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小说网免费为大家推荐明朝的那些事儿无弹窗广告推荐
逆流小说网
逆流小说网 校园小说 穿越小说 竞技小说 武侠小说 架空小说 言情小说 仙侠小说 总裁小说 耽美小说 官场小说 玄幻小说 乡村小说
小说排行榜 都市小说 同人小说 综合其它 科幻小说 重生小说 军事小说 短篇文学 灵异小说 推理小说 经典名著 网游小说 历史小说
好看的小说 妻心如刀 母上攻略 我的娇妻 秦家有兽 新婚妻子 辣文合集 禁乱之爱 茶余饭后 情栬生活 兽血滛传 热门小说 完本小说
逆流小说网 > 架空小说 > 明朝的那些事儿  作者:当年明月 书号:16399  时间:2017/5/22  字数:9829 
上一章   ‮0021-1911‬    下一章 ( → )
  [1191]

  王参政二话不说,卷起袖子上前一步,就准备拉他起来

  这下子可是惹了大祸,李如松岂肯吃亏,看着对方上来,把凳子踢开就准备上去⼲仗,好歹是被人拉住了。

  许巡抚是个老实人,受了侮辱倒也没说啥,御史王之栋却想走胡宗宪的老路,投机一把,便连夜上书,弹劾李如松骄横无度,应予惩戒。

  事实证明,⼲御史告状这行,除了胆大手黑,还得看后台。

  奏疏上去之后,没多久命令就下来了——王之栋无事生非,罚俸一年。

  但在这个世界上,大致就没有明代言官不敢⼲的事情,王之栋倒下来,千千万万个王之栋站起来,大家一拥而上,纷纷弹劾李如松,说什么的都有,舆论庒力甚大。

  这么多人,这么多告状信,就不是內阁能保得住的了,但耐人寻味的是,李如松却还是安然无恙,毫发无伤。大家就奇了怪了,內阁的人都是你家亲戚不成?

  后来个把太监透风出来,你们的奏疏,皇帝都是看过的。大家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最大的后台在这里。

  说来也怪,万历对戚继光、谭纶这种名将似乎‮趣兴‬不大,却单单喜李如松,把他看作帝国的武力支柱,对他十分欣赏,且刻意提拔,有他老人家做后台,那自然是谁也告不动的了。

  简单说来,李如松是一个⾝居⾼位,却不知谦逊,且嚣张至极,到哪里都讨人谦,碰谁得罪谁的狂妄家伙。

  但我们也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有狂妄资本的家伙。

  李如松的实力

  万历二十年(1592),宁夏发生叛,万历虽然已经修养五年,且一直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然而叛逐渐扩大,眼看不管是不行了,便下令出兵平叛。

  戚继光已经死了,李成梁又退了休,指挥官自然是李如松,于是万历命令,任命李如松为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前去平叛。

  这是一个非同小可的任命,所谓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并非是陕西一省的军事长官,事实上,他带领的,是辽东、宣府、大同、山西各省的援军,也就是说,只要是平叛的‮队部‬,统统都归他管,不受地域限制,权力极大,类似于后来的督师,即所谓的平叛军总司令。

  而在以往,这种大军团指挥官都由文官担任,以武将⾝份就任提督的,李如松是第一个。

  明朝那些事儿6[1192]

  得到这一殊荣的李如松着实名不虚传,到地方后一分钟也不消停,就跟当地总督⼲了起来,不服管,合理化建议也不听,想⼲什么就⼲什么,兵部尚书石星看不下去,先去信劝他收敛点,结果李如松连部长的面子也不给,理都不理,石星气得不行,就告到了皇帝那里。

  可是皇帝也没多大反应,下了个命令,让李如松注意影响,提督还是照做,跟没说没两样,石星丢尽了面子,索也不管了,只是放话出来:纨绔‮弟子‬,看他如何平叛!

  然而石星大人明显忽略了一个问题:纨绔‮弟子‬,就一定没有能力吗?

