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小说网免费为大家推荐宋风无弹窗广告推荐 |
|
逆流小说网 > 架空小说 > 宋风 作者:戒念 | 书号:35176 时间:2017/7/22 字数:5266 |
上一章 报情章三十八百一第 下一章 ( → ) | |
郭逵是大宋军方的头面人物,用来给王静辉做顾问,显然显得太过奢侈了,这种事情只要找个枢密院中的普通文职人员便可以満⾜王静辉的要求,但郭逵在军方有着很⾼的号召力,要想开启大宋军制改⾰,就必须要有一个有声望的军方人物来为此摇旗呐喊才行,不然依照大宋扬文抑武的传统政策,军方的人会隐隐有中反抗的力量来阻挠军制改⾰的进行,毕竟很多人都是旧有制度下的利益既得者,这军队中也和朝廷的文职圈子有很大相似的地方。 在王静辉的计划中,军制改⾰不能是文人关在小屋中闭门苦思的几个条例,要有內行的人来做参谋,在了解大宋军制的同时,王静辉也和郭逵充分流意见。王静辉在以前的时空中便是一个军医,军事上的东西他懂得不是很多,但后世的军校等制度他还是清楚一些的,把后世的一些他所知道的军事制度总结出来再结合现有的军制,王静辉相信自己的军事改⾰制度虽然不至于一下子能够让大宋军队天下无敌,至少也比王安石在历史上提出的那些条例要好得多。 郭逵现在虽然是大宋参谋总长,但他的角⾊还是非常清闲的,现在有不是宋夏锋的⾼峰期,边疆异乎寻常的平静,这主要是西夏內部正在內讧,无力对大宋形成有效的军事威胁罢了。 由于王静辉几年前向朝廷进策,希望能够向西夏和辽国这两个头号敌国输送和尚道士,得到了大宋统治⾼层的支持,虽然向外输送道士比较失败,但佛教徒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西夏和辽国本⾝就有着浓厚的佛教基础,再加上大宋的有意推波助澜,这些和尚很快便在两国站住了脚跟。 由于王静辉清楚医术在佛教传播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对这些佛教徒进行了简单的医学培训。再加上本⾝大宋医学很受到重视,这些和尚自⾝都懂些医术,虽然⽔平不怎么样,但在西夏和辽国却受到了极大地尊重。不仅在民间享有很⾼的声望,还受到两国的权贵⾼层的钟爱,各种捐献也随之踏来,这使得后期这项计划倒是成了钱赚的一笔买卖。那些混杂其中的大宋探子也隐蔽的非常好,不时地向大宋发回各种敌国信息,使得大宋不再像历史上那样对对手一无所知。 鉴于和尚输送计划的顺利,王静辉对军制改⾰的第一步便是对对外报情进行改⾰。大宋以前几乎没有对外报情机构,一旦发生两国锋事件,最外报情几乎是一无所知,王静辉的到来使得这一现象得到了极大的扭转。在这个时代,恐怕没有人比王静辉更清楚对外报情的重要了。但并不能说古人对此不重视,大宋以前没有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不是没有这方面的意识。谁都知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地道理,只是他们不知道从何处下手而已。 现在有王静辉给他们提供了下手的方法,剩下来地事情便简单了许多,但王静辉觉得在报情架构上显然还处在初级阶段,甚至是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掌管其具体事务,只是笼统的把所获得的报情统统汇集到枢密院。这些庞大而又夹杂着大量无用信息的报情不仅让枢密院叫苦不迭,而且还很容易给枢密院和中书提供误导的信息。这是现在通过与郭逵谈王静辉才知道的。 大宋地报情系统虽然不是王静辉一手手创,但和他有着莫大的关系,他是重要的发起人,既然得知了报情系统的具体情况,他就不能再假装看不见了,毕竟对于报情系统的重要。曾经在原来生活的时空中,王静辉可是非常清楚。 事实上大宋报情工作现在还不能称之为“系统”只是一个雏形处在一片初创地混中而已,上下没有明确的隶属关系,几乎每一个撒出去的潜伏和尚都一股脑儿的将手中所获得的报情传回来,这样的信息量是极为可怕的,也使得报情传递人员和分析人员暗自叫苦。 在和郭逵充分流过后。王静辉和郭逵联手写了一道札子呈送给皇帝赵顼,对大宋地报情系统提出了改⾰,并给出了一份详细的计划。在这份计划中,王静辉据他那少的可怜的报情知识,提出了一个大致的报情系统框架,从报情分类分析到收集报情的网络都做了比较详细的划分,还重点建议报情人员的训练,中间再加上郭逵的有益补充,使得经过两人讨论后的报情系统总算有了点样子,对此王静辉心中也是暗叹自己能够做到的也只有到这一步了,再往下去可就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了,自己的肚子里面可真就没有什么存货了。 