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小说网免费为大家推荐佛说四十二章经无弹窗广告推荐 |
|
逆流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佛说四十二章经 作者:佚名 | 书号:39915 时间:2017/9/8 字数:10099 |
上一章 明并恶善 下一章 ( → ) | |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三、口四、意三。⾝三者:杀、盗、。口四者:两⾆、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本章对于什么叫做善、什么叫做恶,也就是把好的和坏的,两方面的定义,分别加以说明。 我们要知道,在每天⽇常生活当中,都出不了举止行动、讲话、思想这些活动的,佛教称为⾝、口、意三业。而且从⾝口意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既可以表现十种好的,也可以表现十种恶的。善恶的体,本来是没有固定的,本是空的,就是看我们究竟是要做好?或者做坏?象我们的手掌一样──犹如反掌,你要做善的,就是善,你要作恶,就是恶,本章就是专门阐释这个道理。 “佛言”:佛告诉我们。告诉我们什么呢?“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 这里,我们应该先把“众生”的意思弄明⽩。什么叫“众生”?众生是佛教专有名词,它在印度称为“萨缍”我们念《心经》,不是念到“菩提萨缍 ”吗?萨缍,把它翻成国中话,就是众生。也有的经典译为有情、或是含识、群生,这里既然把它翻成众生,那末,我就把众生的定义解释一下,简单地说,众生有三个意思: 一、众缘所生:譬如我们“人”出生到这个世间来,是从何而来的呢?由⽗精⺟⾎、我们的第八识,还有五蕴四大(精神物质)许许多多的因缘合在一起,才有我们这个“人”生存到世界上来,所以称为众缘所生。 二、众处受生:我们死了以后,生命并不就完了,死,只是换了一个环境和躯壳。现在我们做人行善、修五戒,将来还会来做人的,你要是修十善,将来生到天上去。你如果造罪恶,将来堕⼊地狱,或者畜牲里面去。我们死后受生,没有固定的处所,这一生做人,来生不是永远做人的,也不是永远做畜牲的,所受生的地方不一样,所以称为众处受生。 三、众多生死:一个人,有生必有死,虽然道家要求长生不死,事实上,没有永远不死的人,所以佛教讲:一个人如果没有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或者其他的净土去,或者是证得阿罗汉果,一期生命结束以后,随着他的业力,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永远不停的,所以,我们有好多的生死,现在生到人间,将来生到天上,说不定又堕⼊三恶道里面去,这样,有众多的生死,称为众生。 上面我说的,是萨缍译为众生的意思。在唐朝,新的翻译家,把它译成有情,这个名词可以说是翻得很进步,很有道理,为什么?有情,不单单是我们人类,可以说涵盖了一切有知觉,有执着情感的生物,表示和没有知觉感情的自然界的无机生物不一样,因此,说起来“有情”翻得比较好。不过,本经是早期翻译的,译成“众生”也可以。 现在我们既然是人,这个“众生”就当作是我们好了。佛说!我们做一个人,有十样的事情是可以做成好的,同时也会变成坏的(恶的),因此对于什么叫善?什么是恶?我们必须有所认识。 善与恶的定义,依佛经的解释,可以归纳为四点: 一、从心理方面说:譬如说我们做一件事,如果怀着一种惭愧心、羞聇心去做,这样的心理是善的,反过来说,要是没有这种惭愧心,一个人就会无恶不作,这就是恶的了。 二、从理方面说:善是一种赞美之词,譬如我们夸奖人家:“啊!你真好呀!”“你做得很对呀!”恶,是赞美的反面,是一种毁訾之词,譬如说:“哼!你真是坏透了!”“你怎么这样坏啊!”这就是恶了。在《本业璎珞经》中说:“顺理曰善,乖背曰恶。”