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小说网免费为大家推荐佛说四十二章经无弹窗广告推荐
逆流小说网
逆流小说网 校园小说 穿越小说 竞技小说 武侠小说 架空小说 言情小说 仙侠小说 总裁小说 耽美小说 官场小说 玄幻小说 乡村小说
小说排行榜 都市小说 同人小说 综合其它 科幻小说 重生小说 军事小说 短篇文学 灵异小说 推理小说 经典名著 网游小说 历史小说
好看的小说 妻心如刀 母上攻略 我的娇妻 秦家有兽 新婚妻子 辣文合集 禁乱之爱 茶余饭后 情栬生活 兽血滛传 热门小说 完本小说
逆流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佛说四十二章经  作者:佚名 书号:39915  时间:2017/9/8  字数:22201 
上一章   ‮苦招色财‬    下一章 ( → )
    佛言:财⾊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藌,不⾜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之患。

  下面讲第二十二章“财⾊招苦”这个是我们最重要的一课,而且十分重要。大家对这个都有非常的体会才出家的,对这个没有体会的话,他不会出家的。所以说,看破的关键还是在这个上面。“财⾊招苦”我们已经受到苦了,所以才知道出离的,但是对苦的源和财⾊的害处还不是很明了,我们今天再具体的讲一讲。

  【释】这是第二十二章,指示我们要明⽩财、⾊这两个字,它的滋味少,可是伤害却很多。所以有智慧的人,不要像小孩子那样无知识,贪著这个甜味。“佛言,财⾊于人”:佛说,这世间一个财、一个⾊,这两种把很多修行人都给害了。修道的人放不下财,就贪财;放不下⾊,就贪⾊。你贪财好⾊,道业是绝对不会成就的。

  这人贪财,现在就没法说,因为现在世界上已经是崇拜金钱主义,人活着都没有(出路)。昨天还跟几个人谈到这个问题,有个居士就说:“现在这人哪,精神都不正常,很多年轻的都要‘出马’看病,精神恍惚。过去都是岁数大的才去当巫医神汉的,怎么现在连年轻的精神也是这样。”我说:“你不能怪他,怪谁呢?怪现在没有这种德的教育。”(编者注:出马,指某些人利用信欺骗人,进行所谓的“鬼神附体”为人看病,即民间所说的巫医神汉这一类的。)

  现在的这种教育就是个财,有钱的就有了一切,没钱的什么都没有了。谁在讲理呢?就是财在讲理,有钱就有理,没钱就没有理。而且人堕落到这个苦里了,很多的人,特别是格软弱、心地善良的人,他又不能与别人去争夺钱财,而且能力也有限度,所以他在这里就苦恼,他现在还不明⽩“财⾊招苦”的问题。

  你看看现在的人,有时候⽗子的关系、⺟女的关系都得拿钱财来衡量,人和人的关系是看在钱财上,什么朋友、道友…都不存在,只看钱财。社会上也是,你有钱你就生存,没钱你就没法生存。一切都是财,离开了财,夫俩第二天就要分手,那个跟那个走,这个跟这个走,儿女就扔下了。⽗和子的关系也是财,有钱呢,就跟你叫⽗亲;没钱呢,跟有钱的叫⽗亲。他把钱叫⽗亲,你没钱,你就不是⽗亲。

  曾经有一个大‮生学‬上‮国美‬留学,然后定居。他⺟亲和⽗亲听说他结婚了,去看他,可能带了好几万去‮国美‬。住了七八天,他就问他⺟亲:“你什么时候回去?”他⺟亲当时就急眼了,她说:“我养你这么大,好不容易上这来了,才呆了七八天,你就开始撵我回去了。”不管你怎么说,他也不理她。就是吃饭在一起吃,吃完连话也不跟你说,扭头就走了。把她气得这个伤心,没办法。

  后来她⺟亲说:“你还我钱,我把你从小养到这么大,你把钱都给我找回来,又上大学,又上‮国美‬…”从小养到大,你说得花多少钱?气了一大顿,好不容易把他说了。说了也不行,最后俩人生气,全回来了。就是说,现在的社会就是认钱、认⾊,娶了子有了⾊,⽗⺟那个钱财不能満⾜他的需要的时候,他对⽗⺟就产生了这种厌离心。

  所以说,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为钱⾊所困,没有道德,不知道钱是害人的,而且认为钱就是唯一的生存方式。他就把钱看成生命一样,没有钱就等于没有生命,所以这样的人就苦恼,在没有前途、没有道德的情况下,他的精神肯定要错的。

  人活着就像在一个没有的铁锅里,处在黑暗里,钻不出去,多少人被这所困。你若说做坏事,他心地善良,不能去做,他也不能抢‮行银‬啊,是不是?‮行银‬不能抢,若被关起来,就死了。又不能去骗人,去骗人吧,一个是没有那本领,另外,自己心里也不愿去做。再说,只要是你想骗别人,别人早就想骗你呢,是不是?他也不存在骗人的本钱。女人除非给人做“‮姐小‬”或做一些不应该的事情,痛苦万分,她又不甘心。

  从小就已经看到自己没有什么前途了,关键是他这种追求金钱的思想一旦起来的时候,人就没有,你说得怎么天花坠,对他来讲都是在热锅上煎熬,最后人就变成精神不正常,没有解脫之力。所以说,现在年轻人精神‮裂分‬的特别多。主要是心里没有道德,没有解脫之路。

