走,皇帝他妈也不想他走,当然了,最重要的是,他也不想走。

  辛辛苦苦奋斗三十多年,才混到这个份上,鬼才想走。

  虽说夺情比较⿇烦,但只要略施小计,还是没问题的。

  于是老把戏很快上场了,万历五年(1577)十月,痛苦不堪的张居正要求回家守制,两天后皇帝回复——不行。

  一天后,张居正再次上书,表示一定要回去,而皇帝也再次回复——一定不行。

  与此同时,许多大臣们也纷纷上书,表示张居正绝不能走,言辞烈,好像张居正一走,地球就要完蛋,可谓用心良苦。

  行了,把戏演到这里,也差不多该打住了,再搞下去就是浪费纸张。

  准备收场了,事情已经结束,一切风平浪静,擦⼲眼泪(如果有),再次出发!

  我亲眼看着严嵩沦落,徐阶下台,我亲手解决了⾼拱、刘台、何心隐,天下已无人能动摇我的地位。

  对于这一点,张居正始终很自信,然而事实证明,他错了,错得相当厉害,真正的挑战将从这里开始。

  万历五年(1577)十一月,翰林院编修吴中行,翰林院检讨赵用贤上书——弹劾张居正夺情。

  编修是正七品,检讨是从七品,也就是说,这是两个基层⼲部,也就能⼲⼲抄写工作,平时连上朝的资格都没有,而张居正以前的敌人,不是朝廷⾼官,就是黑道老大、学界首领,并且还特别不经打,一碰就垮,这么两个小角⾊,按说张大人动手指,就能把他们碾死。

  然而就是这么两个小角⾊,差点把张大人给灭了。

  因为这二位仁兄虽然官小,却有个特殊的⾝份:他们都是张居正的门生。

  而且我查了一下,才惊奇地发现,原来吴兄弟和赵兄弟都是隆庆五年(1571)的进士,和之前开第一炮的刘台是同班同学。

  这就只能怪张大人自己了,左挑右挑,就挑了这么几个⽩眼狼,也算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PDAFANS*zjf1976收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

  明朝那些事儿5[1127]

  这下好了,当年只有一个二愣子(刘台),已经搞得狼狈不堪,这回竟然出了两个,那就收拾不了了,因为一个二愣子加另一个二愣子,并不等于二,而是二愣子的平方。

  可还没等张居正反应过来,又出事了,就在二愣子们出击的第二天,刑部员外郞艾穆,主事沈思孝也上书弹劾张居正,希望他早早滚蛋回家,去尽孝道。

  当张居正看到这两封充満杀气的奏疏时,才终于意识到,真正的危机正向自己步步近。

  经过长达三十余年的战斗,他用尽各种手段,除掉了几乎所有的敌人,坐上了最⾼的宝座,然而在此君临天下之时,他才发现一个新的,更为強大的敌人已经出现。

  那些原先乖乖听话的大臣们似乎‮夜一‬间突然改变了立场,成为了他的对手,不是一个,是一群,而他们攻击的理由也多种多样,经济问题,作风问题,夺情问题,方式更是数不胜数,上书弹劾,私下议论,甚至还有人上街张贴反动标语,直接攻击张居正。

  对于眼前的这一切,张居正感到很吃惊,却并不意外,因为他很清楚,带来这些敌人的,正是他自己,具体说来,是他五年前的那封奏疏。

  五年前,当张居正将写有考成法的奏疏送给皇帝时,他在出自己改⾰理想的同时,还附带了一个谋。

  因为在那封奏疏中,有着这样几句话:

  “抚案官有延误者,该部举之,各部院有容隐者,科臣举之,六科有容隐欺蔽者,臣等举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地方官办事不利索的,‮央中‬各部来管,‮央中‬各部办事不利索的,由六科监察机关来管,六科监察机关不利索,由我来管!

