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小说网免费为大家推荐明朝的那些事儿无弹窗广告推荐 |
|
逆流小说网 > 架空小说 > 明朝的那些事儿 作者:当年明月 | 书号:16399 时间:2017/5/22 字数:10913 |
上一章 0851-1751 下一章 ( → ) | |
[1571] 倒腾来,又倒腾去,崔呈秀没错,杨所修没错,陈尔翼当然也没错,所有的错误,都是东林搞的,就这样,球踢到了崇祯的⾝上。 但最有⽔平的,还是崇祯,面对陈尔翼的奏疏,他只说了几句话,就把球踢到天上: “大臣之间的问题,先帝(指天启)已经搞清楚了,我刚上台(朕初御极),这些事情不太清楚,也不打算深究,你们不许多事!” 结果非常圆満,崔呈秀同志洗清了嫌疑,杨所修和陈尔翼虽说没有收获,也没有损失,完美落幕。 但事情的发展,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天启七年(1627)十月十五⽇,云南监察御史杨维垣上疏,弹劾崔呈秀贪权弄私,十恶不赦! 在这封文书中,杨维垣表现出极強的正义感,他愤怒地质问阉,谴责了崔呈秀的恶行。 杨维垣是阉。 说起来大家的智商都不低,杨所修的创意不但属于他,也属于无数无聇的阉同仁们,反正⼲了也没损失,不⼲⽩不⼲,⽩⼲谁不⼲? 形势非常明显,崔呈秀已经成为众矢之的,对于立志搞掉阉的崇祯而言,这是最好的机会。 但崇祯没有动手。他不但没有动手,还骂了杨维垣,说他轻率发言。 事实上,他确实不打算动手,虽然他明知现在解决崔呈秀,不但轻而易举,还能有效打击阉,但他就是不动手。 因为他的直觉告诉他,在杨维垣的这封奏疏背后,隐蔵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很快,他的直觉得到了证实。 几天后,杨维垣再次上疏,弹劾崔呈秀。 这是一个怪异的举动,皇帝都发了话,依然豁出去硬⼲,行动极其反常。 而反常的原因,就在他的奏疏里。 在这封奏疏里,他不但攻击崔呈秀,还捧了一个人——魏忠贤。 照他的说法,长期以来,崔呈秀没给魏忠贤帮忙,净添,是不折不扣的罪魁祸首。 崇祯的判断很正确,在杨维垣的背后,是魏忠贤的⾝影。 从杨所修的事情中,魏忠贤得到了启示:全⾝而退绝无可能,要想平安过关,必须给崇祯一个代。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72] 所以他指使杨维垣上书,把责任推给崔呈秀,虽然一直以来,崔呈秀都帮了很多忙,还是他的⼲儿子。 没办法,关键时刻,老子自己都保不住,儿子你就算了吧。 但崇祯是不会上当的,在这场残酷的斗争中,目标只有一个,不需要俘虏,也不接受投降。 夜半歌声 真正的机会到来了。 十月二十三⽇,工部主事陆澄源上书,弹劾崔呈秀,以及魏忠贤。 崇祯决定,开始行动。 因为他知道,这个叫陆澄源的人并不是阉分子,此人职位很小,但名气很大,具体表现为东林当政,不理东林,阉上台,不理阉,是公认的混不吝,软硬都不吃,他老人家动手,就是真要玩命了。 接下来的是例行程序,崇祯照例批评,崔呈秀照例提出辞职。 但这一次,崇祯批了,勒令崔呈秀立即滚蛋回家。 崔呈秀哭了,这下终于完蛋了。 魏忠贤笑了,这下终于过关了。 丢了个儿子,保住了命,这笔易相当划算。 但很快,他就知道自己错了。 两天后,兵部主事钱元悫上书,痛斥崔呈秀,说崔呈秀竟然还能在朝廷里混这么久,就是因为魏忠贤。 然后他又开始痛斥魏忠贤,说魏忠贤竟然还能在朝廷里混这么久,就是因为皇帝。 不知钱主事是否过于动,竟然还稍带了皇帝,但更令人惊讶的是,这封奏疏送上去的时候,皇帝竟然全无反应。 