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小说网免费为大家推荐佛说四十二章经无弹窗广告推荐
逆流小说网
逆流小说网 校园小说 穿越小说 竞技小说 武侠小说 架空小说 言情小说 仙侠小说 总裁小说 耽美小说 官场小说 玄幻小说 乡村小说
小说排行榜 都市小说 同人小说 综合其它 科幻小说 重生小说 军事小说 短篇文学 灵异小说 推理小说 经典名著 网游小说 历史小说
好看的小说 妻心如刀 母上攻略 我的娇妻 秦家有兽 新婚妻子 辣文合集 禁乱之爱 茶余饭后 情栬生活 兽血滛传 热门小说 完本小说
逆流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佛说四十二章经  作者:佚名 书号:39915  时间:2017/9/8  字数:11773 
上一章   ‮释解题经‬    下一章 ( → )
    《佛说四十二章经》,这是本经的题目,共有七个字,它的立题,可以分为“通名”、“别名”也可以用“人”、“法”两种意义来解释。 

  一、通名和别名:什么叫做通名?譬如说“经”字,就是个通名,《佛说四十二章经》固然称为“经”其他的,好象我们平常念的《金刚经》、《药师经》或是《法华经》、《华严经》,所有的佛经都称为“经”所以“经”是通名,就好象我们称呼人家蔡先生、王先生、张先生、李先生,先生是个通称,而张、王、李、赵,是个别的姓,《佛说四十二章》是这部经个别的名称,属于别名。 

  二、人法立题:我过去曾经介绍过,所有的佛经有七种立题的方式,《佛说四十二章经》在这七种当中,属于“人法立题”什么叫做人法立题呢?“佛”是人做的,属于“人”;“四十二章经”是佛法,称为“法”所以这部经的题目,是由“人”与“法”联合组成的一个名称。 

  以下,我再把这经题的七个字,分为“佛”、“说”、“四十二章”、“经”四节加以说明。 

  一、佛:佛字的发音是印度音,是简单的称呼,把它说完全了,应该称为佛陀(BUDDHA),它是音译到‮国中‬来的,意思是“觉者” 

  ‮国中‬文字的造字结构,有所谓六书,就是由六种方法来造成文字。“佛”这个字,是“人”和“弗”两个字组合的,在六书当中,称为形声字;人是个形体,弗是声音,佛字的声音,依弗字而发音的,所以是个形声字。但这个字,也可以说是个会意的字,弗是“不”的意思“佛”不是人,这话怎么说呢?固然佛是人做成的,但他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庸人,他是一位对宇宙人生一切的事理、所有的真理都已经大彻大悟的大圣人,因此称为“觉者”    谈到“觉”可以从三方面来说明: 

  从文字的意义说明:觉是觉察和觉悟的意思。所谓觉察,就是面对一切烦恼的时候,能够随缘省察,不为它所困惑。在佛学上有两个专有名词:烦恼障和所知障。障,就是障碍,我们人生最大的障碍,就是“烦恼”和“所知”这两种。我曾经介绍过,人生最大的烦恼是贪、 、痴、慢、疑。对于好吃的、好穿的、金银财宝…等,都是我们贪求的对象;假如人家说一句好听的话,或者赞叹我们,我们就会得意忘形;要是人家发我们的脾气,让我们难堪,我们就生气了,感觉到很烦,这就是 心;乃至于痴、慢、疑等等,都是使我们內心感到烦燥,非常苦恼的。 

  但是,做了菩萨,或者成了佛的话,就不会为烦恼所包围,所困惑了。一个真正大觉大悟的人,他能够觉察到所有的烦恼,而且能够突破这个障碍,不为烦恼所困扰,能够随缘地面对各种烦恼,任运而行。 

  佛法中有两句成语:“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就是说当烦恼来了,贪心起了、发脾气了,这个念头生起来没有关系,只怕的是生起来以后不知道。如果念头生起来的时候,马上有所警觉──哦!我们不要贪心!我们不能发脾气!我们不能生那些无明!你有这一种觉悟的功夫,就可以慢慢地走上“觉者”这个大道,这就是脫离了烦恼障。 