就是顺着情理,合乎道理的,就是善;反过来说,乖张、违背情理的,就是恶了。 三、从效果方面来说:我们做一件事,要看它的效果是什么样子的,也就是这件事情做过以后,结果是好或者是坏呢?如《成唯识论》说:“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乃至能为此世他世违损,故名不善。”我们做一件事,凡是对自己有利益,对大家也有利益,这是善的。今生有利益,来世也有利益的,这也是善的。反过来说,事情做了以后,对自己既没有利益,对别人也没有好处。这一辈子做坏事没有好处,将来死了,转个面目来,还是不会好的,那就是不善了。 四、从行为方面来说:佛讲众生以十事为善,以十事为恶,就是我们每天⽇常生活行为所表现的,在我们的⾝体、嘴巴(言语)、和思想所表现的。本章就是解释这个道理。 经文说:“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究竟是那十种呢?“⾝三、口四、意三”在我们⾝体上有三种,在我们口头上有四种,在我们心理上有三种。这十种,现在先讲:“⾝三者:杀、盗、” 一、⾝体上有三种: ?杀:杀就是杀生,杀害有生命的,不单单是杀人,杀害畜牲、蚂蚁、蚊虫,凡是有生命的,都称为“杀”杀生。 杀有误杀和故意杀两种:譬如说,蚊子在咬我,实在讨厌,把它打死,起了这种 恨心,就是故意杀了。你假如有慈悲心的话,被蚊子来咬,就把它这么赶一下,怎么不小心,竟把它打死了,这是误杀。误杀和故意杀,罪过不一样,前者的罪过比较轻,后者罪过很重的。 杀,就它的罪过轻重来说,可以分为三种:以杀“人”的罪过最重,你假使杀到那些圣人,──他是个出家人,已经证得了阿罗汉果,杀了他,等于是“出佛⾝⾎”那种罪过是要堕无间地狱的。杀畜牲,好象杀、杀鸭、杀猪,是中等罪。杀蚊虫、蚂蚁,罪过就比较轻了。 这样说来,人不可以杀,那末,蚊虫、蚂蚁,可以杀啦?站在佛教慈悲的立场,认真说起来,这些微小的生物也不能杀。儒家有句话:“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地之大德曰生”我们人贪生怕死,蚂蚁、蚊虫,难道不贪生怕死吗?看看,一只小蚂蚁,你想要去动它一下,它马上跑了,蚊子、苍蝇来叮,你要打它,它赶快飞逃了,它们贪生怕死的心理,和人类是完全一样的,因此,不可以杀害它们的生命。 从前,愿云禅师做了一首戒杀诗: 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如海恨难平; 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千百年来碗里羹”几千几百年以来,我们人类每天中午,晚上所吃的非常可口,是吃什么东西呢?大鱼大⾁,是不是?碗里面的羹汤,是非常美味的,但是,那是多少的生命啊!我们做生⽇宴客,一摆酒席是几十桌,几百桌,那些动物在被宰杀的时候,心中存着无限的怨恨,它们嚎啕的怨声,象大海那样的深,这种深仇大恨,永远不能平息的。你们要知道,现在世界上刀兵的劫难重重,为什么不是这儿打仗,就是那里战呢?这是个“果”“因”从何而来呢?只要在夜半三更的时候,听听宰牛杀猪时,猪牛叫的凄惨声,就可以知道是我们自己造的杀业,而造成今⽇世界的不安宁了。 盗:偷盗,不与而取,称为“盗”人家的东西,没有经过主人的允许,便擅自拿过来,就是盗。俗语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谁不喜钱财呢?你偷偷摸摸地拿走人家的钱财、东西,这就是盗。 世界上偷盗的形式太多了,佛经中简单扼要地告诉我们有八种: 公然劫取:我们打开报纸,没有一天不报导有关抢劫的新闻,行银虽然有那么多的守卫,盗匪依然拿刀拿进去抢劫,这是明目张胆地公开抢劫,一点都不害怕的。再说,去抢人家,硬闯⼊宅,将主人捆绑起来,把财物搜刮去了,就是公然劫取。 秘密窃取:偷偷地,不给人家知道。过去在陆大上,小偷往往是挖墙洞,从墙脚挖一个洞钻进去,这情形在菲律滨很少,不过,这里却是从屋顶下来,本寺有一个新的大⽔桶,买了三百元,里面満満地装着⽔,有一天,我发现⽔桶怎么不见了?难道飞上了天?