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小说网免费为大家推荐明朝那些事儿1无弹窗广告推荐 |
|
逆流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明朝那些事儿1 作者:当年明月 | 书号:2953 时间:2016/10/9 字数:9870 |
上一章 弱软、暴残、团疑、国殉 章一十三第 下一章 ( 没有了 ) | |
【灵璧,最后的胜利】 似乎是要配合朱棣的决心,朝廷方面不知是谁出的馊主意,说北军即将失败,应该把徐辉祖调回来保卫京城,于是刚刚取胜的徐辉祖又被调了回去。留在小河与朱棣对峙的只剩下了平安和何福,由于感觉此地不易防守,两人经过商议,决定合兵到灵璧坚守。 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两人属下士兵本来就已经疲累加,护送粮饷的队伍却又被朱棣击败,粮饷全部被夺走,这下子可算是要了南军的老命,饭都吃不,还打什么仗。于是两人一碰头,决定明天突围逃跑,为保证行动一致,他们还制定了暗号:三声炮响。 第二天,南军士兵正在打包袱,准备溜号,突然之间三声炮响声起,士兵们听到暗号,二话不说,撒腿就跑。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这三声炮并不是自己人放的逃跑暗号,正好相反,这是北军的进攻信号! 原来北军也在同一天制定了进攻暗号,而这个暗号正好也是三声炮响! 真是命苦不能怨府政啊。 这是一个极为滑稽的场面,准备进攻的北军正好遇到了仓皇出逃的南军,哪里还讲什么客气?北军顺势追杀,不但全歼南军,还俘获了平安等三十七员大将,只有何福跑得快,单人匹马逃了回去。 朱棣的坚持终于换来了胜利,他踢开了前进路上的最后一颗绊脚石,开始向最后的目标进。 灵璧之战彻底击溃了南军的主力,至此之后,南军再也没有能够组织起像样的反攻,在历经千辛万苦,战胜无数敌人后,朱棣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盛庸、铁铉、平安已成为过去,没有人能够阻挡我前进的步伐! 朱棣的下一个目标是扬州,此时城內的守护者是监察御史王彬,此人本想抵抗,却被属下出卖,扬州不战而降。 扬州的失陷沉重的打击了南军的士气,今天的我们不用看地图,只要稍微有点地理常识,也知道扬州和南京有多远,朱棣的靖难之战终于到了最后阶段,他只要再迈出一脚,就能够踏⼊朝思暮想的京城。 坐在皇城里的朱允炆已经慌到了极点,他万万想不到,削藩竟然会搞到自己皇位不保。他六神无主,而齐泰和⻩子澄此时并不在京城之中,他的智囊团只剩下了方孝孺。既然如此,也只能向这个书呆子讨计策了。 方孝孺倒是有成竹,他不慌不忙的拿出做学问的态度,列出了几条对策:首先出派大臣外出募兵,然后号召天下勤王,为争取时间,要派人去找朱棣谈判,表示愿意割让土地,⿇痹朱棣。 朱允炆看他如此有把握,便按照他的计划行事,希望这位书呆子能够在最后时刻拉他一把。 后来的事实证明,方孝孺确实是一等忠臣,但却绝对不是一等功臣。他所提出的外出募兵、号召勤王都是无法从本上解决问题的,朱棣已经打到了门口,怎么来得及?而所谓找朱棣谈判割让土地换取时间就更是痴人说梦了。玩弄诡计争取时间正是朱棣的強项,哪里会上方孝孺的当。朱棣辛辛苦苦,勤勤恳恳的造了四年反,并不是为了拿一块土地当地主,他要的是天下所有的一切。 话虽如此,当时的大臣们还是按照方孝孺的部署去安排一切,其中最重要的与朱棣谈判的任务被给了庆成郡主。请诸位千万不要误从这位郡主的封号来判断她的辈分,事实上,她是朱元璋的侄女,朱允炆的长辈,按照⾝分和年龄计算,她是朱棣的堂姐。 