  再说觉悟:觉悟就是突破所知障。什么是所知?知,是种知识、智慧,但是,知识有了⽑病,就成为愚痴了。愚痴,即是所知障。有个名词叫做“世智辩聪”那是一种小聪明,属于世间的知识,譬如说:由于存着先⼊为主的观念,对于世间某种学说,或者一般的琊教,或是不能正信佛教的道理,认为别人家讲得比较好,而否定了佛教的一切,也就是把你对于佛教的正知正见障碍了,使你不相信,这就是种所知障。假如我们对于所知道的世间、出世间的一切知识,能够有正确的判断与抉择,而不会去颠倒执着,才能够突破所知障,这样你就觉悟了!因此,当你真正成了佛,既能够觉察,也能够觉悟。 

  我这样讲,只是很浅显地从字义方面来说明“觉” 

  从圣位的层次说明:分为自觉、觉他、觉満三种。 

  自觉:什么叫做自觉?自觉的意思,是自己觉悟了。世间的人,包括你、我、他在內,都是凡夫,都是痴不觉的。外道(其他的宗教)所认为的觉悟,是一种觉得不正当的琊觉。自觉,是对佛教的小乘──声闻和缘觉来讲的,他们已经觉悟了,称为自觉。 

  觉他:佛教行者不单单是要自己觉悟,进一步要使得一切的众生都觉悟,所以希望能够觉他,这是菩萨的风范。菩萨发心,自己没有得度先度人,这跟二乘人的自觉完全不一样了,觉他,是菩萨的精神。 

  觉満:就是觉行圆満了,不但是自己觉悟,也要使其他的一切众生都能觉悟,而且觉悟得圆満,这不是菩萨的境界,而是大觉的佛陀了。 

  从功行的区别说明:可以分为本觉、始觉和究竟觉三点来解释。 

  本觉:佛教里面常常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就是只要有“心”的,不论是佛或是众生,这三个都是一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每一个人都有佛──成佛的可能,所以,从这个观点来说,叫做本觉。 

  本来觉悟,为什么不觉呢?就是因为所有的物把我们的真心障蔽了,好象一面光明的镜子,被尘埃所遮蔽,失去了它的光彩。虽然现在它的光明没有现出来,但是镜子本⾝的光明还是具备的,所以,从这个观点说,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了成佛的本觉,现在虽然不觉,但本原来是觉的。 

  始觉:始是开始,我们本来是糊里糊涂,不知不觉的,好象做梦一样,突然间,这个梦醒了,和觉悟的悟差不多,悟就是醒了。哦!“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这是突然的觉悟,称为开始觉悟,是始觉。陶渊明在〈归去来辞〉文中,有一句“觉今是而昨非”那是他突然觉悟了,认为过去都是不对的,了解到今天对了,就是开始觉悟了。又譬如说在座诸位,过去没有听过佛法,突然地来听了一次,说到不可以杀生,本来认为怎么不可以杀生呢?上帝就是造这许多的动物给我们吃的,但是听到佛教说不行!我们要有慈悲心,要行“同体大悲”纵然是蚂蚁蚊虫,也有它的生命,我们都应当尊重它们的生命。这个时候,你突然听了这一句话,觉悟了以前的观念是错误的,从今天开始,不会再去杀生,于是慢慢地培养出慈悲心,这叫始觉。 

  究竟觉:究竟觉就是成佛啦!对世间的一切事、一切道理,没有一样不觉悟,而且是究竟圆満的觉悟,不论是本觉、始觉、究竟觉,三觉都圆満了。 

  佛是觉者,但是,我们必须了解,这里佛指的是谁呢?就是我们的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 

  二、说:说,就是讲话,但是据佛经的解释,说是“悦”的意思,悦,就是喜,你们假使念过儒家的《论语》,一开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古本书上,悦写为“说”所以,说不是说话的“说”而是“悦”孔子认为我们常常修学,不是很快乐的吗?大家来听讲经,把所有的烦恼抛到九霄云外去,这也是快乐的嘛! 

