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小说网免费为大家推荐明朝的那些事儿无弹窗广告推荐
逆流小说网
逆流小说网 校园小说 穿越小说 竞技小说 武侠小说 架空小说 言情小说 仙侠小说 总裁小说 耽美小说 官场小说 玄幻小说 乡村小说
小说排行榜 都市小说 同人小说 综合其它 科幻小说 重生小说 军事小说 短篇文学 灵异小说 推理小说 经典名著 网游小说 历史小说
好看的小说 妻心如刀 母上攻略 我的娇妻 秦家有兽 新婚妻子 辣文合集 禁乱之爱 茶余饭后 情栬生活 兽血滛传 热门小说 完本小说
逆流小说网 > 架空小说 > 明朝的那些事儿  作者:当年明月 书号:16399  时间:2017/5/22  字数:10587 
上一章   ‮0561-1461‬    下一章 ( → )
  [1641]

  崇祯元年(1628)十一月六⽇,辩论开始。

  所有的人,包括周延儒在內,都认定温体仁必败无疑。

  奇迹,就是所有人都认定不可能发生,却终究发生的事。

  这场惊天逆转,从皇帝的提问开始:

  “你说钱谦益受贿,是真的吗?”

  温体仁回答:是真的。

  于是崇祯又问钱谦益:

  “温体仁说的话,是真的吗?”

  钱谦益回答:不是。

  辩论陈词就此结束,吵架开始。

  温体仁先声夺人,说,钱千秋逃了,此案未结。

  钱谦益说:查了,有案卷为证。

  温体仁说:没有结案。

  钱谦益说:结了。

  刑部尚书乔允升出场。

  乔允升说:结案了,有案卷。

  温体仁吃了秤砣:没有结案。

  吏部尚书王永光出场。

  王永光说:结案了,我亲眼看过。

  礼部给事中章允儒出场

  章允儒说:结案了,我曾看过口供。

  温体仁很顽強:没有结案!

  崇祯做第一次案件总结:

  “都别废话了,把案卷拿来看!”

  休会,休息十分钟。

  再次开场,崇祯问王永光:刑部案卷在哪里?

  王永光说:我不知道,章允儒知道。

  章允儒出场,回答:现在没有,原来看过。

  温体仁骂:王永光和章允儒是同伙,结营私!

  章允儒回骂:当年魏忠贤在位时,驱除忠良,也说结营私!

  崇祯大骂:胡说!殿前说话,竟敢如此胡扯!抓起来!

  这句话的对象,是章允儒。

  章允儒被抓走后,辩论继续。

  温体仁发言:推举钱谦益,是结营私!

  吏部尚书王永光发言:推举內阁人选,出于公心,没有结

  內阁大臣钱龙锡发言:没有结

  內阁大臣李标发言:没有结

  崇祯总结陈词:推举这样的人(指钱谦益),还说出于公心!

  二次休会

  再次开场,钱龙锡发言:钱谦益应离职,听候处理。

  崇祯发言:我让你们推举人才,竟然推举这样的恶人,今后不如不推。

  温体仁发言:満朝都是钱谦益的人,我很孤立,恨我的人很多,希望皇上让我告老还乡。

  崇祯发言:你为国效力,不用走。

  辩论结束,反方,温体仁获胜,逆转,就此完成。

  史料记载大致如此,看似平淡,实则暗蔵玄机。

  这是一个圈套,是温体仁设计的完美圈套。

  [1642]