  我说,他们如果能到咱这寺院来,心里就能开一点。咱这个僧团为什么没有进⼊深山去修行?为什么在这?就想给世间留一点出来,没有别的意思,让大家从痛苦中能口气,从那能出来,别死在那里。咱们不要钱、不摸钱,一切都不要,都舍去,就是给世间留这么一点隙。所以佛教能拯救这个,这是我们的责任。

  别看我们人少,说:“人不多呀,我们也没有啥修行呀!”实际上我们以⾝示法,就能给众生带来清凉。这是很殊胜的任务和职责,所以我们大家要很珍惜这个因缘,一定要在这上给众生做一个清凉的使者,能扇一扇清凉风,让他们在烈火之中有一点暂息的机会,解脫的机会。要不是这样,人就完了,别说成佛道了,就算人活着也很难。

  现在世界上都是战争,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钱财。你看发展导弹,目的都是为了钱财。‮国美‬打仗就是为了发财,打完一次仗它发一次财,就是为了钱财。那对方对抗也是为了保护钱财。人生存在这个世界,就是难过财⾊这两关,所以说“财⾊招苦”苦不堪言哪!

  这个体会大家都比较深,也看到了人世的冷暖。有钱就是朋友,没钱就不是朋友了,什么也不是。亲属,什么亲属关系?什么都不是。本来还有一点善良心,全被财⾊给灭掉了,把很多修道人都给害了。为什么把很多修道人给害了?出家,他也不是为了断绝财⾊而出家的,有时候是为了从另一角度得到満⾜。本来是好心出家,有的就不知道修道得先断财⾊,又是发单费又是攒钱,攒来攒去,道没修成,命早就丧尽。他以为在修道呢,自己其实被骗了。

  过去我遇到一个师兄,他平时还真能吃苦,你给他吃什么他都吃,吃苦的,年龄也比我大。那回我碰着他,他就告诉我,那是他出家以后,他说:“我现在家里卖房子,卖了三万,我都攒上了。每年的单费,七八糟的进项又能攒个一万来块钱,这几年下来估计又能攒几万。我老的时候也就回家自己修了,找个小房。”

  实际上,所谓回家修,就是找个小房自己修。“我这一生,因为有钱,我就能过去了。”打算得好,先攒钱后修道。还上咱寺院来过,后来不长时间,我就听说他死了。这个钱财哪去了?就不知道了。人没了,钱财虽存已成他人之物了。所以财⾊害人就这么快,这才几年的工夫?也就是四五年的工夫,完了!

  想攒钱修道,你永远也修不成道。那个道,就是要去财才能修道的,你要是攒财就招苦。那苦,苦大劲就死了,最后就灭尽了。这个人还没多大贪心呢,他寻思攒个几万就行,攒个几万后,他也不想⼲别的,就想弄个小房自己去修,命同样就没了。很多修道人就为了这个财,结果就被财害了,被害的人太多太多。佛教的名声之所以有很大的损失,就是因为这个财把人害了。

  前几天,‮出派‬所的所长,原先在咱们这里呆过,经常上咱寺院来。到咱这来惯了以后,再到别的寺院去看,他就生气,他说:“这怎么都搞收钱、记账?这太不清净了,佛教哪能搞这样的事?这不是和世间人做生意一样吗?”所以世间人都讥嫌,世间人都不愿意看到这一幕,何况我们修道人本⾝?你拿钱,你去跟居士——哎!就别说了,这个口都不知道怎么张。那个手怎么能伸出来?手宁可被剁掉了也别去摸这个钱。我们应该永远不摸钱,这个财确实害人。

  这个财包括钱,也包括我们的很多物质。我们穿⾐戴帽也是这样,穿⾐服要穿破的、要穿坏的,有坏的不穿好的,都得加小心。就一点儿财,一个鞋垫,你贪恋了,将来都是一种贪的漏。所以过去修道都是百一物,没有成双的。为什么?不给自己创造多储的因缘,一点都不创造,都让它们单个的。但我们的基还差一些,所以给大家预备两套⾐服,互相换一换。如果只有一套⾐服,大家有的时候做不到。

  (编者注:百一物,一种方法“百”是个不固定的数目词,指一个僧人所必须的⽇常生活用品,都以“一”为限,不储备多余的用品。如一个⽔杯,一针,一件⾐服等。这是一种增上胜法,但并不強制受持,由个人决定发心受持。如果没有受持,有的东西可以储备两件备用,例如储备两套⾐服,一套平⽇穿着,另一套换洗时用,其它的用品以此类推。但如果发心受持以后,则每件个人用品必以一为准,多储备则为违犯。此处的物品都指个人所拥有的用品,不指常住物,以上只是略解,受持百一物有非常详细的作法,请自行参考有关资料。)

  我们应该明⽩这个“财⾊招苦”特别是⾊,那就更厉害了。但世间人离不开,那本来就是一个火坑,那是地狱坑。有女人的地方就有地狱,有⾊的地方就是地狱,这个东西是最不净最不净的东西,但是世间人放不下,所以道业是绝对不会成的,放不下是决不会成的。