庆成郡主亲自过江去和朱棣谈判,朱棣热情地接待了她,这也使得这位郡主认为朱棣是一个可以商量的人,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了一大堆兄弟骨⾁不要相残之类的话,朱棣听得很认真,并不断点头称是。 庆成郡主顿觉形势一片大好,便停下来等待朱棣的答复。朱棣看她已经讲完,才终于开口说话,而他所说的话却着实让庆成郡主吓了一跳。 朱棣用平静的口气说道:“我这次起兵,只是要为⽗皇报仇(不知仇从何来),诛灭奷臣,仿效当年的周公辅政⾜矣,希望皇上答应我的要求。” 然后他意味深长的看了这位堂姐一眼,接着说道:“如果不答应我的要求,我攻破城池之⽇,希望诸位兄弟姐妹马上搬家,去⽗亲的陵墓暂住,我怕到时候惊吓了各位。” 说完后,朱棣即沉昑不语。 这是恐吓,是⾚luoluo的恐吓!庆成郡主以难以置信的眼神看着自己的这个弟弟,原来自己刚才所说的全都是废话,而这位好弟弟不但一意孤行,竟然还敢威胁自己,她这才明⽩,在这个人眼中本没有兄弟姐妹,在他看来,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不是支持他的,就是反对他的。 庆成郡主不了解朱棣,也不可能了解朱棣,她本无法想象朱棣是经历了多少痛苦的抉择和苦难的煎熬才走到了今天。眼看胜利就在眼前,竟然想用几句话打发走人,简直是⽩⽇做梦! 朱棣把他与庆成郡主的谈话写成了一封信,并给她带回去,表明自己的态度。 朱允炆知道了谈判的结果,他终于意识到,自己所有的幻想都破灭了,他的对手没有也不会下一道“勿伤我侄”的命令,他审视着皇宮中的一切,那些宦官宮女和大臣们仍旧对他毕恭毕敬,但他心里明⽩,即使不久之后这里换了新的主人,他们依然会这样做的。 因为他们只是仆人,只要保证他们的利益,主人之间的更替对于他们而言实在不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朱允炆终于发现,所谓拥有天下的自己不过是一个孤独的人,一个无助的人,他的一生并不是用来享受富贵和尊荣的,从他坐上皇位的那一天起,痛苦已经开始,他要防备大臣、防备藩王、防备宦官和⾝边的所有人。他和他的宝座是一个公开的目标,要随时应付外来和內在的庒力与打击。 他要用自己的一生去守护自己的权力,一旦权力宝座被人夺走,也就同时意味着他生命的终结。因为皇帝这种稀缺产品在一个统一的时代有且仅能有一个。这既是自然法则,也是社会法则。 朱允炆最大的错误在于他不知道,朱棣起兵靖难的那一刻其实已经决定了两个人的命运,一个是朱棣自己,另一个就是他,造反的朱棣固然没有回头路,其实他也没有。因为自古以来权力斗争只能有一个获胜者,非此即彼。 事情已经到了这步田地,听天由命吧! 【一张空头支票】 朱棣在回绝了朱允炆的求和后,发动了最后的进攻,他陈兵于浦子口,准备从这里渡江攻击京城,而他没有料到的是,在这最后的时刻竟然遇到了顽強的抵抗。 抵抗者是盛庸,他率领着南军士兵作了殊死的反击,并打败了北军,暂时挡住了朱棣。盛庸确实无愧于名将之称号,他在最后关头也没有放弃希望,而是选择了顽強的坚持下去。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忠诚。虽然他并没有把这种忠诚保持到底。 盛庸的抵抗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朱棣的军队长期征战也已经到了強弩之末,士兵们十分疲劳,都不愿意再打,希望回去休整。这一次朱棣也动摇了,因为他也看出队部确实已经到了极限,如果再打下去可能会全军崩溃。 如果朱棣就此退走,可能历史就要改写了,所谓天助有心人,当年被⻩子澄的英明决策放走的无赖朱⾼煦带领援军前来助战,这可是帮了朱棣的大忙。他十分奋兴,拍着自己儿子的背深情地说道:“努力,世子⾝体不好!” 这个所谓世子就是他的长子朱⾼炽,这句话在朱⾼煦听来无疑是一个传位于他的指令。