几天后,刑部员外郞史躬盛上疏,再次弹劾魏忠贤,在这封奏疏里,他痛责魏忠贤,为表达自己的愤怒,还用上了排比句。 魏忠贤终于明⽩,自己上当了,然而为时已晚。 说到底,还是读书太少,魏文盲并不清楚,朝廷斗争从来只有单项选择,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天启皇帝死的那天,他的人生就只剩下一个选择——谋逆。 他曾胜券在握,只要趁崇祯立⾜未稳,及早动手,一切将尽在掌握。 然而,那个和善、亲切的崇祯告诉他,自己将继承兄长的遗愿,重用他,信任他,太照常升起。 于是他相信了。 所以他完蛋了。 现在反击已不可能,从他抛弃崔呈秀的那一刻开始,他就失去了所有的威信,一个不够意思的导领,绝不会有够意思的员工。 阉就此土崩瓦解,他的羽纷纷辞职,⼲儿子、⼲孙子跟他划清界线,机灵点的,都在家写奏疏,反省自己,痛骂魏公公,告别过去,接美好的明天。 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狂风暴雨,魏忠贤决定,使出自己的最后一招。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73] 当年他曾用过这一招,效果很好。 这招的名字,叫做哭。 在崇祯面前,魏忠贤嚎啕大哭,失声痛哭,哭得死去活来。 崇祯开始还安慰几句,等魏公公哭到悲凉处,只是不断叹气。 眼见哭⼊佳境,效果明显,魏公公收起眼泪,撤了。 哭,特别是无中生有的哭,是一项历史悠久的⾼难度技术。当年严嵩就凭这一招,哭倒了夏言,最后将其办。他也曾凭这一招,扭转了局势,⼲掉了杨涟。 魏公公相信,凭借自己声情并茂的表演,一定能够感动崇祯。 崇祯确实很感动。 他没有想到,一个人竟然可以恶心到这个程度,都六十的人了,几乎毫无廉聇,眼泪鼻涕说下就下,不要脸,真不要脸。 到现在,朝廷內外,就算是扫地的老头,都知道崇祯要动手了。 但他就不动手,他还在等一样东西。 其实朝廷斗争,就是街头打架斗殴,但斗争的手段和程序比较特别。拿砖头硬⼲是没办法的,手持西瓜刀杀⼊敌阵也不是不行的,必须遵守其自⾝规律,在开打之前,要先放风声,讲明老子是哪帮哪派,要修理谁,能争取的争取,不能争取的死磕,才能动手。 崇祯放出了风声,他在等待群臣的响应。 可是群臣不响应。 截至十月底,敢公开上书弹劾魏忠贤的人只有两三个,这一事实说明,经过魏公公几年来的言传⾝教,大多数的人已经没种了。 没办法,这年头混饭吃不易,等形势明朗点,我们一定出来落井下石。 然而崇祯终究等来了一个有种的人。 十月二十六⽇,一位国子监的生学对他的同学,说了这样一句话: “虎狼在前,朝廷竟然无人敢于反抗!我虽一介平民,愿与之决死,虽死无撼!” 第二天,国子监监生钱嘉征上书弹劾魏忠贤十大罪。 钱嘉征虽然只是生学,但文笔相当不错,內容极狠,态度极硬,把魏忠贤骂得狗⾎淋头,引起极大反响。 魏忠贤得到消息,十分惊慌,立即进宮面见崇祯。 遗憾,他没有玩出新意,还是老一套,进去就哭,哭的痛不生,感觉差不多了,就收了神功,准备回家。 就在此时,崇祯叫住了他: “等一等。” 他找来一个太监,给他一份文书,说: “读。”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74] 就这样,魏忠贤亲耳听到了这封要命的文书,每一个字都清清楚楚。 他痛苦地抬起头,却只看到了一双冷酷的眼睛和嘲弄的眼神。 那一刻,他的威望、自信、以及抵抗的决心,终于彻底崩溃。 精神近乎失常的魏忠贤离开了宮殿,但他没有回家,而是去了另一个地方,在那里,还有一个人,能挽救所有的一切。 