  【释】“财⾊于人,人之不舍”:人人都舍不了这个财和⾊,好像什么呢?这里举出一个譬喻,就“譬如刀刃有藌”刀刃上有那么一点点的藌糖。“不⾜一餐之美”:分量不够吃一餐的美味。“小儿舐之”:看见刀刃上有糖,也不管它有割⾆的危险,就用⾆去它。这就说无知的人贪财⾊,就好像贪刀刃上的藌似的。“则有割⾆之患”:就有把⾆头割断的危险。所以我们对于财⾊,一定要把它看破、放下,才能得到自在。

  什么是小儿?就是无知的人,没有智慧的人叫小儿。刀刃有藌,你一它,那⾆头当然就得被割掉了,为一点儿小藌就把自己⾆头割掉了。那个藌也不是真正的藌,是世间痛苦中出现的那么一点暂时的、一种能够让你缓解一下的东西。它不是什么好东西,这就是财⾊,好像是得到了,好像有个五之乐,实际上后面的危险是最大的,后面放着一把利刃,你只要是贪著,⾆头就掉,⾝受大苦。有智慧的人绝对不会贪财⾊的。

  看看道宣祖师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讲的:(出《净心诫观法·诫观序宗法第二》)

  【诫】夫修道,于三业中,先断财⾊二种。若不贪财,即无谄诤。若不贪⾊,即无热恼。经曰:背舍离,顺菩提分,当修⾝观。精勤一心,除世贪爱,制伏垢恼,令心清净。以断财⾊,成无漏善。熏本识中,成无贪种子。渐尽惑染,⼊贤圣位。今见解法人等,仍贪财⾊,长养结使。与诸漏相应,恶业系缚,坠三恶道。经云:既非道人,又非⽩⾐,无所名也。

  出家人因为贪财⾊,你就不是道人,又不是⽩⾐。

  【诫】多求利故,专习吻,庄补华绮,戏论诤讼,递相谤嫉,三毒转強,烦恼增长,沉沦苦海,知而故犯,无解脫时,千佛出世,不见不闻。以是因缘,地狱罪毕,受恶龙⾝。为盗佛⾐食,破戒嗔垢,所得恶果,如《盲龙经》说:即知解义,不救业苦。汝宜依诫,如说修行,随病对治,随分解脫,不可口言而得清净。三毒五结,何者偏重,先治重者,轻即自瘥。披戒定铠,摧心魔贼。

  “多求利故,专习吻,庄补华绮”:就穿着好的⾐服,非常华丽,贪著这些⾐服。

  “戏论”专说那些笑话、一些无边的事情。“诤讼”互相争斗,要不就告状、打官司。“递相谤嫉”互相诽谤。“三毒转強”三毒越来越重,贪嗔痴越来越重。“烦恼增长,沉沦苦海,知而故犯,无解脫时,”所以说知而故犯,没有解脫时。

  “千佛出世,不见不闻。以是因缘,地狱罪毕,受恶龙⾝。为盗佛⾐食,破戒嗔垢,所得恶果。”犯盗,盗佛⾐食。

  “如《盲龙经》说:即知解义,不救业苦。汝宜依诫,如说修行,随病对治,随分解脫”就是像《盲龙经》说的,受恶龙⾝,最后得恶苦,还得下地狱。是先下地狱,再受恶龙⾝,因为是盗佛⾐食。穿佛的袈裟,你不好好修行,还贪恋这个钱财、财⾊,最后肯定下地狱。有的人打着佛的招牌搞一些经忏、敛取钱财、骗人…最后的结果不用说,肯定下地狱,下完地狱受恶龙⾝。我们知道解义,应该“即知解义”

  “汝宜依诫如说修行。随病对治随分解脫。”你只要对治一分,你就解脫一分。在你对治⽑病的时候,你只要能对治的时候,就是解脫的时候。什么是解脫?你只要是能把这个问题克服了,马上就解脫。解脫,不是说你对治了以后另外再有个解脫,在对治的同时,解脫就在其中。

  “不可口言而得清净”那个解脫不是语言所能描述的,不是说说就能得到清净。“三毒五结,何者偏重,先治重者,轻即自瘥。”先治重的,轻的自己慢慢就对治了。

  “披戒定铠”就是以戒律和定为铠。铠就是古人穿的那个盔甲,有防御能力,别人砍不进去,打不动你,不能伤你生命。我们以什么为铠呢?就得以戒律和定为铠。“摧心魔贼”用这个戒定铠,摧心魔贼,这个都是心魔所起来的。

  【诫】一切苦因果,财⾊为本。一切乐因果,戒定为本。然此因果,悉在众生心微尘中。何故不噤余过,先诫财⾊?大乘经云:八万四千障道罪业,悉因财⾊以为本。何以故?十方众生,无始已来,为财相杀者,过微尘数。为⾊相杀者,数复过是。道俗二流,为于财⾊,今现有一百二十六大地狱中,受千万种苦。经无量劫,始⼊畜生饿鬼。缁素二人,同为财⾊之所伤害。初持后犯,能免者稀。若有断者,名菩萨行,名真持戒,名为贤士,名佛弟子。

  “一切苦因果,财⾊为本。一切乐因果,戒定为本。”这苦因果是财⾊为本,一切乐因果戒定为本。这句话好,大家应该记下来,随时要提醒自己。如果你贪了财⾊,好像是起了一种乐,但是你终得知道是苦因果,将来受苦无穷无尽。实际上,你只要得到财的时候,你那个乐已经失去了。你接受那个五之乐,实际上是一种苦,因为你不太清楚,烦恼已经起来了,你不知道。所以这个是很危险的,它非常微细。