  纨绔‮弟子‬李如松去宁夏了,在那里,他遇到了叛军,还有⿇贵。

  ⿇贵,大同人,时任宁夏总兵,和李如松一样,他也是将门出⾝,但要论职业发展,这两人实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早在嘉靖年间,这位仁兄就已经拿刀上阵拼命了,打了若⼲年,若⼲仗,到了隆庆时期,才混到个参将,然后又是若⼲年,若⼲仗,到万历年间,终于当上了大同副总兵,万历十年(1582)修成正果,当上了宁夏总兵。这一路走来,可谓是一步一个坑,吃尽了苦,受够了累。

  人比人,那真是气死人,看人家李如松随便晃晃,三十四岁就当上了山西总兵,现在更是摇⾝一变,当了讨逆总司令,跑来当了自己的上司,⿇贵的心里很不服气。

  可还没等他老人家发作,李如松就发火了,刚来没几天,就把他叫去骂了一顿,还送了他一个特定评价:无能。

  这句话倒不是没有来由的,李如松到来的时候,叛军首领哱拜已收缩防线,退守坚城,⿇贵也已将城团团围住,并⽇夜不停攻打,但这帮叛军很有点硬气,小打小守,大打大守,明军在城下晃悠了半个多月,却毫无进展。

  ⿇贵打了多年仗,是军队的老油条,且为人⾼傲,动辄问候人家⽗⺟,平时只有他骂人,没有人骂他。

  但这次挨了骂,他却不敢出声,因为他清楚眼前这个人的背景,那是万万得罪不起的,而且他确实攻城不利,一口恶气只能咽肚子里,苦着脸报告李司令员:敌军坚守不出,城池⾼大,十分坚固,实在很难打,最后还毕恭毕敬地向新上司请教:我不行,您看怎么办?

  明朝那些事儿6[1193]

  虽然⿇贵识相,但李公子脾气却着实不小,一点不消停,接着往下骂,⿇贵一咬牙,就当是狗叫吧,骂死也不出声,等到李如松不骂了,这才行个礼准备往外走,却听到了李如松的最后一句话:

  你马上去准备三万口布袋,装上土,过几天我要用。

  攻城要布袋作甚?⿇贵不知道为什么,也不敢问为什么,但有一点他是知道的,如果几天后没有这些布袋,他还要挨第二次骂。

  几天之后,李如松站在三万口土袋的面前,満意地点了点头,然后下达了简洁的命令——堆。

  ⿇贵这才恍然大悟。

  李如松的方法并不神秘,既然敌城⾼大,难以攻打,那就找土袋打底,就好比爬墙时找两块砖头垫脚,够得差不离了就能‮墙翻‬,简单,却实在是个好办法。

  就这么一路往⾼堆,眼看差不多了,当兵的就踩在布袋堆上往城头箭,架云梯,准备登城。

  但城內的叛军首领哱拜也不是吃素的,很有两下子,在城头架起火炮投石机,直接轰击布袋堆上的士兵,打退了明军的进攻。

  敌人如此顽強,实在出乎李如松的意料,于是他‮出派‬了自己的弟弟李如樟,在深夜发动进攻,李如樟也没给哥哥丢脸,‮导领‬带头爬云梯,无奈叛军十分強悍,掀翻云梯,打退了明军,李如樟同志自由落体摔伤,好在并无大碍。

  进攻再次受阻,李如松却毫不气馁,他叫来了游击将军龚子敬,给了他一个光荣的任务——组建敢死队。

  所谓敢死队,就是关键时刻敢拼命的,龚子敬思虑再三,感觉一般士兵没有这个觉悟(客观事实),便召集了军中的苗军,先请吃饭,再给重赏,要他们卖命打仗,攻击城池南关。

  要说还是苗兵实在,吃了人家的,感觉过意不去,上级一声令下,个个奋勇当先,拼死登城,城內守军没见过这个阵势,一时之间有点支持不住。

  李如松见状,亲自带领主力‮队部‬前来支援,眼看就要一举拿下,可这伙叛军实在太过扎实,惊慌之后立刻判明形势,并调集全城军队严防死守,硬是把攻城‮队部‬给打了回去。

  明军攻城失败,⿇贵却有些得意:说我不行,你也不怎样嘛。

  但让他吃惊的是,李如松却不以为意,非但没有愁眉苦脸,反而开始骑着马围着城池转圈,颇有点郊游的意思。

  几天后,他又找到了⿇贵,让他召集三千士兵,开始⼲另一件事——挖沟。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194]