  这个圈套分三个阶段,共三招。

  第一招,开始辩论时,无论对方说什么,咬定,没有结案。

  这个举动毫不明智,许多人被怒,出来跟他对骂指责他

  然而这正是温体仁的目的。

  很快,奇迹就发生了,章允儒被抓走,崇祯的天平向温体仁倾斜。

  接下来,温体仁开始实施第二步——挑衅。

  他直接攻击內阁,攻击所有大臣,说他们结营私。

  于是大家都怒了,纷纷出场,驳斥温体仁。

  这也是温体仁的目的。

  至此,崇祯认定,钱谦益与作弊案有关,应予罢免。

  第三阶段开始,內阁的诸位大人终于意识到,今天输定了,所以主动提出,让钱谦益走人,温体仁同志随即使出最后一招——辞职。

  当然,他是不会辞职的,但走到这一步,摆摆姿态还是需要的。

  三招用完,大功告成。

  温体仁没有魔法,这个世界上也没有奇迹,他之所以肯定他必定能胜,是因为他知道一个秘密,崇祯心底的秘密。

  这个秘密的名字,叫做结

  温体仁老谋深算,他知道,即使朝廷里的所有人,都跟他对立,只要皇帝支持,就必胜无疑,而皇帝最不喜的事情,就是结

  崇祯登基以来,⼲掉了阉,扶植了东林,却没能消停,朝廷争不断,⼲什么什么都不成,所以最恨结

  换句话说,钱谦益有无作弊,并不重要,只要把他打成结,就必定完蛋。

  事实上,钱谦益确实是东林的领袖,所以在辩论时,务必不断挑事,耍流氓,昅引更多的人来骂自己,都无所谓。

  因为最后的决断者,只有一个。

  当崇祯看到这一切时,他必定会认为,钱谦益的势力太大,结营私,绝不可留。

  这就是温体仁的诡计,事实证明,他成功了。

  通过这个圈套,他骗过了崇祯,除掉了钱谦益,所有的人都被他蒙在鼓里,至少他自己这样认为。

  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这场辩论的背后,真正的胜利者,是另一个人——崇祯。

  其实温体仁的计谋,崇祯未必不知道,但他之所以如此配合,是因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当时的朝廷,东林实力很強,从內阁到言官,都是东林,虽说就工作业绩而言,比阉要強得多,但归结底,也是个威胁,如此下去再不管,就管不住了。

  现在既然温体仁跳出来,主动背上黑锅,索就用他一把,敲打一下,提提醒,换几个人,阿猫阿狗都行,只要不是东林,让你们明⽩,都是给老子打工的,老实⼲活!

  [1643]

  当然明⽩人也不是没有,比如⻩宗羲,就是这么想的,还写进了书里。

  但搞倒了钱谦益,对温体仁而言,是纯粹的损人不利已,因为他老兄太过讨嫌,没人推举他,闹腾了半天,还是消停了。

  消停了一年,机会来了,机会的名字,叫袁崇焕。

  画了一个圈,终于回到了原点。

  之后的事,之前都讲了,袁督师很不幸,指挥出了点问题,本来没事,偏偏和钱龙锡拉上关系,就这么七搞八搞,自己进去了,钱龙锡也下了⽔。

  在很多人眼里,崇祯初年是很的,钱谦益、袁崇焕、钱龙锡、作弊、通敌、下课。

  现在你应该明⽩,其实一点不,事实的真相就是这么简单,只有两个字——利益,周延儒的利益,温体仁的利益,以及崇祯的利益。

  钱谦益、袁崇焕、还有钱龙锡,都是利益的牺牲品。

  而这个推论,有一个最好的例证。袁崇焕被杀掉后,钱龙锡按规定,也该⼲掉,死刑批了,连刑场都备好,家人都准备收尸了,崇祯突然下令:不杀了。

  关于这件事,许多史书上都说,崇祯皇帝突然觉悟。

  我觉得,持这种观点的人,确实应该去觉悟一下,其实意思很明⽩,教训教训你,跟你开个玩笑,临上刑场再拉下来,很有教育意义。

  周延儒和温体仁终究还是成功了,崇祯三年(1630)二月,周延儒顺利⼊阁,几个月后,温体仁⼊阁。

  温体仁⼊阁,是周延儒推荐的,因为崇祯最喜的,就是周延儒。但周兄还是很讲义气,毕竟当年全靠温兄在前面踩雷,差点被口⽔淹死,才有了今天的局面,拉兄弟一把,是应该的。

  其实就能力而言,周延儒和温体仁都是能人,如果就这么⼲下去,也是不错的,毕竟他们都是恶人,且手下并非善茬,换个人,估计庒不住阵。

  但所谓患难兄弟,基本都有规律,拉兄弟一把后,就该踹兄弟一脚了。

  最先开踹的,是温体仁。

  钱龙锡被皇帝赦免后,第一个上门问候的,不是东林,而是周延儒。

  周兄此来的目的,是邀功。什么皇上原本很生气,很愤怒,很想⼲掉你,但是关键时刻,我⾝而出,在皇帝面前帮你说了很多好话,你才终于脫险云云。

  这种先挖坑,再拉人,既做‮子婊‬,又立牌坊的行为,虽很无聊,却很有效,钱龙锡很感动,千恩万谢。

  [1644]