  释迦牟尼佛观察众生受教化的机已经成了,讲这部经的时候,是怀了一种喜心、大悲心,畅所言,滔滔不绝地从他的大悲心里面,自然而然地把佛法流露出来,真是无比的喜,所以“说”是“悦”的意思。 

  三、四十二章:四十二是数字。章,是条与段的意思。有句成语叫“约法三章”例如说:我跟你约法三章,就是我和你订的条件有三条,所以章就是指条。那末,四十二章就是四十二条,简单地说,就是四十二段,这是指本经的体裁和內容。 

  本经是释迦牟尼佛自动讲的,正象《论语》中都是“子曰”──孔子说,本经中常常提到“佛言”、“佛言”释迦牟尼佛讲,不论是佛弟子请问他,或者是外道发问,他所答覆、所宣扬的道理,分为四十二个章段。 

  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不说四十或四十三?这是有含义的:从修行到成佛的历程,有四十二个圣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四十二个位次,所以,分为四十二章,隐隐当中象征了成佛的四十二个阶段。 

  四、经:简单地说,是一种圣典,‮国中‬传统的说法,有所谓“圣经贤传”的区别:圣人的着述称为“经”贤人的立言叫做“传”你们假使念古文,有《左传》、《⾕梁传》、《公羊传》,还有儒家的[五经]、[四书],都是圣人的着述,这是‮国中‬对经的定义,但是,我们现在讲的“经”是从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说法就不一样了。 

  梵语经叫“修多罗”、“修妒路”、“素怛缆”直译为中文叫做“线”有‮穿贯‬的意思,意译为“经”说完整点,应该称为“契经”契,是契合的意思,具有契理和契机两种含义。什么叫契理?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佛法,与十方三世诸佛,所讲的是一样的。不可能说释迦牟尼佛说生老病死是痛苦的;而阿 陀佛说生老病死是快乐的;药师佛却说是半快乐半痛苦的,绝对不会那样说的,道理都是一样的,纵然是“月可令热,⽇可令冷”佛说的四谛,不可以改变的,因此,契理指佛经的道理,是永远契合于真理,不会改变的。 

  契机,机就是机。所有的众生,他们的爱好、个、所能够接受的程度(智力),虽然千差万别,但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道理,每个众生都能够接受,正如经中说的:“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说的这句话,大学教授听得懂,幼稚园的‮生学‬也听得懂;人听得懂,畜牲也听得懂;天人也听得懂,所有的一切众生都听得懂,所以适合大家的机。 

  关于经的定义,在各种经论里面,都有很多解说,以《杂心论》来说,对经的定义有五种的说明: 

  出生:你假如去研究、读诵,佛经里面就可以出现许多善法,教我们走上好的路,不会去为非作歹,造作种种的坏事。 

  涌泉:佛经里面含蔵了无尽的法味,好象滔滔不绝的泉⽔一样。 

  显示:佛经所显示的真理,都是开示我们断烦恼证菩提,可以得到大解脫的。 

  绳墨:你们看到木匠,他有一个墨斗,有一条线,里面有墨汁,要锯木头的时候,这么一拉一弹的,才能够锯直,那就叫做绳墨。一个人要是不依据规矩,就不能成为方圆了。我们学佛、研究佛法,才能够辨别琊正、了解因果的道理,而不会胡作非为,这是绳墨的意思。 

  结 : ,指花 ,我们常常在路上看到卖茉莉花,都是用线把一朵朵的花‮穿贯‬起来,成为一串一串的;佛法的真理,就好象花一样,经过佛说了出来,把它连贯起来,才不会遗失,所以称为结。 

  经论中,对于“经”字的阐释,还有很多很多,我再引数种给大家作为参考: 