  过去我在本溪茅蓬的时候,有个比丘尼去依止,结夏安居时,她要依止。临走之前就要供养钱,拿一把钱就来供养。起先我看她还像个修道人样,看到出家人都清净的。她这一供养钱的时候,当时就起了一种特别的反感,觉得这人特别不清净。手里拿的不是钱,什么东西?比屎尿还埋汰的那个东西,就举着那个东西,当时就给我…当时就是没好意思把她撵出去,我比划了一下,因为止语,不收钱。她说:“我这是给居士的。”我比划说:居士也不要。她就放炕上了,我就比划:你赶紧给拿走!因为她当时在场,我不好意思拿⽔去涮那个炕,我觉得炕都让她弄埋汰了。

  本来心情还行,还有点自在,后来这心情被弄得特别烦恼。这一打坐,坐也坐不住了,这脑袋就开始疼,就恶心,就要吐,从来没有过的事。我说:没有过这病啊,什么时候也没有过这病。就光要吐、头疼,整整一宿。到第二天,我说:坏了,这修道出魔障了,这个东西太厉害了,这下把我弄得直恶心要吐,都污染到这么个程度,就像毒药似的。我们大家心里没有达到这种清净程度的时候,你感觉不出来。

  后来什么时候好了呢?上厕所。屎尿那种气味突然钻到鼻子里去了,当时心里这一下就豁然开朗了,哎呀!一下子就开了。我看这屎尿都比它⼲净多了,这才把这个病治好了,当时这烦恼、恶心全没有了。

  所以说这个财就是苦因。我们为什么认识不到?平时你不清净的时候,察觉不出来这个东西。财⾊就是苦的因,都在这里面搁着呢,你只是没看着。还没等你接受,你还不要,它对你的污染都这么大,何况你又喜,拿到手了,你说他会成什么样?我说:你不知道被毒成什么样了,甚至都可以下到地狱去了。

  当时没有一丝一毫要的心,就光看它一眼,都会恶心到那么个程度,何况又对它喜又拿,又不断地想办法再去获取,你说得多恶心?哎呀!我不知道这个人他怎么过这一生,包括我们也是这样,过去都是怎么过的,贪著这些东西,它比屎尿还埋汰。屎尿只能是埋汰⾐服、埋汰你的肚肠。它这东西能毁你的法⾝慧命,要你长期受苦。这苦不堪言,那脑袋疼得恶心,那滋味简直没有形容,了不得!而且其中还没有暂歇一段、清凉一段的时间,没有!一直就那样。

  光看一眼,还拒绝了,我都想把地擦了,就这都不好使。何况现在有人还在储备这些东西或摸这东西,我都不知道他在怎么活。现在世间人就是这样,拿这个当成宝贝,他不知道那真是毒药中的毒药。

  据说以前有一个‮港香‬的僧人到缅甸去,看到那个僧王,他还像在‮国中‬似的,拿着钱财去供养人家。那个僧王说:“哎呀哎呀,你怎么拿这个东西呢?”他非常惊讶。意思是:你是出家人,怎么可以摸这个东西呢?人家惊讶了,说:“你怎么摸这个东西?”虽然他也知道你是摸钱财的僧人,但是当你突然拿出来的时候,那个僧王都震惊了:你怎么可以摸这个?都震惊到这么个程度。所以说,你摸钱财,怎么算是一个清净的僧人?

  所以佛法衰落有时候不在别的,就在于我们自己不努力。我们应该知道这个财⾊的苦因苦果,应该把这个风气转过来。佛法兴不兴盛,你就从财⾊上去看。如果断了财⾊,佛法马上就起来,世界就得和平;如果财⾊断不去,一切苦果在后面呢!世界战争就是因为财⾊,不能得道还是因为财⾊,所以说财⾊害人无数。

  “一切乐因果,戒定为本”你有了戒,不去摸、不要财⾊,产生了清净的定力,你的乐都在后头呢,那是一种清净乐,自在。天下到哪都没有恐惧心,眼睛瞅谁都是正直的,人不会被财⾊所转。看到女人,也不会去瞅,也不会随人转;人家掏兜,你也不会随着人转。你要是贪钱财,人家一掏兜,你就寻思要给你钱呢,人家要是不掏出来,一看掏出来的不是钱,你心里当时又凉了,人家的一个动作都能把你的心给转了。如果你不贪财⾊,你愿意怎么弄就怎么弄,和我没关系,你给我,我还烦。

  有很多居士到咱们这来了以后,他有感触,心里清净,说:“这才是真正的出家人哪,我们看到了佛教的希望,我们在这体会到了过去的佛教。”他们的心里是非常的清净,虽然他们千说万说,但关键是他们心里能够得到暂时地清凉,这就可以了。而且他不至于走死路,不会为得不到钱财最后去‮杀自‬,不能活不下去,他这样就有能活下去的希望。

  有很多有病的人,特别是精神不正常的人,有时候喝咱们大家诵的楞严咒⽔,他的病就好了。因为你用不贪财⾊的心诵出的咒,它就有戒定感应,就有乐因,这个乐因能治他的苦,所以他喝了这⽔以后,心里就会透亮。借着佛力,心里透亮了,有很多的病就开始解脫了,由重转轻,由轻转好,就是这样。这个例子就太多太多了。