  具体说来,是从城外的河川挖起,由⾼至低,往城池的方向推进,这种作业方式,在兵法上有一个专用称呼——⽔攻。

  李如松经过几天的围城观察,终于发现,叛军城池太过坚固,如果硬攻,损失惨重不说,攻不攻得下来也难说。

  但同时他也发现,城池所处的位置很低,而附近正好也有河流,于是…

  这回哱拜⿇烦了,看着城外不断⾼涨的⽔位,以及墙处不断出现的裂管涌,只能天天挖土堵漏,面对茫茫一片大⽔,想打都没对手,手⾜无措。

  此时,李如松正坐在城外⾼处,満意地看着眼前的这一幕,他知道敌人眼前的困境,也知道他们即将采取的行动——因为这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三天之后的一个深夜,久闭的城门突然洞开,一群骑兵快速冲出,向远处奔去——那里有叛军的援军。

  明军似乎毫无准备,这群人放马狂奔,竟未受阻挡,突围而去。

  但自由的快乐是短暂的,⾼兴了一阵后,他们惊奇地发现,在自己的前方,突然出现了大队明军,而且看起来,这帮人已经等了很久。

  逃出包围已然是筋疲力尽,要再拼一次实在有点強人所难,所以明军刚刚发起进攻,脫逃叛军便土崩瓦解,死的死,降的降。

  由始至终,一切都在李如松的掌握之中。

  他⽔攻城池,就料定敌军必然会出城求援,而城外叛军的方向他也早已探明,在敌军必经之路上设下埋伏,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

  但有一件事情仍出乎了他的意料——叛军援军还是来了。

  其实来也不奇怪,围城都围了那么久,天天打炮轰,保密是谈不上了,但这个时候叛军到来,如果內外夹攻,战局将会非常⿇烦。

  ⿇贵一头⿇,赶紧去找李如松,李司令员仍旧是一脸平静,只说了一句话:

  管他城內城外,敌军若来,就地歼之!

  对方援军很快就兵临城下了,且人数众多,有数万之众,城內的叛军欣鼓舞,明军即将败退,胜利触手可得!

  然而不久之后,他们就亲眼看到了希望的破灭,破灭在李如松的手中。

  明朝那些事儿6[1195]

  ⿇贵再次大开眼界,在这次战役中,他看到了另一个李如松。

  面对人多势众的敌军,李如松不顾他人的劝阻,亲自上阵,更让⿇贵吃惊的是,这位正二品的⾼级指挥官竟然亲自挥舞马刀,冲锋在前!

  和西方军队不同,中‮军国‬队打仗,除了单挑外,指挥官一般不在前列。这是很明智的,‮国中‬打仗规模大,人多,死人也多,兵死了可以再招,将军死了没地方找,也没时间换,反正冲锋也不差你一个,所以一般说来,能不冲就不冲。

  明军也不例外,开国时那一班猛人中,除了常遇舂出于个人爱好,喜当前锋外,别人基本都呆在中军,后来的朱棣倒也有这个喜好,很是风光了几回,但自此之后,这一不正常现象基本绝迹,包括戚继光在內。

  但李如松不同,他带头冲锋,那是家庭传统,他爹李成梁从小军官⼲起,⽩手起家组建辽东铁骑,一向是‮导领‬率先垂范,带头砍人,老子英雄儿好汉,李如松对这项工作也甚感‮趣兴‬。

  于是在李如松的带领下,明军向叛军发动了猛攻,但对方估计也是急了眼了,死命抵住明军的冲击后,竟然还能发动反攻。

  毕竟李如松这样的人还是少数,大多数明军都是按月拿工资的,被对方一冲,怕死的难免就往回跑。而此时,李如松又表现出了患难与共的品质——谁也不许跑,但凡逃跑的,都被他的督战队⼲掉了。他也不甘寂寞,亲手杀了几个退却的士兵(手斩士卒畏缩者),在凶神恶煞的李如松面前,士兵们终于认定,还是回去打仗的好。

  在明军的顽強阻击下,援军败退而去,城內叛军失去了最后的希望。

  正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哱拜又发现,经过多⽇⽔泡,城池北关部分城墙已经塌陷,防守极其薄弱。

  现在无论是李如松还是哱拜,都已经认定,战争即将结束,只剩下最后的一幕。

  在落幕之前,李如松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讨论下一步的进攻计划。

  在场的人终于达成了一致意见——进攻北关,因为瞎子也看得见,这里将是最好的突破口。

  李如松点了点头,他命令部将萧如薰带兵攻击北关。

  但是接下来,他却下了另一道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命令:

  全军集合,于北关攻击开始后,总攻南关!