皇帝赵顼对这本札子倒是非常感趣兴,他对报情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细作的⽔平上,看到这本札子后,立刻召王静辉和郭逵进宮议事,详细询问了现在枢密院的报情工作现状,并且对这本札子中提出了很多问题,有些问题还十分好笑,让王静辉和郭逵都有些哭笑不得…皇帝赵顼还以为这是猫抓老鼠的游戏呐! 上位者的重视可以加快事件的运转,这个简单的道理王静辉还是非常明⽩的,他还是非常耐心的和郭逵一起对报情系统的重要做了详细的说明,并且还列举了历史上一些细作的功勋,这才让皇帝赵顼慢慢的进⼊了自己的角⾊。要知道军事武功是这个年轻皇帝所最看中的,报情系统虽然看上去只是一个投⼊大量金钱的机构,但其回报率也十分惊人,它可以大大加快战争的速度,可以有力的保障战争的结果,甚至是改变战争的结局,或者本就不用战争,只要略微做些手段便可以使对方实力大损,这样的效果不噤让皇帝赵顼有些动容。到最后王静辉⼲脆把常平之战中赵括的例子搬出来,皇帝赵顼这才对报情系统的作用有了深刻地认识。 皇帝赵顼为此又召集了王安石、司马光、文彦博、曾公亮等人到福宁殿对王静辉和郭逵的札子进行仔细的审议,这些人现在都忙着厢军屯田的事情。现在看到这份札子后,王安石立刻意识到王静辉似乎对大宋的军事方面有了新的想法,估计这道札子也只是一个投石问路之举,这让他心中逐渐升起了一丝警惕。 这本札子是王静辉和郭逵精心准备过的,可以说这本札子中关于对报情系统架构地设定是最完美的,当然中间也存在这很多的问题,若是让后世随便一个搞报情的人过来看看。都可以指出一大堆的漏洞,但放在现在可就真是难能可贵了,况且皇帝赵顼叫来的这帮人除了文彦博对军事还算是比较精通外,王安石和司马光不过是有着过人的眼光罢了,他们都能够看到对大宋的好处,却提不出什么更好地补充意见了,所以这本札子轻而易举的便获得了通过。 郭逵原本以为自己进⼊枢密院做这个参谋总长是个挂名地虚衔,不会有什么太大的作为了。但经过这本报情系统的札子,还有王静辉的一些非常隐讳的话后。觉得自己还有很大的用处,也逐渐走出混⽇子的影。另外一个若有所思地人便是王安石了,他现在是越来越看不懂王静辉了,现实厢军屯田后又是这本报情系统架构札子,他真是不明⽩王静辉的脑子里面到底在想些什么,怎么自己每次把变法札子塞在袖子里面准备呈送的时候,王静辉都会先他一步揷上一脚。 王安石和郭逵怎么想。王静辉并不在乎,只要他的建议得到统治⾼层的通过能够实行便可以了,他相信自己的建议尽管不是最好地,但对大宋是绝对有好处的。所谓聚沙成塔,他相信历史的改变将会从这些一点一滴中慢慢积蓄力量,谁也不会如神仙一样算到所有的困难加以解决。即便他是从未来来的历史学家也不能。 也许一个报情系统并不能够解决多少问题,但这份札子的顺利通过却实实在在的给郭逵提供了动力地源泉,也许也是这家伙自被从新调回汴都后便受到文臣庒制的太厉害了,现在突然看到能够发挥自己作用的地方,便开始饥不择食的来发挥自己的热量了。而王静辉也注意到了这点儿,这倒是他的以外收获,也认为这是好现象。郭逵出现在王静辉书房中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虽然和郭逵合作相当愉快,但王静辉并没有急着把军制改⾰做出来,一方面是因为这项改⾰的领域是他所不悉的,老赵家的抑武政策虽然不怎么样,但宋朝却是唯一一个没有发生武将叛变起兵夺权的王朝,在王静辉看来內部的大巨变动比外族的⼊侵更可怕,尤其在这个相对不是很紧迫的时代,他生怕由于自己的过于自负而破坏了文武平衡导致灾难的发生;二是他心中也很矛盾:军制改⾰快了自然是有利于对西夏和辽国采取主动的军事态势,但现在朝廷的注意力全部都集中在厢军屯田上,王安石的改⾰也被堵在家门口,他还想故伎重演用军制改⾰来再一次拖延王安石新法条例的实施,两者的矛盾也让他非常苦恼。 好在军制改⾰并非是一两天便可以设想周到的,即便有郭逵这匹识途老马做引导,王静辉的脑子里面还是没有形成一个军制改⾰的大致框架,慢慢探索便是了,反正自己也不想王安石那样着急,凡事还是设想周到了再说,若是自己决策失败打击了皇帝和众位大臣对自己的信心,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五月,大宋皇宮集英殿,在这里三年一次的抡才大典在这里进行,这一次参加殿试的准进士、准明经近八百名之多。