魏忠贤去找的人,叫做徐应元。 徐应元的⾝份,是太监,不同的是,十几年前,他就是崇祯的太监。事到如今,只能求他了。 徐应元是很够意思的,他客气地接待了魏忠贤,并给他指出了一条明路:立即辞职,退休回家,可以保全⾝家命。 魏忠贤思前想后,认了。 立即回家,找人写辞职信,当然,临走前,他没有忘记感谢徐应元对他的帮助。 徐应元之所以帮助魏忠贤,是想让他死得更快。 和魏忠贤一样,大多数太监的习惯是见风使舵,落井下石。 一直以来,崇祯都希望,魏忠贤能自动走人(真心实意),毕竟阉基太深,这样最省事。 在徐应元的帮助下,第二天,魏忠贤提出辞职了,这次他很真诚。 同⽇,崇祯批准了魏忠贤的辞呈,一代巨监就此落马。 落马的那天,魏忠贤很⾼兴。因为他认为,自己已经放弃了争权,无论如何,崇祯都不会也没有必要赶尽杀绝。 一年前,东林人也是这样认为的。 应该说,魏忠贤的生活是很不错的,混了这么多年,有钱有房有车,啥都不缺了。特别是他家的房子,就在现在京北的东厂胡同,二环里,⻩金地段,通便利,我常去附近的社科院近代史所开会,曾去看过,园林假山、深宅大院,上千平米,相当气派,但据说这只是当年他家的角落,最多也就六分之一。 从河北肃宁的一个小流氓,混到这个份上,也就差不多了,好歹有个留京指标。 但这个指标的有效期,也只有三天了。 天启七年(1627)十一月一⽇,崇祯下令,魏忠贤劳苦功⾼,另有重用——即⽇出发,去凤看坟。 得到消息的魏忠贤非常沮丧,但他不知道,崇祯也很沮丧。 崇祯是想⼲掉魏忠贤的,但无论如何,魏公公总算是三朝老监,前任刚死两个月,就⼲掉他实在不好意思。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改变了他的决定。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75] 当他宣布赶走魏忠贤的时候,有一个人站了出来,反对他的决定,而这个人,是他做梦都想不到的。 或许是收了钱,或许是说了情,反正徐应元是站出来了,公然为魏忠贤辩护,希望皇帝给他个面子。 面对这个伺候了自己十几年,一向忠心耿耿的老太监,崇祯毫不犹豫地做出了抉择: “奴才!敢与奷臣相通,打一百,发南京!” 太监不是人啊。 顺便说一句,在明代,奴才是朝廷大多数太监的专用蔑呼,而在清代,奴才是朝廷大多数人的尊称(关系不好还不能叫,只能称臣,所谓做奴才而不可得)。 这件事情让崇祯意识到,魏忠贤是不会消停的。 而下一件事使他明⽩,魏忠贤是非杀不可的。 确定无法挽回,魏公公准备上路了,⾜⾜准备了三天。 在这三天里,他只⼲了一件事——打包。 既然荣华于我如浮云,那就只要富贵吧。 但这是一项相当艰苦的工作,几百个仆人⼲了六天,清出四十大车,然后光荣上路,前呼后拥,随行的,还有一千名隶属于他本人的骑兵护卫。 就算是轻度弱智的⽩痴,都知道现在是个什么状况,大难当头,竟然如此嚣张,真是活腻了。 魏忠贤没有活腻,他活不到九千九百岁,一百岁还是要追求的。 事实上,这个大张旗鼓的阵势,是他最后的诡计。 这个诡计的来由是历史。 历史告诉我们,战国的时候,秦军大将王翦出兵时,一边行军一边给秦王打报告,要官要钱,贪得无厌,有人问他,他说,我军权在手,只有这样,才能让秦王放心。 此后,这一招被包括萧何在內的广大仁人志士(识相点的)使用,魏忠贤用这招,说明他虽不识字,却还是懂得历史的。 可惜,是略懂。 魏公公的用意是,自己已经无权无势,只求回家过几天舒坦⽇子,这么大排场,只是想告诉崇祯老爷,俺不争了,打算好好过⽇子。 然而,他犯了一个错误——没学过历史唯物主义。