于是便使出吃的力气拼命攻打盛庸,在生力军朱⾼煦的全力支持下,北军大破盛庸,之后一举度过长江,到达了最终的目的地京城。 朱⾼煦是肯定会拚命的,因为打下的江山将来全部都是自己的,自己不拼命谁拼命?不过他似乎并没有仔细分析朱棣的话,朱棣其实只是说是世子⾝体不好,也没有说要传位给他。这句话绝就绝在看你怎么理解,而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这句隐含了太多自由信息的话对于朱⾼煦来说只是一张空头支票。 朱⾼煦是大家公认的精明人,但要论机灵程度,他还是不如他的⽗亲,他似乎忘记了支票只有兑现才有效,而他的⽗亲很明显并不开行银,却是以抢行银起家的,这样的一个人开出的支票如果能够兑现,那才是怪事。 无论后来如何,至少此时的朱棣达到了他的目的,顺利的过了江。下一步就是进城了,可这最后的一步并不那么容易,我们前面说过,当时的京城是由富商沈万三赞助与明朝府政一同修建的,城墙都是用花岗石混合糯米石灰砌成,十分坚固。而城內还有十余万军队,要想攻下谈何容易! 城內的朱允炆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拒绝了逃往南方的决定,听从了方孝孺的建议,坚守城池。这位方孝孺实在是个硬汉,当朱允炆怕守不住,向他询问如果城池失守该当如何时,他竟然说道:“即使守不住城池,皇帝陛下为江山社稷而死,是理所应当的事!” 方孝孺虽是书生,一生未经刀兵,但大难临头却有铮铮傲骨,可佩!可叹! 话虽如此,但当时京城的坚固防御也是方孝孺敢说硬话的原因之一,朱棣连济南都攻不下,何况京城? 可是方孝孺并不懂得,这个世界上最坚固的堡垒往往都是从內部被攻破的。朱棣也不是傻瓜,他敢于率军围城,自然有破城的方法,而且这个方法十分有效。 朱棣的攻城法就是他的间谍,现在是时候介绍他的两位⾼级间谍了,这两个人负责镇守京城的金川门,一个是⾕王朱橞,另一个是李景隆。 李景隆与朱棣自幼相识,后虽战,但李景隆颇有点公私分明的精神,不管打得多厉害,并不影响他和朱棣的感情。而且从他那糟糕的指挥来看,他也算是朱棣夺得天下的功臣。 虽然李景隆打过很多败仗,被人骂作草包饭桶,但毕竟在气节上没有什么问题。而其后来私通朱棣的行为却给他戴上了一顶新的帽子——“內奷”如果把靖难比作一场⾜球赛,李景隆原先的行为可以被认为是一个蹩脚的后卫踢进了乌龙球,而在他决定出卖自己的主人后,他就变成了一个打假球的人。 至此,李景隆终于解下了自己的所有伪装,他不但不要脸,连面具也不要了。此后他在朱棣的统治下继续苟延残的活着,综合看来,他的一生是草包的一生,无聇的一生,如果李文忠知道自己生出了这样的儿子,可能会再气死一次。 无聇的李景隆无聇的活了下去,并不奇怪,因为这正是他的生活方式。 在这两个內奷的帮助下,朱棣的军队攻⼊了京城,江山易主。 【气节】 所谓气节这样东西,平⽇被很多人挂在嘴边,也经常被当作大来打别人,但真正的气节总是在危急关头表现出来的。而在这种时候,坚持气节的下场往往不会是鲜花和掌声。 只有那些真正的英雄,才能在面对屠刀时体现出自己的气节。 这种气节才是真正的勇气。 朱允炆呆坐在宮中,他并非对这一天的到来毫无预料,但当它终于来临的时候,还是显得那么残酷,皇帝做不成了,老百姓也做不成了。走上了这条路,真的不能回头了。 而此时他⾝边的谋臣已然不见踪影,那些平⽇⾼谈阔论的书呆子终于明⽩理论和实际是有差距的。在这最后的时刻,连齐泰和⻩子澄也不见踪影。朱允炆彻底懂得了什么叫做众叛亲离,他愤怒的对着空旷的大殿喊道:“是你们这些人给我出的主意,事到临头却各自逃命!”但此时他的怒喝不会再有群臣的响应了,回应他的只有深邃大殿的回声。 到这个时候,无论斥责谁都已经没有意义了,他回望着这座宮殿,在这里他度过了自己的童年,这是一个人人向往尊崇的地方,生在帝王之家,何等显耀、何等荣光! 