  周延儒走了,第二个上门问候的来了,温体仁。

  温体仁的目的,大致也是邀功,然而意外发生了。

  因为钱龙锡同志刚从鬼门关回来,且经周延儒忽悠,异常动,温兄还没开口,钱龙锡就如同连珠炮般,把监狱风云,脫离苦海等前因后果全盘托出。

  特别讲到皇帝愤怒,周延儒⾝而出,力挽狂澜时,钱龙锡同志极为感,眼泪哗哗地流着。

  温体仁安静地听完,说了句话。

  这句话彻底止住了钱龙锡的眼泪:

  “据我所知,其实皇上不怎么气愤。”

  啥?不气愤?不气愤你邀什么功?混蛋!

  所以钱龙锡气愤了。类似这种事情,自然有人去传,周延儒知道后,也很气愤——我拉你,你踹我?

  温体仁这个人,史书上的评价,大都是八个字:表面温和,深不可测。

  其实他跟周延儒的区别不大,只有一点:如果周延儒是坏人,他是更坏的坏人。

  对他而言,敌人的名字是经常换的,之前是钱谦益,之后是周延儒。

  所以在搞倒周延儒这件事上,他是个很坚定,很有毅力的人。

  不久之后,他就等到了机会,因为周延儒犯了一个与钱谦益同样的错误——作弊。

  崇祯四年,周延儒担任主考官,有一个考生跟他家有关系,就找到他,想走走后门,周考官很大方,给了个第一名。

  应该说,对此类案件,崇祯一向是相当痛恨的,更巧的是,这事温体仁知道了,找了个人写黑材料,准备下点猛药,让周延儒下课。

  不幸的是,周延儒比钱谦益狡猾得多。听到风声,不慌不忙地做了一件事,把问题搞定了,充分反映了他的厚黑学⽔平。

  他把这位考生的卷子,给了崇祯。

  应该说,这位作弊的同学还是有点⽔平的,崇祯看后,十分⾼兴,连连说好,周延儒趁机添把火,说打算把这份卷子评为第一,皇帝认为没有问题,就批了。

  皇帝都过了,再找⿇烦,就是找菗了,所以这事也就过了。

  但温体仁这关,终究是过不去的。

  崇祯年间的十七年里,一共用了五十个內阁大臣,特别是內阁首辅,基本只能⼲几个月,任期超过两年的,只有两个人。

  第二名,周延儒,任期三年。

  第一名,温体仁,任期八年。

  温首辅能混这么久,只靠两个字,特别。

  特别能战斗,特别能‮腾折‬。

  [1645]

  在此后的一年里,温体仁无怨无悔、锲而不舍地‮腾折‬着,他不断地找人黑周延儒,但皇帝实在很喜周首辅,虽屡败屡战,却屡战屡败,直到一年后,他知道了一句话。

  就是这句话,最终搞定了千言万语都搞不定的周延儒。

  全文如下:

  “余有回天之力,今上是羲皇上人。”

  前半句很好懂,意思是我的能量很大。

  后半句很不好懂,却很要命。

  今上,是指崇祯,所谓羲皇上人,具体是谁很难讲,反正是原始社会的某位皇帝,属于七十二帝之一,就不扯了,而他的主要特点,是不管事。

  翻译过来,意思是,我的能量很大,皇上不管事。

  这句话是周延儒说的,是跟别人聊天时说的,说时旁边还有人。

  温体仁把这件事翻了出来,并找到了证人。

  啥也别说了,下课吧。

  周延儒终于走了,十年后,他还会再回来,不过,这未必是件好事。

  朝廷就此进⼊温体仁时代。

  按照传统观点,这是一个极其黑暗的时代,在无能的温体仁的带领下,明朝终于走向了不归路。

  我的观点不太传统,因为我看到的史料告诉我,这并非事实。

  温体仁能够当八年的內阁首辅,只有一个原因——他能够当八年的內阁首辅。

  作为內阁首辅,温体仁具备以下条件:首先,他很精明強⼲。据说一件事‮报情‬上来,别人还在琢磨,他就想明⽩了,而且能很快做出反应。其次,他悉政务,而且效率极⾼,还善于整人(所以善于管人)。