  事情坏就坏在这句话上。

  据明代的体制,‮央中‬各部管理地方,正常,给事中以及御史监察各部,也正常,內阁大学士管理言官,这就不正常了。

  两百年前,朱元璋在创立‮家国‬机构的时候,考虑丞相权力太大,撤销了丞相,将权力给六部,但这位仁兄连‮觉睡‬都要睁只眼,后来一琢磨,觉得六部权力也大,为怕人搞鬼,又在六部设立了六科,这就是后来的六科给事中。

  PDAFANS*zjf1976收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

  明朝那些事儿5[1128]

  六科的‮导领‬,叫做都给事中,俗称科长,下属人员也不多,除了兵部给事中有十二个人之外,其余的五个部都在十人之內。而且这帮人品级也低,科长才七品,下面的人就不用说了。

  但他们的权力却大到让人匪夷所思的地步,比如说部长下令要⼲什么事,科长不同意,二话不说,把命令退回给部长,让他修改,如果改得不満意,就再退,直到満意为止。

  别说部长,连皇帝的某些旨意,给事中也是可以指手划脚一番的,所以虽然这帮人品级低,地位却不低,每次部长去见他们,还要给他们行个礼,吃饭的时候别人坐下座,他们可以跑去和部长平起平坐,且指名道姓,十分嚣张。

  给事中大抵如此,都察院的御史就更不得了,这伙人一天到晚找茬,从谋反叛到占道经营、随地大小便,只要是个事,就能管。

  六部级别⾼,权力小,言官级别小,权力大,谁也庒不倒谁,在这种天才的创意下,大明王朝搞了二百多年,一向太平无事,而到了张居正,情况被改变了。

  在张居正看来,六部也好,给事中也好,御史也好,都该归我管,我说什么,你们就⼲什么,不要瞎吵。

  因为他很明⽩,互相限制、互相制约固然是一种‮主民‬的方式,但是‮主民‬是需要成本的。

  一件事情代下去,你讲一句他讲一句,争得天翻地覆,说得振振有词,其实一点业务都不懂,结果十天半个月,什么都没办,而对于这些人,张居正一贯是深恶痛绝。

  所以他认为其他人都应该靠边站,找一个最聪明的人(他自己)指挥,大家跟着办事就行,没有必要浪费口⽔。于是在他统治期间,连平时监督他人的六科和御史,都要考核工作成绩。

  然而遗憾的是,大臣们却不这么想,在他们看来,张居正是一个破坏规则的人,是一个前所未见的独裁者。自朱元璋和朱棣死后,他们已经过了一百多年的‮主民‬生活,习惯了没事骂骂皇帝,噴噴口⽔,然而现在的这个人比以往的任何皇帝都更为可怕,如果长此以往,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所以无论他要⼲什么,怎么⼲,是好事还是坏事,为了我们手中的权力,必须彻底解决他!

  一个精心策划的谋就此浮出⽔面。

  明朝那些事儿5[1129]

  耐人寻味的是,在攻击张居正的四人中,竟有两人是他的‮生学‬,而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这四个人竟没有一个是言官!

  该说话的言官都不说话,却冒出来几个翰林院的抄写员和六部的小官,原因很简单——躲避嫌疑,而且第一天‮生学‬开骂,第二天刑部的人就跟着来,说他们是心有灵犀,真是杀了我也不信。

  所以还是那句老话,夺情问题也好,作风问题也罢,那都是假的,只有权力问题,才是真的。

  张居正不能理解这些人的思维,无论如何,我不过是想做点事情而已,为什么就跟我过不去呢?

  但在短暂的郁闷之后,张居正恢复了平静,他意识到,一股庞大的反对势力正暗中涌动,如不及时镇庒,多年的改⾰成果将毁之一旦,而要对付他们,摆事实、讲道理都是毫无用处的,因为这帮人本就不是什么实⼲家,他们的唯一专长就是摆出一幅道貌岸然的面孔,満口仁义道德,唾沫横飞攻击别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对这帮既要当‮子婊‬,又要立牌坊的人,就一个字——打!