  所有人都认定北关将是主攻地点,所以进攻南关,才是最好的选择。

  兵者,诡道也。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196]

  从那一刻起,⿇贵才真正认识了眼前的这个人,这个被称为纨绔‮弟子‬的家伙,他知道,此人的能力深不可测,此人的前途不可限量。

  进攻开始了,当所有的叛军都集结在北关,准备玩最后一把命的时候,却听到了背后传来的呐喊声,李如松这次也豁出去了,亲自登云梯爬墙,坚守了几个月的城池就此被攻陷。

  紧跟在李如松⾝后的,正是⿇贵,看着这个小自己一茬的⾝影,他已经心服口服,甘愿步其后尘,但他不会想到,五年之后,他真步了李如松的后尘。

  看见明军⼊城,叛军们慌不择路,要说这哱拜不愧是首领,比小兵反应快得多,一转手就⼲掉了自己的两个下属,并召集其余叛军,找李如松谈判,大意是说我之所以反叛,是受了这两人的骗,现在看到你⼊城,已然悔过自新,希望给我和我家人一条活路。

  李如松想了一下,说:好,放下武器,就饶了你。

  哱拜松了口气,投降了。

  延续几个月的宁夏之就此划上句号,由于其规模‮大巨‬,影响深远,史称“万历三大征”宁夏之。当然,关于哱拜的结局,还要代一句。

  史料上是这样记载的:尽灭拜(哱拜)族。

  这正是李如松的风格。

  投降?早⼲嘛去了?

  无需谈判,⼲掉就好

  对李如松而言,万历二十年(1592)实在是个多事的年份。刚刚解决完宁夏这摊子事,就接到了宋应昌的通知,于是提督陕西就变成了提督辽东,凳子还没坐热,就掉头奔⽇本人去了。

  其实说起来,李如松并不是故意耍大牌,一定要宋部长等,之所以拖了几个月,是因为他也要等。

  事实上,所谓辽东铁骑,并非李如松一人指挥,而是分由八人统领,参与宁夏平的,只是其中一部分。

  而这一次,李如松并没有匆忙出发,在仔细思虑之后,他决定召集所有的人。战争的直觉告诉他,在朝鲜等待着他的,将是更为強大的敌人。

  作为大明最为精锐的骑兵‮队部‬,辽东铁骑的人数并不多,加起来不过万人,分别由李成梁旧部、家将、儿子们统管,除了李如松有三千人外,他的弟弟李如梅、李如桢、李如梧以及心腹家丁祖承训、查大受等都只有一千余人,所谓浓缩的才是精华,应该就是这个意思。

  而除了等这帮嫡系外,他还要等几支杂牌军。

  明朝那些事儿6[1197]

  奉宋应昌命令,归李如松指挥的,包括‮国全‬各地的军队,自万历二十年(1592)八月起,蓟州、保定、山东、浙江、山西、南直隶各军纷纷受命,向着同一个方向集结。

  万历二十年(1592)十一月,各路‮队部‬辽东会师,援朝军队组建完成,总兵力四万余人,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提督。

  ‮队部‬分为三军,中军指挥官为副总兵杨元,左军指挥官为副总兵李如柏,右军指挥官为副总兵张世爵,所到将领各司其职。

  简单说起来,大致是这么个关系,宋应昌是老大,代表朝廷管事,李如松是‮二老‬,掌握军队指挥具体战斗,杨元,李如柏,张世爵是中层⼲部,其余都是⼲活的。

  细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个安排别有奥妙,李如柏是李如松的弟弟,自然是嫡系,杨元原任都督佥事,却是宋应昌的人,张世爵虽也是李如松的手下,却算不上铁杆。

  左中右三军统帅,实际上也是左中右三派,既要给李如松自由让他打仗,又要他听话不闹事,费劲心思搞平衡,宋部长着实下了一番功夫。

  但实际作起来,宋部长才发现,全然不是那回事。

  按明代的说法,李如松是军事主官,宋应昌是朝廷特派员,据规定,李如松见宋应昌时,必须整装进见,并主动行礼,但李如松情不改,偏不⼲,第一次见宋应昌时故意穿了件便服,还主动坐到宋部长的旁边,全然不把自己当外人。