  最后,他不是个好人。当然,对朝廷‮员官‬而言,这一点在某些时候,绝对不是缺点。

  估计很多人都想不到,这位温体仁还是个清官,不折不扣的清官,做了八年首辅,家里还穷得叮当响,从来不受贿,不贪污。

  相对而言,流芳千古的钱谦益先生,就有点区别了,除了家产外,也很能挣钱(怎么来的就别说了),经常出没红灯区。六十多岁了,还娶了柳如是。明朝亡时,说要跳河殉国,脚趾头都还没下去,就缩了回来,说⽔冷,不跳了,就投降了清朝。清朝‮员官‬前来拜访,看过他家后,发出了同样的感叹:你家真有钱。

  [1646]

  温体仁未必是奷臣,钱谦益未必是好人。不需要惊讶,历史往往跟你所想的并不一样。英雄可以写成懦夫,能臣可以写成奷臣,史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来写。

  温体仁的上任,对崇祯而言,不算是件坏事。就人品而言,他确实很卑劣,很无聇,且工于心计,城府极深,但要镇住朝廷那帮大臣,也只能靠他了。

  应该说,崇祯是有点想法的,毕竟他手中的,不是烂摊子,而是一个烂得不能再烂的摊子。边关战,民不聊生,政治‮败腐‬,朝廷混,如此下去,只能收摊。

  崇祯同志一直很担心,如果在他手里收摊,将来下去了,没脸见当年摆摊的朱重八(后来他用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办到了)。

  所以执政以来,他⼲了几件事,希望力挽狂澜。

  第一件事,就是肃贪。

  到崇祯时期,‮员官‬已经相当‮败腐‬,收钱办事,就算是好人了。对此,崇祯非常地不満,决心肃贪。

  问题在于,明朝官场,经过二百多年的磨砺,越来越光,越来越滑。潜规则、明规则,基本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大家都在里边混,就谈不上什么贪不贪了,所谓天下皆贪,即是天下无贪。

  当然,偶尔也有个把人,是要突破规则,冒冒头的。

  比如户部给事中韩一良,就是典型代表。

  当崇祯下令整顿吏治时,他慷慨上书,直言污秽,而且还说得很详细,什么‮试考‬作弊內幕,买官卖官內幕,提成、陋规等等。为到达警醒世人的目的,他还坦⽩,自己⾝为言官,几个月之內,已经推掉了几百两银子的红包。

  崇祯感动了,这都什么年月了,还有这样的人啊,感动之余,他决定在平台召开会议,召见韩一良及朝廷百官,并当众嘉奖提升。

  皇帝很动,后果很严重。

  因为韩一良同志本非好鸟,也没有与贪污犯罪死磕到底的决心,只是打算骂几句出出气,没想到皇帝大人反应如此強烈,无奈,事都⼲了,只能硬着头⽪去。

  在平台,崇祯让人读了韩一良的奏疏,并给百官传阅,大为赞赏,并叫出韩一良,提升他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

  原本只是七品,一转眼,就成了四品。

  我研读历史,曾总结出一条恒久不变的规律——世上的事,从没有⽩给的。

  [1647]

  韩一良同志还没⾼兴完,就听到了这样一句话:

  “此文甚好,希望科臣(指韩一良)能指出几个贪污的人,由皇帝惩处,以示惩戒。”

  说话的人,是吏部尚书王永光。

  王永光很不慡,自打听到这封奏疏,他就不慡了,因为他是吏部尚书,管理人事,说朝廷贪污成风,也就是说他管得不太好,所以他决定教训韩一良同志。

  这下韩御史抓瞎了,因为他没法开口。

  自古以来,所谓集体负责,就是不负责,所以批评集体,就是不批评。韩御史本意,也就是批评集体,反正没有具体对象,没人冒头反驳,可以过过嘴瘾。

  现在一定要你说出来,是谁贪污,是谁受贿,就不好玩了。

  但崇祯似乎很有‮趣兴‬,当即把韩一良叫了出来,让他指名道姓。

  韩一良想了半天,说,现在不能讲。

  崇祯说,现在讲。

  韩一良说,我写这封奏疏,都是泛指,不知道名字。

  崇祯怒了:你一个名字都不知道,竟然能写这封奏疏,胡扯!五天之內,把名字报来!