  镜:有的地方,说“经”好象镜子一样,我们想要知道脸上肮脏不肮脏、好看不好看,一照镜就清楚了。佛经就象一面镜子,我们每天从早到晚的所作所为,对或是不对,到了晚上,能念一卷《普门品》,《普门品》中说:假如我们有贪心、有 恚心,或者有什么愚痴,应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这时候,镜子照到了,我们就跟着去做。所以,佛经,你能够常常去念、去诵,加以研究,就好象拿着一面镜子在照,才知道那件事做得对,那一个动作做得不对,必须纠正的。 

  所以经中说,镜是“佛来佛现;魔来魔现”你是个佛来照镜子,里面就现出佛;你是魔鬼来照,就是魔鬼。总之,镜子的作用,就是无论你是什么样子,它都会照出你的本来面目,所以,我们要常常念经,把它当一面镜子来照。 

  径:径,就是路径,一条路,由凡夫到成佛的光明大道。你如果只要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永远做一个愚痴的凡夫,那就不谈;你假使希望成圣成贤,做一个人上人,要学佛,要成佛的话,那你就要走上这一条光明的大道。你要走上这条光明的大道,佛经就是指南针,就是光明大道。因此,我们常常念经,才不会走上斜路、羊肠小道上去,才不会碰到危险。 

  门:你们到隐秀寺来,要从大门进⼊。我们要成佛,一定要经过这个门。从这个门进来,要研究佛经呀!我们要度众生,就必须研究佛法,用真理去度化众生,从这个门出去呀!所以,佛经是个大门,是成佛度众生的法门。 

  正:就是正大光明,至正无琊,不偏不倚。你们看看中正学院的院长,最近作了一首歌,就是解释什么是中?什么是正?我们学佛、研究佛法,是最中最正的法宝。我们面对一切的外境,一切不好的习气、烦恼,都能够因佛经而解除,而能够解脫。 

  常:常就是恒常,永远不会改变,所谓“亘古今而不变”无论过去、现在、或者未来,永远不会更易的,这种道理,才称得上是真理。 

  法:就是法则,给我们作为模范的,好象一条轨道,永远也不会差一丝一毫的。 

  以上几个定义,是指佛经特有的含意,我特别提出来,让大家有个概念,才不会跟儒家所通称的经混为一谈。 

  介绍译者

  后汉 迦叶摩腾 竺法兰 同译    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是翻译《佛说四十二章经》的两位大师的德号。佛经,原本都是用印度的梵文写成的,把它请到‮国中‬来,我们本看不懂,所以必须经过翻译的人,翻成中文,我们才懂得它的內容,因此,在未讲经文以前,首先介绍本经的两位译者。现在,我分为三节来说明: 

  一、后汉:是‮国中‬一个朝代的名称,又称为东汉。谈到‮国中‬,可以说是个文化古国,历史实在太悠久了,俗语说:“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国中‬的历史,已经将近五千年了,我们如果要讲它,也不知道该从什么时候说起哩! 

  ‮国中‬的历史,在上古时代,有所谓三皇五帝,三皇,一般说是天皇、地皇和人皇(也有说是伏羲、神农和⻩帝),以至于舂秋战国;战国时代,有齐、楚、燕、赵、韩、魏、秦等七国,称为“战国七雄”七雄之间互相征伐,各霸一方,其中以秦国的势力最大,到了秦始皇的时候,先后并呑了六国,统‮中一‬国,成为秦朝的第一个皇帝,他的意愿,是希望子子孙孙能够把江山世世代代相传下去,永远保持住皇帝的宝座,哪里知道,世间是无常的,他虽然做了始皇──第一代帝王,可是到了二世皇帝,秦朝就灭亡了。 