这里的一草一木他都非常悉,但⾝为皇子,他却对此地并无好感,作为皇位的继承人,他一直以来都承担着太多太大的庒力。在他看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怪物,他们不顾一切,使用各种谋手段,坑害、诬蔑、残害他人,只是为了一个目标——权力。 难道顶峰的风景就真的那么好吗?朱允炆苦笑,他深有体会,⾼处不胜寒啊,但是富有戏剧的是,似乎每个人都知道这句话的含义,但每个人都不理会它。他们仍然不断地向着顶峰爬去。 烧掉这座宮殿吧,把它彻底毁掉! 朱允炆的抱怨和愤怒是有道理的,但他却低估了他的那些谋臣们的气节,齐泰和⻩子澄以及许许多多的人没有逃跑,他们正在以一己之力挽救朝廷的危亡。 齐泰在广德募兵,⻩子澄在苏州募兵,练子宁、⻩观在杭州募兵。这些书呆子们的行动虽然并不能真正挽救家国,但他们毕竟尽到了自己的努力,兑现了自己的诺言,所以在今天,我们可以说,他们是一群勇敢,有气节的人。 齐泰和⻩子澄先后被抓,并被处死,宁死不屈。 ⻩观,我们之前提到过这个人,他就是明朝的另一个连中三元者,当时他的职务是右侍中。 他的募兵没有多大效果,但在听到京城即将不保的消息后,他仍然坚持要到京城去,虽然他也明⽩这一去必无理生。但对于他而言,履行诺言,尽到职责的意义要远远大于苟且偷生。 当他走到安庆时,消息传来:京城沦陷了,新皇帝已经登基。⻩观明⽩大势已去,但他却没有人们想象中的慌张,只是哀叹痛哭道:“我的子是有气节的人,她一定已经死了。” 之后他为子招魂,理办完必要的仪式,便坐船沿江而下。到罗刹矶时,他穿戴整齐,向东而拜,投江自尽。 ⻩观没有说错,他的子在他之前已经带着两个女儿和十个亲属在淮清桥上投江而死。无论如何,他们夫妇最终还是团圆了。 ⻩观作为朱允炆的亲信和殉节者,遭到了朱棣的妒恨,他把⻩观的名字从登科榜上划去,于是明朝的历史上只留下了一位连中三元者的记载。虽然之前我们曾经提到过这件事情,但在此我还是要为这位勇敢的人再次正名: ⻩观,洪武年间连中三元,其登科名为篡权者朱棣划去,尽忠而死。 我相信,真相是永远无法掩盖的。 有气节的人并不只有以上的这几个人,与齐泰一同在广德募兵的翰林修撰⻩岩、王叔英在听到齐泰被抓的消息后,知道大势已去,便浴沐包⾐,写下了他们人生最后的遗言: 〖生即已矣,未有补于当时 死亦徒然,庶无惭于后世〗 然后他们双双自尽而死。对于这两位书生而言,他们已经做得够多了,诚如他们的遗言所述,他们一生光明磊落,无惭于后世。 事实证明,气节决不只属于那些士大夫们,普通人也有气节。 台州的一位樵夫就是一个有气节的人,他是一个没有在历史上留下自己名字的人,这也很正常,因为在当时,他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每天上山砍柴,然后挑到城里去卖。他卖柴从不开二价,也从不骗人。很多人买他的柴,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他都不应该与靖难扯上什么关系。然而他这样的一个人却在听说京城陷落后,投东湖而死。 也许有人会觉得他很傻,无论哪个皇帝登基,你不是照样砍你的柴,过你的⽇子,但我却认为他的行为已经告诉了我们,公道自在人心。 他虽是一个普通的樵夫,却心系天下,作为一个普通人,他没有办法去表达自己的愤怒和议抗,投湖自尽就是他唯一的表达方式。 普通人也可以成为英雄的,只要你有勇气。 除去文人和老百姓外,一位武将也表现出了他的忠诚,此人是盛庸手下的大将张伦,在盛庸兵败投降后,北军也希望招降他,张伦笑着说道:“你觉得我是一个会出卖自己的人吗?” 说完毅然赴死。 张伦是一个不起眼的将领,我们之前也并没有提到过他,他虽然没有什么战功,却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与之相反的事,如盛庸、平安这些职业武将却全部投降了朱棣。 