这就是小偷,不是公开拿走,而是偷去,他有三只手。你们或许也曾经碰到,当你拿着手提包坐公车到超级市场或共公菜市买东西时,⽪包里面的一千元怎么不翼而飞了?三只手拿走了。这是暗中拿去的,靠他的功夫。 诈术骗取:他用花言巧语,想了种种办法,把你的钱拿去。湾台不久之前,盛行一个叫做金光的,你家里面的首饰,险保箱中的宝贝,他都有办法骗去的,他有骗术呀!有时候,他来个电话,说你家某某人发生了意外,急着需要一笔钱,快点送过来呀!于是,你就急急忙忙地送去,他拿走了。这是用骗的。 势力強取:所谓地头蛇,在地方上他有势力,好象电影中常常看到的场面:这条路是我开的,你想从这里过去,必须放下“买路钱”不然,不给你过去。凭什么他敢如此嚣张,靠着他有势力,你不给他,要不要命啊? 诉讼巧取:大概就是当律师这一类的,明明我有道理,但他的嘴巴,三寸不烂之⾆,很会讲话啊!可以说得天上有地下无的,把人家的钱骗到手。这是种巧取豪夺,你肯出钱,他会乖乖地替你出了口。但是钱他拿去了,这是他的功夫。 恫吓胁取:这种情形,在我们这个治安不靖的社会,常常发生的。哦!忽然接到一个电话:喂!某人啊!快拿一百万过来,在××地方;或者是在港香款,你要不要命?要命的话,在三天之內付。他就是用恐吓的方法来威胁你。你把钱拿了出去,还不敢讲哩! 受寄不还:比如说我们有一样东西,临时寄放在一个地方,时间久了,就变成人家的了。或者是他感觉到东西很漂亮,就要了过去。本来是寄存的,却因为人家贪心,竟被占为他自己所有,称为受寄不还。 应税不纳:说实在,做一个国民,应当有纳税的义务,但这是大家都不容易做到的。应该纳税而不;应该纳一百元却只了一元,这在佛教的戒律上讲起来,也是叫做盗。 盗,有很多形形⾊⾊的,我只是从佛经里面简单地,就大家所经验到的,了解的,提出了这八种。佛教说,所有外在的物资财产,是养活我们的生命的,称为外命。我们鲸呑人家的财产,就鲸呑了人家的生命,所以,盗是绝对不可以的。 :这是夫关系,男婚女嫁,成为一对夫妇,要达到家庭美満,丈夫对子,或者子对丈夫,彼此应当遵守贞,不可以搞婚外情。但是有的家庭,除了夫妇而外,丈夫在外面又爱上了一个女的,太太也在外面爱上了另一个男的,有了第三者的揷⼊,发生了行为,这在佛教称为琊。在国中的成语,说男的在外面“拈花惹草”女的“红杏出墙”又是什么“暗渡陈仓”这些成语,就是说明一种不正常的男女关系,就是琊,要不得的。 “⾝三者,杀、盗、”我简单地把它讲完了。 二、口头上有四种: 在我们⾝体上只有三种,在我们思想心理上也是有三种,可是在我们的嘴巴呢?释迦牟尼佛最了解我们人了,他知道我们这张嘴巴爱讲话,订了四种,所以“口四者:两⾆、恶口、妄言、绮语” 两⾆:大家看看,我们的眼睛有两只,耳朵和鼻孔也有两个,可是嘴巴只有一张,却有两个⾆头。你们有没有两个⾆头?没有。称为两⾆,就是一个人说两种话,对张三说李四的长短,对李四又讲张三的是非“喂!他很坏,在骂你,搬弄你的是非,挑拨离间。”或者对另一个说:“嗳!你知道吗?你们两个看起来是好朋友,可是,实际上他在背后诽谤你呀!”这种人就是靠着嘴巴搬来搬去。本来两个人的感情是很好的,可是有人从中挑拨“那个男的还在外面搞了几个家庭。”──破坏人家的家庭和感情,真是要不得! 佛教里面说,破坏人家叫两⾆,犯了“无间罪”死后,⾆头要把它拔起来,──堕到“拔⾆地狱”就是从这儿来的。 恶口:恶就是不好的。怎么恶口呢?讲耝野的话,甚至恶毒地骂人,讲不⼲净的话。在过去,我看那些当兵的,口口声声离不了“三字经”:“他妈的”、“他妈的”说个不停,其实他不一定存有恶意要骂人,只是讲“三字经”已经成为习惯了,好象很平常的事,讲笑话似的,顺口溜出来。但佛教说这是“恶口”罪过好大的。因此,以耝野话、刻薄话、污秽话骂人家,都是恶口。恶口实在要不得,奉劝诸位善友,希望从今天开始,不管对前辈也好,平辈也好,晚辈也好,口头上要⼲净。 妄言:妄是虚妄,不诚实的话,欺骗人家的话,都是妄言。这个可以分为两种: 小妄言:这个明明是⽩的,你说它是黑的。本来那是一头鹿,你却说它不是鹿,是匹马。指⽩为黑,指鹿为马,就是一种妄言,不过,是小的妄言。 