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76] 所谓历史唯物主义的要点,就是所有的历史事件,都要据当时的历史环境来考虑。 王翦的招数能够奏效,是因为他手中有权,换句话说,他的行为,实际上是跟秦王签合同,我只要钱要官,帮你打江山,绝不动你的权。 此时的魏忠贤,已经无权无官,凭什么签合同? 所以崇祯很愤怒,他要把魏忠贤余下的都拿走,他的钱,还有他的命。 魏忠贤倒没有这个觉悟,他依然得意洋洋地出发了。 但聪明人还是有的,比如他的心腹太监李永贞,就曾对他说,低调,低调点好。 魏忠贤回答: 若要杀我,何须今⽇? 今⽇之前,还无须杀你。 魏忠贤出发后的第三天,崇祯传令兵部,发出了逮捕令。 这一天是十一月六⽇,魏忠贤所在的地点,是直隶河间府⾩城县。 护卫簇拥的魏公公终于明⽩了自己的处境,几天来,他在京城的內线不断向他传递着好消息:他的亲信,包括五虎、五彪纷纷落马,老朋友王体乾退了,连费尽心思拉下⽔的徐应元也被发配去守陵,翻⾝已无指望。 就在他情绪最为低落的时候,京城的快马又告诉他一个最新的消息:皇帝已经派人追上来了。 威严的九千九百岁大人当场就晕了过去。 追上来,然后呢?逮捕,⼊狱,定罪,斩首?还是挨剐? 天⾊已晚,无论如何,先找个地方住吧,活过今天再说。 魏忠贤进⼊了眼前的这座小县城:他人生中的最后一站。 ⾩城县是个很小的县城,上千人一拥而⼊,挤満了所有的客店,当然,魏忠贤住的客店,是其中最好的。 为保证九千岁的人有地方住,许多住店的客人都被赶了出去,虽然天气很冷,但这无关紧要,毕竟他们都是无关紧要的人。在这些人中,有个姓⽩的书生,来自京城。 所谓最好的客店,也不过是几间破屋而已,屋內没有辉煌的灯光,十一月的天气非常的冷,无情的北风穿透房屋,发出凄冷的呼啸声。 在黑暗和寒冷中,伟大的,无与伦比的,不可一世的九千九百岁蜷缩在那张简陋的上,回忆着过往的一切。 隆庆年间出生的无业游民,文盲,万历年间进宮的小杂役,天启年间的东厂提督,朝廷的掌控者,无数孙子的爷爷,生祠的主人,堪与孔子相比的圣人。 到而今,只剩破屋、冷,孤⾝一人。 荒谬,究竟是自己,还是这个世界? 四十年间,不过一场梦幻。 不如死了吧。 此时,他的窗外,站立着那名姓⽩的书生。 在这个寒冷的夜晚,没有月光,在黑暗和风声中,书生开始昑唱。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77] 夜半,歌起 在史料中,这首歌的名字叫做《桂枝儿》,但它还有一个更贴切的名字——五更断魂曲。 曲分五段,从一更唱到五更: 一更,愁起 听初更,鼓正敲,心儿懊恼。 想当初,开夜宴,何等奢豪。 进羊羔,斟美酒,笙歌聒噪。 如今寂廖荒店里,只好醉村醪。 又怕酒淡愁浓也,怎把愁肠扫? 二更,凄凉 二更时,展转愁,梦儿难就。 想当初,睡牙,锦绣衾稠。 如今芦为帷,土为坑,寒风⼊牖。 壁穿寒月冷,檐浅夜蛩愁。 可怜満枕凄凉也,重起绕房走。 三更,飘零 夜将中,鼓咚咚,更锣三下。 梦才成,又惊觉,无限嗟呀。 想当初,势顷朝,谁人不敬? 九卿称晚辈,宰相为私衙。 如今势去时衰也,零落如飘草。 四更,无望 城楼上,敲四鼓,星移斗转。 思量起,当⽇里,蟒⽟朝天。 如今别龙楼,辞凤阁,凄凄孤馆。 声茅店里,月影草桥烟。 真个目断长途也,一望一回远。 五更,荒凉 闹攘攘,人催起,五更天气。 正寒冬,风凛冽,霜拂征⾐。 更何人,效殷勤,寒温彼此。 随行的是寒月影,吆喝的是马声嘶。 似这般荒凉也,真个不如死! 五更已到,曲终,断魂。 多年后,史学家计六奇在他的书中记下了这个夜晚发生的一切,但这一段,在后来的史学研究中,是有争议的,就史学研究而言,如此诡异的景象,实在不像历史。 但我相信,在那个夜晚,我们所知的一切是实真的。 