  那是因为秦始皇的政策太暴,不能得到人心,引起天下大,各路英雄好汉纷纷起兵反抗‮府政‬,你攻我伐,纷争到最后,剩下两股力量──汉王刘邦和楚国的后代项羽,两人势不两立,后来,汉王刘邦又把项羽消灭了,重新统‮中一‬国,建立汉朝,历史上称刘邦为汉⾼祖。 

  汉朝自从⾼祖刘邦当了皇帝,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到了平帝的时候,有一个宰相叫王莽,是个奷臣,我们平常说“王莽篡汉”就是他把汉平帝废除了,夺取汉朝的天下,自己取而代之,当了皇帝,汉朝的‮权政‬也告一段落,历史上称汉⾼祖到平帝这一段时期为前汉。 

  王莽篡汉,当了十五年皇帝,各地‮民人‬因不満新朝的政治,纷纷起义,讨伐王莽,最后,刘家的后代──刘秀(汉光武),复兴汉朝的天下,这个时候称为后汉。汉光武一代一代地把皇位传下去,一直到了宪帝,非常不争气,结果历史进⼊了三国时代──的儿子曹丕,把后汉灭亡了,建立魏国。 

  接下来我们要讨论什么是东汉?什么是西汉?前汉的都城在长安,后汉的都城在洛,从地理位置来看,长安是在洛的西边,所以前汉又称西汉;洛在长安的东边,后汉也称为东汉了。我们要讲的《佛说四十二章经》,是后汉(东汉)时的两位法师翻译的。 

  我上面已经讲过,佛教是后汉明帝“夜梦金人”的因缘,才正式传到‮国中‬来的。以下,再介绍翻译本经的两位尊者。 

  二、迦叶摩腾、竺法兰:迦叶和竺是姓,摩腾和法兰是名。他们都是中印度月氏国人。据佛教的传记,迦叶摩腾又称竺叶摩腾或者摄摩腾,那是音译的不同,其实三个名是同一位法师的德号。 

  迦叶摩腾法师本来是婆罗门种族,从小非常聪敏,博学多闻,而且非常有善,喜研究佛经,后来出家了。出家以后,对于佛教的经典与戒律都非常精通,经常在各地弘扬佛法。有一次,他游化到西天竺(即西印度,古时候印度的版图非常大,分为东、南、西、北、中五部分,称为五天竺,也就是五个印度),应聘到一个弱小的‮家国‬,宣讲《金光明经》。 

  这时候,刚好強大的邻国,随便找个藉口来兴师问罪,攻打这个小国,企图把它消灭掉。可是,奇怪得很,敌国每次攻⼊国境时,不是发生什么事故,就是有什么波折,障碍了兵马,怎么样也不能顺利前进。敌国的军师感觉非常莫名其妙,竟然怀疑这个‮家国‬也许知道不是敌手,一定在耍什么法术,阻止他们大军的进攻,于是,派了一个精明的密探,混进城去,了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当‮探侦‬到处去探访搜索以后,觉得什么防御都没有,只见到人山人海,大家围着一位法师,恭恭敬敬地倾听他说法。啊!正是迦叶摩腾大师在宣讲《金光明经》,所有‮家国‬的大臣和老百姓,都听得津津有味。当时,正讲到地神王是怎么样的护国爱民,并且強调: 

  “我们假如能够爱护‮家国‬和‮民人‬,就能够‮国全‬上下一条心,什么样的外患都不能来‮略侵‬。这样也会感动了天神护法,自动在冥冥当中保护我们的‮家国‬。” 

  密探听了,非常受感动,赶快回去报告。敌国因此放弃了残暴的‮略侵‬行为,反而自动来求和,并且请问佛法。 

  迦叶摩腾法师因弘法而消弭了邻国強大的武力‮略侵‬,化险为夷,这就是讲经的功德,也是他的道德、威仪和神通所感召的。这是迦叶摩腾法师还没有到‮国中‬来以前,因弘法而担当了一位伟大的和平使者的事迹。 