大妄言:就是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他本同我们一样的是薄地凡夫,一⾝的业障,但却说他是“无上师”是“悟佛”或者他已经证到阿罗汉果了,甚至他同佛一样大,这叫大妄语,罪过更大,更是要不得。 绮语:绮,本来是种丝织品,非常美观,可是不切实用,把它引伸为有的人很会讲话,他的嘴象百灵鸟一样的,什么话都说得出来,总是让人发笑,要是认真研究的话,话是讲了一大堆,一点意思也没有,就叫绮语。还有,那些、轻浮话,说了人心智,使人想⼊非非的⾁⿇话,以及毫无意义的废话,都是绮语。 语言,本来是人与人之间传达感情、换意见、彼此互相沟通思想的工具,如果犯了“妄语”戒,那就失去了讲话的真正意义了! 现在,我介绍古人劝悔过的一首诗来和大家共同勉励: 劝悔过 过失多端累此⾝,急须改悔莫因循; 自家错处知多少,那有功夫说别人! “过失多端累此⾝”你不要以为我们这一生中,一点⽑病都没有的,真正拿个镜子照照,或者静下来自己认真反省一下,世界上没有百分之百的一个完人,所以,检讨起来,我们的过失太多了。由于过失太多,就连累了我们本⾝。 “急须悔改莫因循”我们既然知道自己全⾝⽑病百出,就要赶快地悔改,面对佛前求忏悔。“莫因循”不要说:“没有关系,明天再说吧!”这是不可以迁延,不可以犹豫不决的,要改,就得马上改。 “自家错处知多少?那有功夫说别人!”我们的嘴巴总是要说别人家,没有想到自己应该回光返照。真正回光返照的话,我们自己不对的地方,不知道有多少哩!那里还有闲功夫张家长李家短去批评人家?倒不如我们来批评批评自己吧! 太虚大师有一句名言:“学佛先从做人起”我上面所讲的,不是太⾼深的佛法,然而却是教我们做人的,包括我在內,也是慢慢地学,你们真正会用功的,我所讲的应该把它记住了。 三、心理上有三种: “意三者:嫉、恚、痴。”我再把它一一解释在下面: 嫉:是嫉妒的简称。为什么要嫉妒?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爱名和爱利,有时候,为了顾全自己的名誉和利益,人家比我们好,超过了我们,我们就放不下,正如成语所说的“不耐他荣”荣,就是荣誉,好的名誉。不耐,就是不耐烦,忍不住。也就是看到人家很光荣,有荣誉的地方,自己心里就不⾼兴,称为不耐他荣。为什么会不耐他荣呢?有一个东西在心中作祟,是什么?。 心是因为人家胜过我们,我们不⾼兴。如果再进一步研究,为什么你会不⾼兴,会生起 心?说来说去,还不是贪心在作怪。 《圆觉经》中说:“由于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意思是由于內心的贪而追逐种种外境,而生起了违逆或随顺的心情,要是这个外境违背了我们所希求的心意,和我们的心意不能相应,于是产生了憎恨、嫉妒的心理,进而把这种心理付之于行动,而造作了各种各样的业(行为)。所以,在其他的经典中,谈到十恶的心理时,往往写成“贪”而本经用“嫉”可说是译者别出心裁的译法。嫉妒,如果加以分析、研究,它的本原因,还是由于贪心所促成的。 恚:在其他的经典,往往称为 , 和恚两个字一般合并在一起,称为 恚,就是发脾气、不⾼兴。我们有时候看见人家所做的事情,或者听到人家所讲的话,或是看到他所表现的一举一动,感到很不顺眼、很不⾼兴,甚至起一股怨恨、忿怒之气,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內心的肝火在发作。因此,我们生活当中的心理方面,第二个罪魁是 恚心。 心是要不得的,要知道,佛经中告诉我们:“ 是无名火,能烧功德林”你纵然有再大的功德,有再大的好处,就因为发脾气这把无名火,把一切都烧毁光了,可见都是“ 恚”所惹的祸。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修忍辱度,要能够把自己的脾气时时刻刻调好了,不要动 心。 痴:这是我们心理方面最大的罪魁,痴,就是愚痴。平常所谓⽩痴,是一无所知,什么都不懂,呆呆的。但是此地这个痴,不是指⽩痴,而是什么都知道,比我们知道的更多。那末,什么叫做痴呢?不明事理,对一件事情,或者一切道理搞不清,什么原因?没有智慧,愚痴。