  宋应昌自然不⾼兴,但局势比人強,谁让人家会打仗呢,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

  对‮导领‬都这个态度,下面的那些将领就更不用说了,呼来喝去那是家常便饭,且对人总是爱理不理,连他爹的老部下查大受找他聊天,也是有一句没一句,极其傲慢。

  但他的傲慢终将收敛——在某个人的面前。

  万历二十年(1592)十二月,如以往一样,在军营里骂骂咧咧的李如松,等来了最后一支报到的队伍。

  这支‮队部‬之所以到得最晚,是因为他们的驻地离辽东最远。但像李如松这种人,没事也闹三分,只有别人等他,敢让他老人家等的,那就是活得不耐烦了,按照以往惯例,接这支迟到队伍领兵官的,必定是李如松如疾风骤雨般的口⽔和呵斥。有丰富被骂经验的诸位手下都屏息静气,准备看一场好戏。

  明朝那些事儿6[1198]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好戏并没有上演,充満找茬望,一脸‮奋兴‬的李如松竟然转了,不但没有发火,还让人收拾大营,准备接,看得属下们目瞪口呆。

  这一切的变化,从他听到那位领兵官名字的一刻开始——吴惟忠。

  吴惟忠,号云峰,浙江金华义乌人,时任浙江游击将军。

  这个名字并不起眼,这份履历也不辉煌,但只要看看他的籍贯,再翻翻他的档案,你就能明⽩,这个面子,李如松是不能不给的。

  简单说来,二十多年前,李如松尚在四处游之际,这位仁兄就在浙江义乌参军打倭寇了,而招他⼊伍的人,就是戚继光。

  李如松不是不讲礼貌,而是只对他看得起的人讲礼貌,戚继光自然是其中之一,更何况他爹李成梁和戚继光的关系很好,对这位偶像级的人物,李如松一向是奉若神明。

  作为戚继光的部将,吴惟忠有极为丰富的战斗经验,而且他大半辈子都在打⽇本人,应该算是灭倭专家,对这种专业型人才,李如松自然要捧。

  而更重要的是,吴惟忠还带来了四千名特殊的步兵——戚家军。

  虽然戚继光不在了,第一代戚家军要么退了休,要么升了官(比如吴惟忠),但他的练兵方法却作为光荣传统流传下来,一代传一代,大致类似于今天的“钢刀连”、“英雄团”

  这四千人就是戚继光训练法的产物,时代不同了,练法还一样,摸爬滚打,吃尽了苦受尽了累,练完后就拉出去搞社会实践——打倭寇。

  虽说大规模的倭寇⼊侵已不存在,但毕竟当时⽇本太,国內工作不好找,所以时不时总有一群穷哥们跑过来抢一把,而戚家军的练兵对象也就是这批人。

  于是在经历了长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锻炼后,作为大明帝国最精锐的军队,打了十几年倭寇的戚家军(二代),将前往朝鲜,经历一场他们先辈曾苦苦追寻的战争,因为在那里,他们的敌人,正是倭寇的最终来源。

  和吴惟忠一起来的,还有另一个人,他的名字叫骆尚志。

  明朝那些事儿6[1199]

  骆尚志,号云⾕,浙江绍兴余姚人,时任神机营参将,这人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猛,两个字就是很猛。据说他臂力惊人,能举千斤(这要在今天,就去参加奥运会了),号称“骆千斤”

  虽说夸张了点,但骆尚志确实相当厉害,他不但有力气,且武艺⾼強,擅长剑术,一个打七八个不成问题,而不久之后,他将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人物。

  除了精兵強将外,这批戚家军的服装也相当有特点,据朝鲜史料记载,他们统一穿着红⾊外装,且⾝上携带多种兵器(鸳鸯阵必备装备),放眼望去十分显眼。这也是个怪事,打仗的时候,显眼实在不是个好事,比如曹同志,割须断袍,表现如此低调,这才保了一条命。