  在这里,我希望大家要了解一件事:不要以为我们到寺庙来,都是求保佑呀!求平安呀!有的人甚至说:念念佛就好了,还要讲什么经,实在是⿇烦。但是,从这个故事可以知道,讲经的功德非常大,试看,讲经能够感动护法龙天来保护‮家国‬,使敌国无机可乘,‮略侵‬的野心不能得逞,可见讲经和听经都不是⽩费功夫的。 

  过去在‮陆大‬,太虚大师讲经,都是人山人海,挤不进去。但是,你们知道他是什么地方人吗?他是浙江人,他的口音,相信你们一个都听不懂。但那时大家都要去听他讲,为什么?认为去听了就有功德。所以我们来参加佛学讲座,纵然听不懂,也必须以虔诚恭敬的心来听。要知道,在讲堂里面,有天龙八部来护持道场,不要以为我们看不到就认为他们不在,实实在在这些护法神都在场,同时要相信,能够听经,一定是有很大的福报。 

  现在我们言归正传,当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法师,受到汉明帝的使臣所礼请,来到了‮国中‬的都城洛,驻锡在洛雍门外新建的⽩马寺,就在这儿翻译佛经。他们带来的梵本经典,依历史的记载,有六十万言,就是六十万字,是很多很多的。第一部翻译的经典,就是《佛说四十二章经》,是两位法师共同翻译出来的。除了这部经而外,他们还陆续翻译了《法海蔵经》、《佛本行经》、《十地断结经》、《佛本生经》、《二百六十戒合异》等五部经,再加上《佛说四十二章经》共有六部,合计一十三卷。可惜后来兵荒马,‮家国‬动不安,国都经常更迁,没有固定在洛,其他的五部经都遗失了。到现在,两位尊者翻译的经典,仅仅保存着《佛说四十二章经》流传世间。 

  《佛说四十二章经》是什么时候开始翻译的呢?那是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到今年(一九八九年),算起来,这部经翻译到‮国中‬已经有一千九百二十二年的历史了。所以在座诸位,今天能够听闻本经,可见是三宝慈光加被,我们该怎样感恩才好! 讲到这里,两位译者已经介绍完了。 

  三、同译:同,就是共同;译,就是翻译。这部《佛说四十二章经》,是由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法师共同把它从印度的梵文,翻译成‮国中‬的文字。 

  僧道斗法的故事 

  现在,我顺便再讲一个跟这一部经有关的故事,叫做“僧道斗法”这个故事是由于佛教传到‮国中‬来,翻译了《佛说四十二章经》以后,引起‮国中‬原有的道教很大的反应,才演出了这出戏。 

  话说汉朝时代,不论朝廷或者民间,大部分都信奉道教,自从汉明帝梦见金人,佛教传来‮国中‬以后,上至皇帝、大臣、下至老百姓,都虔诚地信奉了佛教,这样一来,‮国中‬原有的道教,难免不慌了手脚,认为如此下去还得了,非好好地跟佛教斗一斗,较量较量究竟谁的经典是真的?谁的出家人有功夫?于是,自动提出来要跟佛教斗法。 

  当时有所谓五岳道士,其中两个首领──褚善信和费叔才,感觉到非常气愤,联合了六百九十个道士,上表奏到朝廷,说明要与佛教来一次较量,请求汉明帝主持公道。 

  那是永平十四年正月初一这一天的事。说起来汉明帝也是很‮主民‬的,他征求了两方的同意后,就下令尚书令──当时朝廷的大官,叫宋庠的:择定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在⽩马寺的南门搭个坛场,让道士和两位法师来一次和平神妙的真理之战! 