因为历史除了正襟危坐,一丝不苟外,有时也喜开开玩笑,算算总账。 至于那位姓⽩的书生,据说是河间府的秀才,之前为图嘴痛快,说了魏忠贤几句坏话,被人告发前途尽墨,于是编曲一首,等候于此不计旧恶,帮其送终。 但在那天夜里,魏忠贤听到的,不是这首曲子,而是他的一生。 想当初,开夜宴,何等奢豪。想当初,势顷朝,谁人不敬? 如今寂廖荒店里,只好醉村醪,如今势去时衰也,零落如飘草。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78] 魏忠贤是不相信天道的。当无赖时,他強迫⺟亲改嫁,卖掉女儿,当太监时,他抢夺朋友的情人,出卖自己的恩人。 九千九百岁时,他泯灭一切人,把铁钉钉⼊杨涟的脑门,把东林赶尽杀绝。 他没有信仰,没有畏惧,没有顾忌。 然而天道是存在的,四十年后,他把魏忠贤送到了⾩城县的这所破屋里。 这里距离魏公公的老家肃宁,只有几十里。四十年前,他经过这里,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 现在,他回来了,即将失去所有的一切。 我认为,这是一种别开生面的腾折,因为得到后再失去,远比一无所有要痛苦得多。 魏公公费尽心力,在成功的路上一路狂奔,最终却发现,是他娘的折返跑。 似这般荒凉也,真个不如死! 真个不如死啊! 那就死吧。 魏忠贤找到了布带,搭在了房梁上,伸进自己的脖子,离开了这个世界。 天道有常,或因人势而迟,然终不误。 落⽔狗 第二天早上,魏忠贤的心腹李朝钦醒来,发现魏忠贤已死,绝望之中,自缢而亡。 在魏忠贤的一千多陪同人员,几千朝廷死里,他是唯一陪死的人。 得知魏忠贤的死讯后,一千多名护卫马上行动起来,瓜分了魏公公的财产,四散奔逃而去。 魏公公死了,但这场大戏才刚刚开始。 别看今天闹得,当心将来拉清单 ——小兵张嘎 清单上的第一个人,自然是客氏。 虽然她已经离宮,但崇祯下令,把她又拎了进来。 进来后先审,但客氏为人极其毒,且以耍泼闻名,问什么都骂回去。 于是换人,换了个太监审,而且和魏忠贤有仇(估计是专门找来的),由于不算男人,也就谈不上不打女人,加上没文化,不会吵架,二话不说就往死里猛打。 客氏实在是个不折不扣的软货,一打就服,害死后妃,让皇后流产,找孕妇⼊宮冒充皇子,出主意害人等等,统统代,只求别打。 但那位太监似乎心理有点问题,坦⽩代还打,直到奄奄一息才罢休。 口供报上来,崇祯十分震惊,下令将客氏送往浣⾐局做苦工。 当然了,这只是个说法,客氏刚进浣⾐局,还没分配工作,就被打死,跟那位被她关⼊冷宮,活活渴死的后妃相比,这种死法没准还算痛快点。 客氏死后,她的儿子被处斩,全家被发配。 按⾝份排,下一个应该是崔呈秀。 但是这位兄弟实在太过自觉,自觉到死得比魏公公还要早。 得知魏忠贤走人的消息后,崔呈秀下令,准备一桌酒菜,开饭。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79] 吃饭的方式很特别,和韦小宝一样,他把自己大小老婆都拉出来,搞了个聚餐,还摆上了多年来四处搜刮的古玩财宝。 然后一边吃,一边拿起他的瓶瓶罐罐(古董),砸。 吃一口,砸一个,吃完,砸完,就开始哭。 哭好,就上吊。 按⽇期推算,这一天,魏忠贤正在前往⾩城县的路上。 兄弟先走一步。 消息传到京城,崇祯非常气愤,老子没让你死,你就敢死? 随即批示: “虽死尚有余辜!论罪!” 经过刑部商议,崔呈秀应该斩首。 虽然人已死了,不要紧,有办法。 于是刚死不久的崔呈秀又被挖了出来,被斩首示众,怎么杀是个能力问题,杀不杀是个态度问题。 