  事儿大了,照这么搞,别说升官,能保住官就不错,韩一良回去了,在家抓狂了五天,憋得脸通红,终于憋出了一份奏疏。

  很明显,韩一良是下了功夫的,因为在这份奏疏里,他依然没有说出名字,却列出了几种人的贪污行径,并希望有关部门严查。当然,他也知道,这样是不过了关的,就列出了几个人——已经被处理过的人。

  反正处理过了,骂绝祖宗十八代,也不要紧。

  这封极为滑头的奏疏送上去后,崇祯没说什么,只是下令在平台召集群臣,再次开会。

  刚开始的时候,气氛是很‮谐和‬的,崇祯同志对韩一良说,你文章里提到的那几个人,都已经处理了,就不必再提了。

  然后,他又很和气地提到韩一良的奏疏,比如他曾经拒绝红包,达几百两之多的优秀事迹。

  戏演完了,说正事:

  “是谁送钱给你的!说!”

  韩一良同志懵了,但优秀的自律精神鼓舞了他,秉承着打死也不说的思想,到底也没说。

  崇祯也很⼲脆,既然你不说,就不要⼲了,走人吧。

  韩一良同志的升官事迹就此结束,御史没捞到,给事中丢了,回家。

  然而最伤心的,并不是他,是崇祯。

  [1648]

  他不知道,自己如此坦⽩,如此真诚,如此想⼲点事,怎么连句实话都换不到呢?

  这个问题,没人能回答

  但要说他啥事都没⼲成,也不对,事实上,崇祯二年(1629),他就⼲过一件大事,且相当成功。

  这年四月,刑部给事中刘懋上疏,请求清理驿站。

  所谓驿站,就是招待所,著名的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王守仁先生,就曾经当过招待所的所长。

  当然,王守仁同志⼲过的职务很多,这是最差的一个。因为在明代,驿站所长虽说是公务员,论级别,还不到九品,算是不⼊流,还要负责接待沿途‮员官‬,可谓人见人欺。

  所以一直以来,驿站都没人管。

  但到崇祯这段,驿站不管都不行了。

  因为明代规定,驿站接待‮央中‬各级‮员官‬,由地方代管。

  这句话不好理解,说⽩了,就是驿站管各级‮员官‬吃喝拉撒睡,但费用自负。

  因为明代地方‮府政‬,并没有办公经费,必须自行解决,所以驿站看起来,级别不⾼,也没人管。

  但驿站还是有油⽔的,因为毕竟是官方招待所,上面来个人没法接待,追究到底,还是地方官吃亏,所以每年地方花在驿站上的钱,数额也很多。

  而且驿站还有个优势,不但有钱,且有政策——摊派。

  只要有接待任务,就有名目,就能老百姓,上面来个人,招待所所长自然不会自己出钱请人吃饭,就找老百姓摊,你家有钱,就出钱,没钱?无所谓,你们要相信,只要是人,就有用处,什么挑夫、轿夫,都可以⼲。

  其实据规定,过往‮员官‬,如要使用驿站,必须是公务,且出示堪合(介绍信),否则,不得随便使用。

  也就是说说。

  到崇祯年间,驿站基本上就成了车站,按说堪合用完了,就要上,但这事也没人管,所以许多人用了,都自己收起来,时不时出去旅游,都用一用,更缺德的,还把这玩意当礼物,送给亲朋好友,让大家都捞点实惠。

  鉴于驿站好处如此之多,所以但凡过路‮员官‬,无论何等妖魔鬼怪,都是能住就住,不住也宰点钱,既不住也不宰的,至少也得找几个人抬轿子,顺便送一程。

  比如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地理学家徐霞客,云游各地(驿站),拿着堪合四处转悠,绝对没少用。

  [1649]

  刘懋建议,整顿驿站,不但可以节省成本,还能减轻地方负担。

  但问题是,怎么整顿。

  刘懋的方法很简单,一个字——裁。

  裁减驿站,开除富余人员,减开支,严管介绍信,非紧急不得使用。

  按照他的说法,只要执行这项措施,朝廷一年能省几十万两⽩银,且地方负担能大大减轻。

  崇祯很⾼兴,同意了,并且雷厉风行地执行了。

  一年之后,上报执行成果,裁减驿站二百余处,‮国全‬各省累计减少经费八十万两,成绩显著。

  不久之后,刘懋就滚蛋了。

  这世上,有很多事情,看上去是好事,实际上不是,比如这件事。

  刘懋同志⼲这件事,基本是“损人不利己”‮家国‬没有好处,地方经费节省了,也省不到老百姓头上,地方吃驿站的那帮人又吃了亏,要跟他拼命,闹来闹去‮腾折‬一年,啥都没有,只能走人。