  在《⾼僧传》里面,只说到这一场比赛就是双方各自把经典拿来‮烧焚‬。不过,我想,最先可能会有一场辩论,真正辩论的话,佛教的法师都是辩才无碍的,而且佛教有因明学,是一种论理学,当时,一般法师都精通这一门学问,要辩论,道士怎样也辩不过他们的。 

  再说,到了元宵节那天,在⽩马寺南门,东边设立道坛,搭得非常的庄严,上面陈设了五百零九部道教的真经,并且排设着堆积如山的五果三牲等供品祭祀天地,参加的道士约有五百多名,可说是声势浩大,阵容強壮。而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在西边的坛场,只是供奉着佛象、舍利,还有《佛说四十二章经》和其他的经典,场面非常简朴,但很庄严又很隆重。 

  皇上汉明帝,亲自驾临现场监视,命令双方各把经典放在坛场上,而后同时用 檀香木‮烧焚‬。道士褚善信等,于是虔诚地念经、绕坛祷告: 

  “元始天尊!你要显灵、保佑…” 

  说得声泪俱下。 

  要知道,有好多老道士,他们的修炼,有的也是有功夫,他们有神通的,平常可以飞天钻地,呼风唤雨,穿墙而过。褚善信、费叔才正是怀有这样的功夫。可是,強中自有強中手,西天来的两位法师的神通,比他们大得多了。所以,这一下子他们的真言,急急如律令,一切本失效。他们只是眼巴巴地看着熊熊的烈火,把所有的道经化为灰烬。 

  再看看佛教,同样的一把火,檀香木燃烧起来以后,佛象、舍利以及所有的经典,怎么烧也烧不去,反而在烈火之中放出五彩的祥光,正是真理的光明与烈⽇争辉的象征。 

  这时候,迦叶摩腾大师,竟飞到空中去,运用他的神通变化,⾝上出火,⾝下出⽔,并且在空中飞来飞去,甚至睡在空中。──表示他的神通自在,是无所障碍的,要怎么样都能随心所。同时,在虚空中变化的时候,他还作了一首偈,歌唱道: 

  狐非狮子类;灯非⽇月明。 

  池无巨海纳;丘无嵩岳荣。 

  法云垂世界,法雨润群萌。 

  神通稀有事,处处化群生。 

  这首偈是什么意思呢?“狐非狮子类”狐狸精,虽然变化多端,但是和狮子比起来,那就差得多了。‮国中‬有句成语,叫做“狐假虎威”狐狸,它连老虎都骗过了,但是,事实上狐狸只有雕虫小技,而且疑心病最重。所以,狐狸和狮子比起来,简直是不能比的,它们不是同类的。 

  晚上的灯,以前都是小小的一盏,或者是微弱的烛光,现在用⽇光灯,算是光亮了,但是跟太和月亮的光比起来,依然差得太远了,所以“灯非⽇月明”这譬喻说你道家要跟我佛教较量,你只是只狐狸,我却是狮子;你只是一盏小灯,我却是太、月亮。 

  “池无巨海纳”小小的⽔池,容量极有限,只能装一点点的⽔,而大海是可以容纳百川的,你们看看,许许多多的大江大河,最后都流汇到大海去,⽔池和大海,本就不能同⽇而语。 

  “丘无嵩岳荣”丘,是一个小小的土堆,那里能够跟宏伟峥嵘的嵩山──‮国中‬五岳之一的中岳相比呢? 

  “法云垂世界,法雨润群萌”现在佛法传到‮国中‬来,是法云如甘露一般遍満世界,所有的群萌,这许多的众生,都能够得到它的滋润。 

  “神通稀有事”现在我显了神通,这是世间稀有,难得的事。 

  “处处化群生”说实在,我并没有要显神通,我也不要跟你们斗,这是不得已的,为了要度化你们,为了指引你们一条更光明的大道,我才这样方便地做了。 

  迦叶摩腾大师在虚空显神通变化,那末,竺法兰大师呢?他在坛场中为大家演说妙法: 

  “你们要回头啊!要信佛、皈依三宝。皈依三宝,将来可以离苦得乐,最后必定能够得大自在,证得圣果。” 

  竺法兰大师,以无碍的辩才,感化了好多人来信佛。 

  当时在场的朝廷大官,有个太傅(官名)叫张衍的,‮导领‬着大众呼,并且很不客气地对道士说: 

  “你们的法术一点也不灵验,现在应该要改信佛教才好!我真是为你们难过,再这样下去,是没有前途的!” 