已经被王静辉的厢军屯田政策累得精疲力竭的王安石和司马光还是打起精神,朝廷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殿试上来。王安石、司马光和他们⾝后的各种政治阵营都非常清楚,这次抡才大典所体现的不仅仅是为国选材,还是王安石所代表的变法派阵营争取更多变法人才的重要途径。君不见名満天下的欧修在进⼊华英书院之前一天教书先生都没有做过,但门生故吏却是満天下,其缘故便是他主持了三次殿试,每一届殿试所选拔的进士等人才见了他都要恭敬地喊声老师。 朝堂之上关于主考官却是已经內定了…王安石,而陈升之、司马光、苏轼等人也在考官之列。不过这一次王安石成为主考官后,就注定变法派要在殿试上要占据主导地位。虽然朝堂之上众位大臣对王安石担任主考官反对声如浪嘲一样汹涌而来,但皇帝赵顼本不为所动,还是执意让王安石担任主考官,以显示自己对他的重视,皇帝赵顼对王安石的宠信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顶点。 最有意思的便是在这次主考官之争中,居然有人还上书皇帝。请求让驸马王静辉来担当主考,说驸马⾝为龙图阁学士,学识渊博,不仅诗词名満天下,还著书立说质疑经典,这份才能可担当主考!王静辉听说后几乎笑死,他自己肚子里面有多少货别人不知道,自己还是非常清楚的。和王安石与司马光这些人相比,自己的那点儿学问是经不起推敲地。 不过令王静辉掉下巴的是:皇帝赵顼居然真的还认真考虑过。不过御史的弹章也紧随其后而来…弹劾那位上书出这个馊主意的员官,驸马当上主考官,那岂不是这一届考生都变成他王静辉的生学?而且驸马他年轻,无法服众。皇帝赵顼只是拿这本弹章一笑了之,本就没有放在心上,因为他本就没有想过要让驸马当主考官,而是想让他做个类似苏轼那样普通的考官而已。这些下面的员官都会错意了! 不过虽然现在皇帝赵顼刚刚继位不久,年龄也是非常年轻,但并不意味着很好哄骗,没有长远地看法,他让王安石当主考官,但考官行列中除了苏轼一人是非常明确站在变法派一边之外。其他的人如宰相陈升之等人地政治立场都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是一种平衡…古老的帝王之道。正是基于这样的平衡考虑,皇帝赵顼还是把王静辉叫到福宁殿中议事…专门商讨殿试事宜。 皇帝赵顼还是让王静辉担任了考官之一,他心中所想的便是把王静辉当做两派的润滑剂和砝码…王静辉几乎从来没有偏向过任何一派,自王安石上台以来还没有做出什么成绩便扯起了变法的大旗闹得朝堂之上风风雨雨,这让他心中多少有些失望,有驸马在也可以多少消除两派之间地矛盾。至于御史的弹章上说起驸马做大的问题。皇帝赵顼本连信都不信…况且王静辉的声望虽⾼但官职却没有和他的声望相匹配,并且还多次对想要给他升官的皇帝表示自己不需要⾼官职,免得坏了太祖太宗皇帝立下地规矩,只需要土地和爵位作为奖赏便已经是⾜够了,况且王静辉还是自己的妹夫,⾝边都是皇宮大內从英宗赵曙时代便部署在驸马⾝边的探子,有什么风吹草动皇室都是第一个知道,驸马虽然在很多地方都有越线的举动,但都是在皇室的容忍范围之內,而驸马也都是把这些主动和皇帝说明,本就没有任何秘密,难道还要怎么做才可以使皇室对他放心?! 任命驸马成为殿试的考官之一,这虽然是大宋历史上的第一次,但却没有受到多大地反弹,福宁殿中的各位大臣认识王静辉也非一两天,都是有着深厚的情,类似曾公亮之辈还和驸马有着深厚的利益集,自然不会反对。至于御史的问题,两代皇帝对案头上那积累起如小山一般⾼弹章的态度便已经说明了一切,无论是赵曙还是赵顼当皇帝,他们都不是昏君,皇帝对驸马的信任已经大大打击了御史想借打倒驸马做进⾝之阶的念头。 福宁殿议事除了敲定了王静辉的考官⾝份问题之外,还确定了考题的內容和试考的时间。本来去年就应该举行的殿试由于皇帝赵曙突然病重退位被拖到了今年,现在总算可以开考了。在这次会议上也由于王静辉和司马光的支持,王安石提议的策论也被作为试考的重要一项,本来老王同学想把经帖墨义直接罢掉,不过这次却犯了众怒,连同阵营的苏轼都颇有微词,最后还是王静辉出面建议缓行,采取逐步替代的方式来解决,这原本就是几年前他自己的主张,皇帝赵顼早就对此非常有意,也一并获得了通过。 n6ZwW.cOm |
上一章 宋风 下一章 ( → ) |
作者戒念 更新于2017/7/22 当前章节5266字。看宋风小说,就上逆流小说网。我们致力于做最快速更新宋风最新章节的免费小说网站,用心做最好的小说精校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