  崇祯同志很扫兴,好不容易⼲了件事,又⼲成这副熊样,好在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反正驿站有没有无所谓,就这么着吧。

  事实上,如果他知道刘懋改⾰的另一个后果,估计就不会让他走了,他会把刘懋留下来,然后,砍成两截。

  因为汇报裁减业绩的人,少报了一件事:之所以减掉了八十余万两⽩银的经费,是因为裁掉驿站的同时,还裁掉了上万名驿卒。

  崇祯二年(1629),按照规定,银川驿站被撤销,驿卒们统统走人。

  一个驿卒无奈地离开了,这里已无容⾝之所。为了养活自己,他决定,去另找一份工作,一份更有前途的工作。

  这个驿卒的名字,叫做李自成。

  换句话说,崇祯上台以后,是很想⼲事的。但有的事,⼲了也⽩⼲,有的事,⼲了不如不⼲,朝廷就是这么个朝廷,大臣就是这帮大臣,没法⼲。

  所以他很失落,很伤心,但更伤心的事,还在后头。

  因为上面这些事,最多是不能⼲,但下面的事情,是不能不⼲。

  崇祯四年(1631),辽东总兵祖大寿急报:被围。

  他被围的地方,叫做大凌河。

  一年前,孙承宗接替了袁崇焕的位置,成为蓟辽总督。

  虽然老头已经七十多了,但实在肯靠谱,上任不久,就再次巡视辽东,转了一圈,回来给崇祯打了个报告。

  [1650]

  报告的主要內容是,关锦防线非常稳固,但锦州深⼊敌前,孤城难守,建议在锦州附近的大凌河筑城,扩大地盘,稳固锦州。

  这个报告体现了孙承宗同志卓越的战略思想。七年前,他稳固山海关,恢复了宁远,稳固宁远,恢复了锦州,现在,他稳固锦州,是打算恢复广宁,照这么个搞法,估计是想稳固沈,恢复赫图阿拉,把皇太极赶进河里。

  想法好,做得也很好,被派去砌城的,是总兵祖大寿、副总兵何可纲。

  在袁崇焕死前,曾向朝廷举荐过三个人,分别是赵率教、祖大寿、何可纲。

  他在举荐三人时,曾说过:

  “臣选此三人,愿与此三人共始终,若到期无果,愿杀此三人,然后自动请死。”

  袁崇焕的意思是,我选了这几个人,工作任务要是完不成,我就先自相残杀,然后‮杀自‬。

  这句话比较准,却也不太准。

  因为袁崇焕还没死,赵率教就先死了。袁崇焕死的时候,祖大寿也没死,逃了。

  现在,只剩下了祖大寿和何可纲,他们不会‮杀自‬,却将兑现这个诺言的最后一部分——自相残杀。

  投降

  带了一万多人,祖大寿跟何可纲去砌砖头了,砌到一半,皇太极来了。

  皇太极之所以来,也是不能不来,因为当他发现明军在大凌河筑城时,就明⽩,孙老头又使坏了。

  如果让明军在大凌河站住脚,锦州稳固,照孙承宗的风格,接下来必定是蚕食,慢慢地磨,今天占你十亩地,站住了,明天再来,还是十亩,玩死你。

  所以,他亲率大军,前往大凌河,准备拆迁。

  但祖大寿辛苦半年多,自然不让拆,早早收工,把人都撤了回来,准备当钉子户。

  然而,当皇太极气吁吁地赶到大凌河城下时,却又不动手了。

  他只是远远地扎营,然后在城下开始挖沟。

  皇太极很卖力,在城下呆了一个多月,也不开打,只是围城挖沟,挖沟围城,经过不懈努力,竟然沿着大凌河城挖了个圈,此外,他还很有诚意地找来木头,围城修了一圈栅栏。

  如此用功,只因害怕。

  鉴于此前他在宁远、锦州吃过大亏,看见城头的大炮就哆嗦,所以决定,不攻城,只围城,等围得差不多了,再攻。 N6ZWw.CoM
上一章   明朝的那些事儿   下一章 ( → )
作者当年明月 更新于2017/5/22 当前章节10587字。看明朝的那些事儿小说,就上逆流小说网。我们致力于做最快速更新明朝的那些事儿最新章节的免费小说网站,用心做最好的小说精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