  甚至喝一口⽔,他都会在这得到无比的清凉,而种下这个菩提因。所以咱们诵楞严咒,发出去那些楞严咒⽔都给种了菩提因,将来有因缘,都能上这来出家,都让他出家。众生很苦很苦的,我们一定要带好头,一定要持好戒,我们为了大众,应该要这么做的,这是行菩萨道。

  “然此因果,悉在众生心微尘中。”微尘,非常细微,这个因果在微细里,你察觉不出来的。如果我们不常有点清净心,你就察不出来它的好和坏的关系,因为它在心微尘中。

  “何故不噤余过,先诫财⾊?大乘经云:八万四千障道罪业,悉因财⾊以为本。何以故?十方众生,无始已来,为财相杀者,过微尘数。”像微尘一样的多,全是为了财而互相相杀。“为⾊相杀者,数复过是。”比这还多。不是为了⾊就是为了财。

  过去有一个纣王,为了⾊,最后把‮家国‬都毁了。纣王本来是很有才华的一个人,武艺也⾼強,体力、智慧还都可以,是非常出⾊的人物,但是被一个女人给骗了,把一个‮家国‬给毁了,最后千秋万代招人骂。还有那个霸王项羽,为了一个女人最后死在乌江。临死时还放不下那女的,那女的还骗他,说要跟他一起死。那女人的心里话:我是逃不脫,如果能逃脫,早跑了,还等着跟你一起死。他还以为⼲吗呢,其实是死都不放过他,死也得拽着他死。最后霸王就没办法,只得随她死去了,就因为贪恋⾊。这个⾊害人无数,特别是修道,财⾊都是最大的漏洞。这个漏洞不堵,你想得道,不可能的,所以说先断财⾊。

  “道俗二流,为于财⾊,今现有一百二十六大地狱中,受千万种苦。”因财⾊而现有多少地狱呢?有一百二十六大地狱,还是大地狱,就这么些。

  “受千万种苦,经无量劫,始⼊畜生饿鬼。”这时间没完没了了。“缁素二人,同为财⾊之所伤害。初持后犯”刚开始还能持戒,后来就犯了。特别是修道,修修道就还俗了,为了财⾊就走了。“能免者稀”能免于财⾊的太少了,太少太少。所以大家一定要坚持住,千万不能叫财⾊给骗了。

  “若有断者,名菩萨行,名真持戒,名为贤士,名佛弟子。”佛说,你不断财⾊、摸财、要钱,不是我弟子。佛不承认你,虽然你说了各种方便,无论你怎么讲,你讲啥?财⾊在你手里,佛也不承认你。是你自己讲,那不是佛讲的。

  说:“我这不行啊,现在是末法时期了,有种种因缘不方便,我得摸钱。没有钱,我就没法坐车,没法达到目的,或是没法怎么怎么的…”你说一千遍,佛也不承认你是佛的弟子,你只是在狡辩,骗不了人的,你只能骗骗你自己就是了,骗别人都骗不了。你摸钱,你还说⼲净。我是知道那东西是苦的本,不可能是⼲净的。所以说,如果不断财⾊,绝不是佛的弟子,我是不承认,他怎么说,我也不会承认,佛也不会承认的。

  【诫】财⾊二事,相似轻,感罪尤重。河沙诳惑,由财⾊起。此之二过,能坏君臣、师徒、夫妇等,亦坏內外亲族、朋友、知识。若离财⾊,更无世间,人天脫苦,圣凡同赞,诸漏灭尽,进至佛果。为此先诫财⾊二种,因⾊生骄,因财生吝,骄而且吝,虽有余德,亦不⾜观。先断财⾊,使功行成立,后听经论,即是⼊道次第也。言逆行疾,故名净心。

  “财⾊二事”这两种事。“相似轻”这个相好像没有杀人那么重。“感罪尤重”但它引起了各种重罪的发生。你看看,为财⾊而杀人的,那太多太多,最后死的人也太多了。感罪尤重,下地狱。

  “河沙诳惑”就是说我们有那么多的妄想和惑。“惑”:疑惑和惑;诳:虚诳。“河沙”就是恒河沙。我们知道印度有一条非常长的河,叫恒河。它有多宽呢?宽四十里地,这个河有这么宽。而且那个河沙非常细,比我们这的河沙细多了,就像细面似的,比细面稍耝一点,那么小的、非常细的沙子。

  “河沙诳惑”我们这个惑就是虚诳,就是罪业的意思。虚诳和惑有多少呢?就像恒河沙那么多,无边无数。我们现在觉悟不出来,说:“我没有,我就打一个妄想、两个妄想。”你不知道,这都是“河沙诳惑”起的作用,一会儿这起来,那就灭了。在你不能察觉的时候,不知道灭了多少次,不断地起了多少次,你都不清楚。这些东西都是从哪引起来的呢?有些愚知愚见都是由财⾊引起。

  “此之二过,能坏君臣、师徒、夫妇等。”能坏君臣,你看为财⾊的,最后那个帝王叫人给推翻了。有的帝王贪著财⾊,最后被人推翻了,‮家国‬也丧失了;被灭九族的,这太多了。师徒之间也因为钱闹不和“这师⽗有钱不给我”这就不和了,老惦记师⽗的钱。他也不是尊重师⽗,是尊重那个钱,把师⽗看成钱的化⾝,有钱就是师⽗,没钱就不是师⽗,所以师徒相争。还有世间的夫,现在更是那样,有了钱那就是夫,没钱就散,散了⼲吗呢?各自奔钱去了。男人不像男人,女人不像女人,我就不说了,因为这太不好听,没啥意思,说他们都脏咱们的口。