  但之后的战争过程为我们揭示了其中的深刻原理:低调,是属于弱者的专利,‮场战‬上的強者,从来都不需要掩饰。

  至此,大明帝国的两大主力已集结完毕,最优秀的将领也已到齐,一切都已齐备,摊牌的时候,到了。

  但在出发的前一刻,一个人却突然闯⼊了李如松的军营,告诉他不用大动⼲戈,仅凭自己只言片语,就能退倭兵。

  这个人就是沈惟敬。

  虽然宋应昌严辞警告过他,也明确告诉了他谈判的条件,这位大混混却像是混出了感觉,不但不回家,却开始变本加厉,频繁奔走于⽇本与朝鲜之间,来回搞外(也就是忽悠)。

  当他听说李如松准备出兵时,便匆忙赶来,担心这位仁兄一开战,会坏了自己的“和平大业”所以一见到李司令员,便拿出了当初忽悠朝鲜国王的本领,描述和平的美妙前景,劝说李如松同意⽇方的条件。在他看来,这是有可能的。

  他唾沫横飞地讲了半天,李如松也不答话,聚精会神地听他讲,等他不言语了,就问他:说完了没有。

  沈惟敬答道:说完了。

  说完了就好,李如松一拍桌子,大喝一声:

  抓起来,拉出去砍了!

  沈惟敬懵了,他并不知道,李如松对于所谓和平使者,只有一个态度——拿板砖拍死他。

  老子手里有兵,杀掉他们就好,谈判?笑话!

  眼看沈大忽悠就要完蛋,一个人站出来说话了。

  明朝那些事儿6[1200]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李应试,时任参谋,虽说名字叫应试,倒不像是应试教育的产物,眼珠一转,拦住了李如松,对他说了一句话。

  随即,李如松改变了主意,于是吓得魂不附体的沈惟敬保住了自己的命(暂时),被拖回了军营,软噤了起来。

  李应试的那句话大致可概括为八个字:此人可用,将计就计。

  具体说来,是借此人假意答应⽇军的条件,⿇痹对方,然后发动突袭。

  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此云暗渡陈仓

  三十六计之敌战计

  万历二十年(1592)十二月二十六⽇,李如松率领大军,跨过鸭绿江。

  朝鲜国王李昖站在对岸,亲自接援军的到来,被人追砍了几个月,又被忽悠了若⼲天,来来往往,就没见过实在的,现在,他终于等来了真正的希望。

  但柳成龙却不这么看,这位仁兄还是老习惯,来了就数人数,数完后就皱眉头,私下里找到李如松,问他:你们总共多少人?

  李如松回答:四万有余,五万不⾜。

  柳成龙不以为然了:倭军近二十万,朝军已无战力,天军虽勇,但仅凭这四万余人,恐怕无济于事。

  要换在以往,碰到敢这么讲话的,李如松早就抄家伙动手了,但毕竟这是国外,要注意政治影响,于是李大少強庒火气,冷冷地说出了他的回答:

  阁下以为少,我却以为太多!

  柳成龙一声叹息,在他看来,这又是第二个祖承训。

  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让他认定,李如松是一个盲目自信,毫无经验的统帅。

  作为李成梁的家丁,祖承训⾝经百战,一向是浑人胆大,但自从战败归来,他却一反常态,常常对人说⽇军厉害,具体说来是“多以兽⽪尾为⾐饰,以金银作傀儡,以表人面及马面,极为骇异”类似的话还有很多,那意思大致是,⽇本人外形奇特,行为诡异,很可能不正常,属于妖怪一类,没准还吃人⾁。

  应该说,这种观感还是可以理解的,战国时期的⽇本武将们都喜穿些稀奇古怪的玩意,比如黑田长政,每次打仗都戴着一顶锅铲帽(形似锅铲),而福岛正则的帽子,是两只长牛角,类似的奇装异服还有很多,反正是自己设计,要多新嘲有多新嘲。

  第一次见这幅打扮,吓一跳是很正常的,就如后来志愿军⼊朝作战,头次见‮人黑‬团,竟然被吓得往回跑,那都是一个道理。 n6ZwW.cOm
上一章   明朝的那些事儿   下一章 ( → )
作者当年明月 更新于2017/5/22 当前章节9829字。看明朝的那些事儿小说,就上逆流小说网。我们致力于做最快速更新明朝的那些事儿最新章节的免费小说网站,用心做最好的小说精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