  道士首领费叔才,不噤万分感慨,当场倒下去,就这样悲愤地死了。 

  而许许多多的大臣、宮娥彩女以及老百姓们,在赞叹声中,都皈依了三宝,甚至出家为僧,成为佛陀座下的忠实弟子。据历史记载,当时共有一千四百六十多人出家,他们是: 

  司空刘峻等二百六十人; 

  京师士庶张子尚等三百九十人; 

  后宮夫人、王婕妤、宮人等一百九十人; 

  五岳道士吕惠通等六百二十人。 

  这些人,都是汉明帝亲自批准出家的,他们出了家,住在哪里呢?朝廷建了十座大寺庙,七座在城外给男众安住,三座在城里给女众安住。这是在历史上记载得清清楚楚的事实,我们⾝为佛教徒,必须要知道的。 

  后代有一位皇帝──唐太宗,曾撰了一首名为〈题焚经台〉的诗,追念这一件事: 

  门径萧萧长绿苔,一回登此一徘徊。 

  青牛漫说函关去,⽩马亲从印土来。 

  确实是非凭烈焰,要分真伪筑⾼台。 

  舂风也解嫌‮藉狼‬,吹尽当年道教灰。 

  唐太宗常常到焚经台去凭吊,他说:“门径萧萧长绿苔”当他登上焚经台的时候,进了门,走上这一条路,萧萧,就是很凄凉的样子,长绿苔,因为时间久了,从汉朝到唐朝经过了九百多年那么悠久的时间,已经变得很荒凉,所有的地方,都长了好多青苔。 

  “一回登此一徘徊”我每次登上这个焚经台来,走来走去的,难免不想起当年佛道斗争焚经的这一回事,心中实在有无限的感慨。 

  “青牛漫说函关去”平常我们所看到的牛不是青⾊的;青牛,是仙家所骑的。道教的祖师是老子。你们看道教的图画,老子骑了一头牛,就是青牛。青牛漫说函关去,就是说你不要以为老子骑了青牛,已经从函⾕关出去了,这是什么意思呢?老子是和孔子同一时代的人,他主张无为,与世无争,这种思想在当时是行不通的,于是他说:算了吧!我还是去修炼我的功夫。所以,他就骑着青牛,过函⾕关走他的路了。 

  “⽩马亲从印土来”佛经流传到‮国中‬,是由迦叶摩腾和竺法兰用⽩马驮来的,这是史实。 

  “确实是非凭烈焰,要分真伪筑⾼台”当年道教跟佛教的较量,谁是谁非,究竟怎样分辨呢?凭烈焰,凭着一把火来决定,所以,为了分清谁是真的,谁是假的,当初才筑了这座焚经台。 

  “舂风也解嫌‮藉狼‬,吹尽当年道教灰”舂风本来是无情的,在这个地方,唐太宗却认为它也是有情的,也了解当年的事情实在是很尴尬的,的确是一把火把所有的道经都烧光了,因此舂风也不忍心看到那种狼狈不堪的场面,就把道教经典所化成的灰烬都吹光了。假如不被吹光,留到今天也是很难堪的事啊! 

  唐太宗这首诗写得非常好,使人读了感觉到当年佛道斗法的情景,依然历历分明。 

  为了让大家对佛教传到‮国中‬来有个深刻的印象,我不惮其烦地从佛教的《⾼僧传》、‮国中‬[二十五史]的《汉书》里面,找了这些材料来介绍给大家,希望诸位把它牢牢地记住。 N6zWw.CoM
上一章   佛说四十二章经   下一章 ( → )
作者佚名 更新于2017/9/8 当前章节11773字。看佛说四十二章经小说,就上逆流小说网。我们致力于做最快速更新佛说四十二章经最新章节的免费小说网站,用心做最好的小说精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