  “亦坏內外亲族、朋友、知识”也可以坏內外的亲族、朋友。你看看,为了钱财,最后亲属之间也骗,亲人也骗、⽗⺟也骗、兄弟也骗、姐妹之间也骗、朋友之间也在骗。我们可能都有感触,是不是?都是为了钱财,有钱呢,都是朋友,上你家去了;没钱,他一个也不来。

  不说人家,就说我们自己吧,这家太穷我们也不去,怕人家跟咱借钱,是不是?做朋友也是这样,一看人家穷就瞧不起人。就是这样,所以说能“坏內外亲族、朋友、知识”自己也坏,别人也坏,都是为了钱财。特别是障碍不能接近一些善知识,我们不能接近善知识,因为往都是看在钱的面子上、财⾊的面子上,就算有了朋友,最后也翻脸。

  “若离财⾊,更无世间”如果我们能离开财⾊,更无世间。什么是世间?财⾊就是世间,你离开财⾊,就不存在世间这个问题。你说:“这么简单?”但是这么简单,人还是放不下、看不破。你离开了财⾊,就跳出世间了,这个世间就是财⾊组成的。所以我们今天能出家,能持这个不捉金钱戒,我们应生大喜。我们持戒,就在跳出世间。怎么跳出世间?你要是贪恋这个,就是世间;不贪恋,就是跳出世间,就没有世间了。

  “人天脫苦,圣凡同赞”“人天脫苦”你不受人间的苦,也不受天上的苦,都能离苦,离这两种苦。你别看这好,也能脫苦。“圣凡同赞”不光圣人称赞,连凡夫都称赞。这咱们大家都有点体会,咱们遇不到圣人,最起码的,我们看到了老百姓那点乐和真诚,到这里称赞一句。

  说老实话,我心里非常⾼兴,⾼兴他们能够在这里认识到钱财没有用,而且还认识到钱财害人。只要认识这么点,他就妥了,他就不至于走上极端,不能去‮杀自‬,不能去抢‮行银‬,是不是?实在了不起,还可以出家,是不是?若不能出家的还可以艰苦生活,不再贪恋那里了,他心里有点。我一听他们说“不要钱太好了”我非常⾼兴。

  他只要念上一句:“不要钱太好了,这地方不收钱,这不收钱太好了!”就这一句,给他种下个善,因为他在脑子里已经有“不要钱是好的”过去,他的意识概念就是“没有钱不能活”这时候脑子里突然种下一个“没钱才好呢”你说,这不是给他种下善了吗?是不是?这是感到佛的戒律太清净了、太好了。

  “诸漏灭尽”这是说远离钱财可以达到诸漏灭尽。“进至佛果”直接就可以进至到佛果去,佛的果位。要想“进至佛果”“为此先诫财⾊二种”第一个要断的就是财⾊。“因⾊生骄”就是说贪⾊者生骄,因⾊而生出这种情和骄慢,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矫情做作。“因财生吝”本来是一种清净的布施心、舍我的心,但为了发财,最后变成什么呢?吝啬,不肯布施了,那是“我”在坚固。

  “骄而且吝”一个人如果有这两种⽑病。“虽有余德”就是还有很多好的地方,这人还能做这个事情、能办那个事情或是等等的事。“亦不⾜观”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东西,因为有这两个,已经把整个都破坏了。虽然有余德,还有其它一点小小的优点,但因为有这两条,就不值得你去学习,你应该是远离。所以说,我们要清楚这个。

  “先断财⾊,使功行成立。”你断了财⾊,这个功行才能成立。就是我们有了定力,在这里有所成就。成就什么呢?财⾊对你不再起变化了,不再能惑你了。第一个是“先断财⾊,使功行成立”“后听经论,即是⼊道次第也。”应该这么修。第一步,先断财⾊。你不断财⾊,想修行,想听经论,那都是听不清楚、听不明⽩的。

  你所谓的能讲出来,那也不是从心里讲的,那都是从嘴上讲的。你说你修行,财⾊都断不了,你跟谁说修行?是不是?你只是在唬人,欺骗人。⼊道的次第,第一步就是先断财⾊,你把这断了,这就是⼊道、开始。什么是⼊道?你不要另外找⼊道,就是除你这些⽑病习气,这就是⼊道。

  “言逆行疾,故名净心。”虽然言是逆于耳,但是我们修行起来非常快,只要这样做,我们的心就会净了。

  【诫】偈曰:

  烦恼如河沙  先断恶二种  一财二是⾊  死时神不恐

  吉罗须护持  况言犯四重  三聚戒清净  布萨心喜踊

  鄙夫爱财⾊  诫汝断贪著  由财三世苦  因⾊⼊火镬

  ⾊能障圣道  财能令行薄  审谛自看心  知贪是狂错

  智避如火坑  顽愚不嫌恶  若犯当悔除  除已更勿作

  一切有形类  终归填‮壑沟‬  持戒噤情苦  后受大安乐

  这个偈非常好,让我们知道⼊道的次第,怎么修行,告诉我们怎么用心。前几天讲了怎么用心的问题,大家都知道要无念,不打妄想,怎么样去空人我。但是光那样还不行,我们还要断财⾊,不要给自己留后门。这个东西你要是不断,你的妄想是不会灭掉的,它就是生起妄想的子。你若不信,你兜里有钱你就生恐惧。