接下来是抄家,无恶不作的崔呈秀,终于为民人做了件有意义的事,由于他多年来勤奋地贪污受贿,存了很多钱,除动产外,还有不动产,光房子就有几千间,等同于替家国攒钱,免去了府政很多⿇烦。 作为名单上的第三号人物,崔呈秀受到了⾼标准的接待,以此为基准,一号魏忠贤和二号客氏,接待标准应参照处理。 所以,魏忠贤和客氏被翻了出来,客氏的尸体斩首,所谓死无全尸。 魏忠贤惨点,按崇祯的处理意见,挖出来后剐了,死后凌迟,割了几千刀。 这件事情的实际意义是有限的,最多也就是魏公公进了地府,小鬼认不出他,但教育意义是大巨的,在残缺的尸体面前,明代有史以来最大,最琊恶的政治团体阉,终于彻底崩盘。 接下来的场景,是可以作为喜剧素材的。 魏忠贤得势的时候,无数人前来投奔,上至六部尚书,大学士,下到地方知府知县,能拉上关系,就是千恩万谢。 现在而今眼目下,没办法了,能撤就撤,不能撤就推,比如蓟辽总督阎鸣泰,有一项绝技——修生祠,据我统计,他修的生祠有十余个,遍布京城一带,有的还修到了关外,估计是打算让皇太极也体验一下魏公公的伟大光辉。 凭借此绝活,当年很是风光,现在⿇烦了,追查阉,头一个就查生祠,谁让修的,谁出的钱,生祠上都刻着,跑都跑不掉。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80] 为证明自己的清⽩,阎总督上疏,进行了耐心的说明,虽说生祠很多,但还是可以解释的,如保定的生祠,是顺天巡抚刘诏修的,通州的生祠,是御史梁梦环修的,这些人都是我的下级,作为上级导领,责任是有的,监督不够是有的,检讨是可以的,撤职坐牢是不可以的。 但最逗的还是那位国子监的陆万龄同学,本来是一穷孩子,卖力捧魏公公,希望能够混碗饭吃,当年也是风光一时,连国子监的几位校长都争相支持他,陆先生本人也颇为得意。 然而学校导领毕竟⽔平⾼,魏公公刚走,就翻脸了,立马上疏,表示国子监本与魏忠贤势不两立,出了陆万龄这种败类,实在是教育界的聇辱,将他立即开除出校。 据统计,自天启七年(1627)十一月至次年二月,几个月里,朝廷的公文数量增加了数倍,各地奏疏纷至沓来,堪称数十年未有之盛况。 这些奏疏字迹相当工整,包装相当精美,內容相当扯淡:上来就痛骂魏忠贤,痛骂阉,顺便检举某些同事的无聇行径,最后总结:他们的行为让我很愤怒,跟我不相⼲。 心中千言万语化为一句话:我不是阉,皇帝大人,您就把我们当个庇放了吧。 效果很明显,魏忠贤倒台一个月里,崇祯毫无动静,除客氏崔呈秀外,大家过得都还不错。 事实上,当时的朝廷,大学士、六部尚书、都察院乃至于国全各级地方机构,都由阉掌握,所谓法不责众,大家都有份,你能把大家都拉下⽔吗?把我们都抓了,找谁帮你⼲活? 所以,在阉同志们看来,该怎么⼲还怎么⼲,该怎么活还怎么活。 这个看法在大多数人的⾝上,是管用的。 而崇祯,属于少数派。 一直以来,崇祯处理问题的理念比较简单,就四个字——斩草除。所谓法不责众,在他那里是不成问题的,因为他的祖宗有处理这种问题的经验。 比如朱元璋,胡惟庸案件,报上来同一万人,杀,两万人,杀杀,三万人,杀杀杀。无非多说几个杀字,不费劲。 时代进步了,社会文明了,道理还一样。 六部尚书是阉,就撤尚书,侍郞是阉,就撤侍郞,一半人是阉,就撤一半,全是,就全撤,大明没了你们就不转吗?这年头,看门的狗难找,想当官的人有的是,谁怕谁! N6zWw.CoM |
上一章 明朝的那些事儿 下一章 ( → ) |
作者当年明月 更新于2017/5/22 当前章节10913字。看明朝的那些事儿小说,就上逆流小说网。我们致力于做最快速更新明朝的那些事儿最新章节的免费小说网站,用心做最好的小说精校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