盛庸、平安⾝负大才,素有谋略,历经百战,却反而不如自己的部下和一个普通的樵夫!诚然可叹。 【疑团】 朱允炆当然并不知道臣下的这些义举,他烧毁了自己的宮殿,然后不知所终,于是历史上最大的疑团之一诞生了。但其实这个疑团并不是由朱允炆的失踪开始的,早在朱棣攻⼊京城时,北军就接到了一个奇怪的命令,即不⼊皇城,而是退守龙江驿。很明显,朱棣并不想背上杀掉自己侄子的罪名,他围困皇城,给朱允炆自绝或是让位的时间。 但朱允炆的选择却出乎他的意料,烧毁宮殿说明朱允炆并不想让位,但这位有几分骨气的侄子却也没有杀自,因为在⼊宮后,朱棣并没有找到朱允炆的尸体。既不退位,也不杀自,那就只剩下逃跑了。 朱允炆的下落从此成了千古之谜,此事后来引起了大巨的反响和连锁效应,而朱允炆的逃走本⾝就如同一部探侦小说,我们将在后面对此进行详细地分析,这里暂不详述。 【暴行】 朱棣终于坐上了他的宝座,他认为这是自己当之无愧的,因为他为之已经付出了太多太多。多少次命悬一线,多少次功败垂成,才换来了今天的胜利和成功。 而在短时间的奋兴后,朱棣立刻意识到,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清除那些反对他坐上皇帝宝座的人。于是历史上一幕罕见的暴行开演了。 朱棣首先找到的是方孝孺,他知道方孝孺名満天下,而且道衍早在他攻下京城之前就对他说过:“殿下攻下京城后,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但你一定不能杀他!如果杀了他,天下的读书种子就会绝了!” 有这位军师的警告,朱棣自然不敢怠慢,他预料到方孝孺一定不会轻易投降,但他也不会想到事情居然会演变成一次破历史纪录的惨剧。 朱棣在大殿接见了方孝孺,他希望方孝孺能够为他起草诏书,其实所谓起草诏书找其他人也可以,但如果是方孝孺亲自写的,能够起到安抚天下人心等更好的作用。所以这份诏书非要方孝孺写不可。 但朱棣绝不会想到,方孝孺应召而来,并不是给他写诏书的,而是拿出了言官的本领,要和朱棣来一场继位权的法律辩论。 方孝孺哭着进了大殿,不理朱棣,也不行礼,朱棣十分尴尬,劝说道:“先生不要这样了,我不过是仿照周公辅政而已啊。” 这句话起了方孝孺的愤怒,他应声问道:“成王在哪里?!” “自焚死了。” “成王的儿子呢?!” “家国要年长的君主。” “那成王的弟弟呢?!” “这是我的家事。” 社会青年朱棣终于领教了最佳辩论手兼继承法专家方孝孺的厉害,他没有那么多的耐心,让人拿出了纸和笔给方孝孺,他写。 方孝孺不写。 继续強。 方孝孺写下“燕贼篡位”四字。 朱棣已经愤怒得丧失了理智: “你不写,不怕我灭你九族吗?!” “诛我十族又如何!” 实事求是地看,方孝孺说这句话并不一定真想让朱棣去诛灭自己的九族,然而他却不了解朱棣,朱棣不是那种口口声声威胁说不让你看到明天的太之类的话的人,但他却可以保证明年的太一定会照在你的坟头。 而且他十分精通暴力法则,并且会在适当的时候使用他,至少他的使用技巧已经超过了当年的陈友谅,因为他懂得一条重要准则: 暴力不能解决一切,却可以解决你。 他让人把方孝孺拉了出去。 方孝孺的最终结局是:凌迟,灭十族。 历史上从来只有九族,但人类又一次展现了他惊人的的创造力。那多出来的一族要感谢朱棣的发明创造,他为了凑数,在杀屠的目录中加⼊了方孝孺的朋友和生学。 方孝孺是一个敢于反抗強暴的人,他虽然死得很惨,却很有价值,他的行为应该成为读书人的楷模,为我们所怀念。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杀人犯在残杀第一个人时是最困难的,但只要开了先例,杀下去是很容易的。 于是,朱棣开始了他的杀屠。 由于下面的內容过于⾎腥残暴,我将尽量用简短文言表达,心理承受能力差者可以免观。 铁铉,割耳鼻后煮,塞⼊其本人口中,朱棣问:“甘否?”