不辨是非,应该是是的,他说不是;应该不是的,他反而说是的,是非不分,也是愚痴。不识好歹,好的坏的,搞不清楚,明明是件好事,却说那是坏的;明明是不好的事,却认为是好事,这就是愚痴。不信因果,世间最普通的道理:种瓜得瓜,种⾖得⾖,被否定了。我们人生的一举一动,都有因果报应的,但是这一种人说:“没有因果!”把因果整个都否定了,为什么?这就是愚痴。 所以,痴不是⽩痴,而是知识方面有了⽑病。试看简体的“痴”从病从知,病字头,里面一个知,就是在知见方面,有不正确的认识,有了⽑病,因此,有的地方称痴为琊见──不正确的见解。 在意方面的三种:嫉、恚、痴。已经简单地把它解释完了。 “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如是,指上面所讲的⾝三、口四、意三,这十件事情,假如我们不能够随顺着圣道,所谓圣道,就是正道、圣人之道──圣人所行的光明正大的路径。佛是天中之天,圣中之圣,你要是不能依着这个去行的话,就是违背了佛陀的圣道,那么,这个就叫做十恶,十种最大的罪恶。 “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我们如果把这十种恶事停止下来,不要去做,就称为十善了。因此,十善与十恶,一正一反,好象我们的手掌一样的,正面是十善,反过来就是十恶了。 讲到善恶,我再举个故事来说明。 在国中唐朝的时候,有一位大诗人叫⽩居易,别名⽩乐天,他的诗作得非常好,好到什么程度?每当他把诗作完了,要叫一个老婆婆来念给她听。然后问: “你听得懂吗?” “听不懂!” 听不懂,他就不要,重写。 有时候,诗作完了,就找个小孩来。 “小弟弟,我这首诗你听得懂吗?” “听不懂!” 不懂,他就重作。所以⽩乐天的诗,妇孺皆知的,他成为鼎鼎大名的诗人。 当时,朝廷派他到杭州当刺史,相当于现在的县长之类的地方官。⽩居易是位虔诚的佛教徒,到了杭州以后,有一天,他利用闲暇,特地到秦望山去拜访一个名闻遐迩的⾼僧,希望探讨探讨佛法。 这位⾼僧叫做鸟窠禅师,谈到他,可算得是一位传奇的人物。他原名道林,不过,一般都不知道,而称他为鸟窠禅师。当他九岁那一年就出家了,念经学习佛法,二十一岁时,到荆州果愿寺去受戒,随后不惜跋山涉⽔,到陕西去亲近一位当时非常有道德、有学问的韬光禅师。 韬光禅师看到这个青年很老实,又很机敏,于是给了他一个执事,让他当侍者。要知道,在大庙或丛林里面,当方丈和尚、做师⽗的,都由小徒弟为他侍奉茶⽔,照应生活起居,照应人来客去,这个职位称为侍者。韬光禅师要道林做的,就是这样的执事。 道林这样一住就是好几年,每天都当侍者。心想:这实在没有多大的意思,我亲近这位师⽗,从来也不为我开示,岂不浪费我的时间?不如走吧! 在失望中,他下了决心去向韬光禅师辞行: “师⽗,我忍了又忍,忍了这么久,再也忍不住了,我明天想下山去了!” “哦!你为什么要下山呀?”韬光禅师有点惊奇。 “我来了这么久,您从来也没有开示过我,一天到晚只叫我做工…我想到别的地方去参学。”道林鼓起勇气说。 问明了原因以后,韬光禅师便说: “啊!你是要我开示,听我讲佛法,是不是?” 韬光禅师稍微停了一下,又说: “假使说要佛法嘛,我这儿当然比不上别人,但是,也有一点点呀!” 于是,韬光禅师从⾐服上拈了一丝纤维(⽑),吹了一吹,并没有说什么,可是道林当下就开悟了。他开悟了什么?他悟到佛法不是远在天边,也不是多么⾼深的,佛法就在⽇常生活起居当中,只要从自家心地上用功夫就成了。正如禅宗所谓搬柴运⽔,都是佛法,别以为师⽗叫我做苦工,叫我煮饭打杂,把我当成工人似的,其实,那就是佛法。要知道,好多的大菩萨,好多的大祖师,都是从厨房中磨练出来的,可见佛法可以在⽇用当中表现出来的。 道林觉悟以后,韬光禅师对他说: “好!你现在可以下山了,可以到各处去弘化了。” 因此,道林就到了杭州秦望山上去,找了一棵枝叶茂密的松树,象鸟儿筑巢一样,就在树上盘膝打坐,精进修行。这样一来,人家看到了感到好奇怪,所以,就为他取名为“鸟窠禅师”鸟窠禅师这名称的来历,就是从这儿来的。 鸟窠禅师很有修持,对佛法已经觉悟了,因此,他的道风远播,各地学者、修行者,络绎不绝地不辞辛劳,登上山顶去拜访他,向他请教佛法。