  有一个人出家了,自己还储备一点钱,在别人那放着,放着放着,最后还俗了。因为啥?本来他不应该还俗,但是他就是因为对这个财放不下。他以为没啥事,实际上,那个妄想就是因为这点钱财而生起来的,起来了以后老惦记着,他那个思想就不正了。他没把自己后路堵住,要是堵住,就不会退道了。一念财⾊,最后造成个大漏洞,就走了。你说,那点钱财够⼲什么?连半年都过不去,连一个月都过不去,啥东西都没有。就算你有,够过一辈子,又能咋地?生命无常的事情,很快就完了,所以说你必须断财⾊。

  我们出家也是这样,出家,我就和世间家没有联系了。财⾊,你别再给我,给我也不要,给我,我就往大海里扔。我不要这个东西,和我没关系,绝对不要,谁给我也不要,我永远和你这没有关系,你愿意给谁给谁,那都和我没关系,多潇洒呀!人生就得这么下决心,把决心下得死死的。绝对得断,你不断,那妄想就起来。

  当然,刚一开始断的时候,心里也是不割舍的“这玩意万一有点用呢?都是摸惯了的东西,这手花钱都花得习惯了,断那玩意也难受。”就是因为难受,我才断的,我断的就是这个难受,你越难受我越断你。必须把这个钱⾊得断尽,不跟它联系。另外还有什么女人,你愿意找谁找谁,和我没关系,你死活都和我没关系。什么“我将来再度你”了,这话你都别跟我讲,和我没关系,永远没关系。

  像哪个大师似的,出家的时候,那两房子,一个投河的,一个在外面连喊带跳的,他照样把头剃了。和我没关系,你死都和我没关系。不是他心狠,只有断绝这个财⾊,他才能救世界上的一切人。他是真正救人,不是救那个形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人从苦海里救出去。你只有真心修道,才能度一切人。你现在对她还放不下,觉得应该同情她,就把你拉下去了,她反而还得堕落。

  我们出家为度所有的人,别听人家骗,她愿意怎么做怎么做,不管她。不是我们不慈悲,是真慈悲,真慈悲你就得豁一头。豁出一头,最后的结果,佛菩萨帮你満这个愿。最后,她因为你出家,她也会得到解脫的。最起码她恨你,她恨男人,恨男人的时候,她心里本⾝就已经在解脫了。她不再相信男人,不再依靠男人,不再贪恋男人,她的望心已经在降低,本⾝就是个解脫。我常说,男人恨女人是好事,女人恨男人同样也是好事。应该这样。

  我们想修道,首先就不要给自己留后路,随时都要清除的。自己想一想,没清除的赶紧清除,断绝这个联系,从此以后下决心了,这事和我没关系了。别储备,人家说:“哎呀,我现在给你保存个三万两万的,给你留着。”不要,你别给我,要不你就供养⽗⺟,要不就扔大海里去,你愿意⼲啥⼲啥,你给穷人,你给谁,你一把火烧了,我都不要了。我就是不要,永远地把它断出去了。

  像庞家四圣,把家里的财产都装船里,扔海里去了,连善事都不做。实际上他做了一件最大的善事,教育世间人别拿这个东西当好东西,那是毒药,做了一件真正的大善事。往海里一扔,多潇洒呀!出家人,人家给钱财,你要是说一声“不要”那些人当时的心里,就像马上要从地狱里出来一样,从那热锅里爬出来一样。

  你觉得只是跟别人说不要钱财啊?我跟你说,对方的感受可不一样,就像被那个绳子捆着,这一下给‮开解‬了似的;像关在牢狱里,门马上被打开了似的;像正渴的时候,有人给口⽔喝;正饿的时候,有人给口饭吃。就有那样的力量。

  所以我们要以⾝示法,使所有的人都能得到解脫的机会。你别看我们持戒,好像就这么修,没有什么,但所有的人只要闻到我们的名声,他都能解脫,都能得到清凉,最后,他都能成就佛道。所以说佛戒不可思议。这个戒律看着是轻,实际上最重!佛法的兴盛不兴盛,也就取决于这两条,就看你能不能断掉财和⾊。

  下回再讲。

  上回讲到“财⾊招苦”这是第二十二章。

  (以《净心诫观法》之“诫观五停心观法第三”的部分內容来讲解“财⾊招苦”)

  【诫】佛教新受戒者,五年学律,然后学经。

  大家其实应该明⽩,佛特别強调:新受戒的比丘在前五年是应该学律的,然后才能学经,才能修定,不修戒律是绝对不允许的。佛为什么这么规定?它有深深的道理。

  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修道不得定,不能开悟,不能了脫生死?就因为你尽走一条错道。错道一旦形成了以后,有些人基础打得不好,很快就半道夭折了。他没有直接从戒律⼊手,有的是直接从定去⼊手,或直接去学经教。想得是很好,着急,但是由于着急,最后忽视戒律,刚开始走还察觉不出什么,时间一久了,就漏洞百出,堵也堵不住。左也是窟窿、右也是窟窿,左也漏、右也漏,修的那点功夫都不够漏的。漏得自己生烦恼了,最后就不学了,连道也不修了,修不下去了,有的就修成魔了。所以说,很难有人不从戒律去修而能直接成就的。

  佛早就把这个问题看得清清楚楚,所以新出家的一定要学戒律。这个戒律重要得不可思议,这是最起码的基础。像盖大楼似的,你不可能在空中盖楼阁。像做碗盆也好,首先不能让它有漏,你得堵住漏洞。好坏,咱先放在一边,最起码的,你不能让它漏。底下漏个窟窿,外面再怎么做一个圈,它也不好使,什么也不能装下,是不是?