  张居正汇报此事后,皇帝随即下达命令,对敢于上书的四人执行廷杖,也就是打庇股。

  张大人的本意,大抵也就是教训一下这帮人,但后果却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打庇股的命令下来后,原先不吭声的也坐不住了,纷纷跳了出来,搞签名请愿,集体上书,反正法不责众,不骂⽩不骂,不请⽩不请。

  但在一群凑热闹的人中,倒也还有两个比较认真的人,这两个人分别叫做王锡爵和申时行。

  这二位仁兄就是后来的朝廷首辅,这里就不多说了,但在当时,王锡爵是翰林院掌院学士,申时行是人事部副部长,只能算是小字辈。

  辈分虽小,办事却是大手笔,人家都是签个名骂两句完事,他们却情澎湃,竟然亲自跑到了张居正的府上,要当面求情。

  张大人哪里是说见就见的,碰巧得了重病,两位大人等了很久也不见人,只能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申时行回去了,王锡爵却多了个心眼,趁人不备,竟然溜了进去,见到了张居正。

  明朝那些事儿5[1130]

  眼看人都闯进来了,张居正无可奈何,只好带病工作。

  王锡爵不说废话,开门见山:希望张居正大人海涵,不要打那四个人。

  张居正唉声叹气:

  “那是皇上生气要打的,你求我也没用啊!”这话倒也不假,皇帝确实很生气,命令也确实是他下的。

  这种话骗骗两三岁的小孩,相信还管用,但王锡爵先生…已经四十四了。

  “皇上即使生气,那也是因为您!”这就是王锡爵的觉悟。

  话说到这个份上,张居正无话可说了,现场顿时陷⼊了沉寂。

  见此场景,王锡爵感到可能有戏,正想趁机再放一把火,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是他做梦也想不到的。

  沉默不语的张居正突然站了起来,菗出了旁边的一把刀,王锡爵顿时魂飞魄散,估计对方是恼羞成怒,准备拿自己开个刀,正当他不知所措之际,更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

  九五至尊,⾼傲无比,比皇帝还牛的张大人扑通一声——给他跪下了。

  没等王学士过气来,张学士就把刀架在了自己的脖子上,一边架一边喊:

  “皇帝要留我,你们要赶我走,到底想要我怎么样啊!”面对无数居心叵测的人,面对如此困难的局面,张居正一直在苦苦支撑着,他或许善于权谋,或许挖过坑,害过人,但在这个污浊的地方,要想生存下去,要想实现救国济民的梦想,这是唯一的选择。

  现在他的忍耐终于到达了顶点。

  张居正跪在王锡爵的面前,发出了声嘶力竭的呐喊:

  “你杀了我吧!你杀了我吧!”

  王锡爵懵了,他没有想到,那个平⽇⾼不可攀的张大学士,竟然还有如此无奈的一面,情急之下手⾜无措,只好匆匆行了个礼,退了出去。

  张居正发怈了,王锡爵震惊了,但闹来闹去,大家好像把要被打庇股的那四位仁兄给忘了,于是该打的还得打,一个都不能少。

  万历五年(1577)十月二十三⽇,廷杖正式执行,吴中行、赵用贤廷杖六十,艾穆、沈思孝廷杖八十,这么看来,师生关系还是很重要的,要知道,到关键时刻能顶二十大板!

  事情前后经过大致如此,打庇股的过程似乎也无⾜轻重,但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地方——打庇股的结果。

  两个人在同一个地方,挨了同样的打,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 n6zwW.cOm
上一章   明朝的那些事儿   下一章 ( → )
作者当年明月 更新于2017/5/22 当前章节9691字。看明朝的那些事儿小说,就上逆流小说网。我们致力于做最快速更新明朝的那些事儿最新章节的免费小说网站,用心做最好的小说精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