既然大家都闻名这位禅师,做地方官的,当然也不例外。这一天,大诗人⽩居易也特地去拜访这位禅师。 当⽩居易这个刺史去拜访鸟窠禅师的时候,上来先说了一些客套话,而后他就说: “请你简单地、扼要地告诉我,整个佛法的大意是什么?” “你是要问我整个佛法的大意是不是?我告诉你,只有八个大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鸟窠禅师开示大诗人⽩居易的,只有这两句佛法。 ⽩居易听到这样的回答,难免不感觉到非常失望,心想:我是个地方大官,这么辛辛苦苦地来拜望你这位鼎鼎有名的禅师,向你请教佛法,原来你只是说了老生常谈的两句话,多没意思! 于是,他很冷漠地说: “这八个字没有什么稀奇呀,三岁的小孩也会讲啊!” “对!三岁的小孩也会讲,但是,八十岁的老翁不一定做得到。”鸟窠禅师严肃地回答。 的确是这样,讲是会讲,做起来却是不容易。三岁的小孩可以当作歌谣唱,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从三岁做到八十岁,能够做这八个字──所有的坏事不要做了,所有的好事都要去做,做得到吗?做不到! 所以,我们要了解,所谓佛法;所谓真理,离开我们不会太远,只在我们的⽇常生活当中,只要我们在每天的行、住、坐、卧当中表现出来,这个就是佛法,就是你实践了整个的佛法大意。因此,我们必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也就是“止恶行善” 本经第四章题目是〈善恶并明〉,说明善与恶的定义,我上面介绍的故事,在佛教史上,甚至一般佛教徒,都知道的,也许我在里面增加了一点配料,稍微讲得不一样,但是总而言之,就是要我们“止恶行善” 接下来,我再讲宋朝一位禅师的故事。 宋朝的时候,有一位思业禅师,他每天都念兹在 地想着业的问题,为什么?原来他的俗家,打从他祖⽗开始,到他这一代,都是从事屠宰行业,不知道杀害了多少生命?然而这是承袭上一代的行业,屠宰已经习以为常了,误认为是正当的职业──凭着自己的气力和本钱混饭吃,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啊!可是,他具有宿世善,富有慈悲心与同情心,有一天早上,当他正在杀猪的时候,一刀刺进去,那头猪就哇的一声,惨声深深地震憾着他的心弦,起了他无限的悲悯心,于是,他随手把屠刀摔到一旁,从此以后,放下屠刀,并且毅然落发出家了。 当他出家的时候,曾经讲了四句偈: 昨⽇夜叉心,今朝菩萨面; 菩萨与夜叉,不隔一条线。 因为他昨天还在杀猪,今天已经放下屠刀了。夜叉,是罗刹鬼,很恶很凶狠,专专吃人的。昨天他的心非常忍残,好象夜叉似的,但是今朝心态已经改变了,生起了慈悲心,恰象是菩萨的面孔,低眉垂眼。要知道,什么是菩萨,什么是夜叉呢?菩萨跟夜叉,中间只是隔着一条线,所以,菩萨与夜叉,只是在我们的一念之间。换句话说,善与恶只有一念之差,我们要改恶为善,是易如反掌的。 因此,我引证这两个故事,告诉大家什么叫做善,什么叫做恶。第一个故事要大家“止恶行善”第二个故事,说明了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菩萨的面容。有的时候,我们跪在佛或者菩萨的面前,要瞻仰、欣赏、祈求,看菩萨的面,菩萨的面好慈悲哦!而夜叉的面,青面獠牙,真是可怕极了。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应该学菩萨的面,千万不要怀着夜叉的心。夜叉心,就是恶,作恶,地狱有我们的份;行善,成佛才有我们的位置。 所以,我用这两个故事来说明善恶,同时,告诉大家:佛法并不是⾼深的,是在我们⽇常生活的举止行动当中表现出来。 N6zWW.coM |
上一章 佛说四十二章经 下一章 ( → ) |
作者佚名 更新于2017/9/8 当前章节10099字。看佛说四十二章经小说,就上逆流小说网。我们致力于做最快速更新佛说四十二章经最新章节的免费小说网站,用心做最好的小说精校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