铁铉答:“忠臣孝子之⾁,有何不甘!”凌迟,杀其子。 ⻩子澄,凌迟,灭三族。 齐秦,凌迟,灭三族。 练子宁,凌迟,灭族。 卓敬,凌迟,灭族。 陈迪,凌迟,杀其子。 此外,铁铉、女,方孝孺女,齐泰,⻩子澄妹没⼊教坊司为女。 无言以对,无言可评。 【软弱】 很多人在读到这里时,经常会发出朱棣是态变杀人狂之类的感叹,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如我们前面所说,朱棣是一个有两张面孔的人,他的残暴只是对准那些反对他的人,而这些杀屠反对者的暴行并不能说明他的強大,恰恰相反,却说明了他的心虚。 古罗马的凯撒在得知自己的子与一个政治家通奷后,并未发作,虽然以他的权势地位完全可以惩处那个人。他与自己的子离了婚,并在后来重用了那个与他子通奷的人。 凯撒并不是傻瓜,也不是武大郞,他是一个有着很強的权利望的人,他之所以能够不理会自己子的背叛行为,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地位和威望有着极強的自信,他怀天下,相信属于他的东西始终是他的。 是的,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知道,宽容从来都不是软弱。 朱棣是一个软弱的人,由于他的皇位来源不正,他⽇夜都担心有另一个人会仿效他夺走自己的位置,他也畏惧那些街头巷尾的议论,所以他不断的杀屠那些反对者,修改了历史。但事实证明反对者是始终存在着的,而历史也留下了他残暴的印记。 越过那历史的雾,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一个強大自信朱棣,相反,在那光辉的宝座上,坐着的是一个面⾊苍⽩的中年人,用警惕的眼光看着周围的人,并不断地对他们说: “这是我的宝座,你们不要过来。” 我相信这就是历史的真相。 事情终于告一段落了,朱棣一如既往地陷⼊了沉思之中,经历了如此的风雨波折,没有人知道他此刻在想什么。一般在这个时候,没有人敢打扰他,但朱能例外,他战功显赫,是朱棣的头号亲信。为了报告搜捕建文余的消息,他如往常一样走到朱棣的⾝边,开口打断了沉默: “殿下,…” 朱棣的头猛地抬了起来,用一种极其冷的眼光注视着朱能。 朱能畏惧了,那可怕的目光让他不寒而栗,即使场战上的拼杀也从未让他如此胆寒,他知道自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于是他改正了这个错误。 “皇上。” 朱棣终于还是走⼊了代表最⾼权力的大殿,这个大殿他并不陌生,以前他经常来磕头朝拜,或是上贡祈怜。但这次不同了,他已经成为了这里的主人。他正坐在皇帝的宝座上,俯视着群臣。虽然这个位置不久之前还属于他的侄子朱允炆,虽然他的即位无论从法律的实体和程序上来说都不正常,但有一条规则却可以保证他合理但不合法的占据这个地位。 这条规则的名字叫做成王败寇。 朱棣终于胜利了,他接受着群臣的朝拜,这是他应得的,他付出了努力,现在是得到回报的时候了。⽗亲的⾝影似乎又在眼前浮现。 你虽然没有把皇位给我,但我还是争取到了,凭借我自己的努力。我会用我的行动证明我才是这个帝国最适合的继任者。我不会让你失望的,这个庞大的帝国将在我的手中变得更加強大!我将把你的光辉传扬下去,让所有的人都仰视我们,仰视我们这个伟大的家国! 大明! 【第一卷完】 N6ZWw.Com |
上一章 明朝那些事儿1 下一章 ( 没有了 ) |
作者当年明月 更新于2016/10/9 当前章节9870字。看明朝那些事儿1小说,就上逆流小说网。我们致力于做最快速更新明朝那些事儿1最新章节的免费小说网站,用心做最好的小说精校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