  本来就是很简单的道理,但是一旦用到佛法上,我们由于对法的陌生,就不知道它的次第关系了。实际上,所谓的次第,就是必须经行之路,你有第一步才有第二步。

  所以佛告诉了“佛教新受戒者,五年学律”就在你受了大戒以后,都得五年学律“然后学经”你想,花五年的时间来学律,为什么花这么长时间?就说明它的重要太大了。如果没有戒律,你就不能成为一个僧人;不能成为僧人,你就不能成为佛的种子。不能成为佛种,你上哪续佛慧命啊?和佛法了不相⼲。外道它也修定,但最后的结果,它终归是外道。佛法是以戒律为本的,戒律是阶梯,我们必须在戒上多下功夫。

  对于这个,我也深有体会。没出家之前,刚一信佛的时候,抓的就是戒律,没有抓别的,就抓戒律。因为我那时候也赶得巧,我也不懂什么叫佛法,不懂。禅是什么意思?不知道。念佛是什么意思?不知道,一概不知道。就这样思惟:这都是什么法门?咱也不清楚。那时候还不喜问人,也不知道上哪去问。我选了半天,说:“我得选一门学。”信佛,你就得选一门功课学。我一看那写着戒律,戒律好。

  为什么选戒律?因为当过兵,它有个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这个还清楚,所以这个还能摸点门。“得了,我先从它⼊手吧!”这一头就撞正了。一看,怎么办?先除⽑病。怎么做?检查,自己检查。那时候没有什么戒律书,就自己观察自己的⾝,看看自己的所作所为,应不应该做。就眼前的东西,我们多观察一下,就够我们改一阵的了。别说以后的,说要按照佛的戒律更深一步修行;就检查我们眼前这些事,能不能办得到?看看,一条一条检查。最后也持了好几年戒律。

  那时持到什么程度呢?自己都不能理解自己了,自己都理解不了自己,最后生起:“自己是不是像他们说的过分了?”

  有一回做僧袜,要出家嘛,做双袜子。我的原则就是不求人,做袜子的布也有了,那是我⺟亲支持我出家给的孝带,还有我弟弟当兵时留下来的布袜子,都是新的,可能是三双吧。你说这个条件多好,这都是亲人的一片心,支持我出家,这很难得。因为那袜短,我得再补一段袜,后来顺口就跟一位师⽗说:“你帮我剪一下这个袜子的上面这块,剪下就行了,我回来一就完事儿了。”

  说完就过去了,没当回事。过了一段时间一想,下午还是什么时候想起来了“哎呀,我这不是在求人吗?我张口不就求人了?”哎呀,不行,这立刻就后悔了。都已经剪完了,还给我了。我一看,求人了怎么办?忏悔,跟谁忏悔呀?都已经求完了。想来想去,唯独的一条,忍痛烧掉,毁掉。最后,连剪的那个布,再加上袜子,一起放到灶坑里,全部烧掉了。

  那时心里非常难受。那是孝带,是继承老人的东西,何况是⺟亲亲手给的,那代表⺟亲的一片心意,三双袜子都是新的,是三双还是两双?忘了。烧完就没有袜子了,都一起烧掉了。目的就是要持这个戒,说话要算数,要永远不求人。这事他们不知道,要是知道更得找我算账,我没敢跟他们讲。

  我那时候还是居士,一次在山上割草,割断一个小松树苗,就这么大,一拃大小的小松树苗。当时就想:“我跟人家说好了是割草,这个树不属于草,是不是?”没人知道,怎么办?最后决定:赔人家钱吧。包点钱,弄个绳一系,在那个树枝上。他能捡到就捡到了,你给他,他肯定不会要,不要我也得赔,就算扔了,我也得赔。

  (编者注:一拃,大拇指和中指(或小指),张开后,两端间的长度。)

  我那时候做个梦,梦见什么呢?我盖大楼,盖个二层楼,这个楼可大了。盖完楼了一看,没有门,整个楼没有门,从哪出去呢?实在没办法,爬窗户。底下窗户都堵死了,上面可能有几个窗户没堵死,从那窗户爬出去了。自己那时候持这个戒,就像盖楼一样,把自己都圈里面,一点后门都不给自己留,前门后门全堵死了。没有门,只管往前盖,后来盖到二层,就从那窗户爬出去了。持戒你得持到这么样才行,这才有点意思。

  就这么样不断地持戒,最后自己都生起一种不了解自己的感觉,发现自己不能了解自己,究竟对或错?自己都不知道了。所以说,你持戒得持到这么个程度,持到自己不能了解自己的时候,超出你的习惯。你的习惯还能理解,你的行还在脑袋思惟的习惯范畴之內,所以你那个戒还没有清净。说:“我知道这个的好和坏。”那说明你还是凡夫的智慧,能知道好坏,说明你持戒还没到那个地步。你都知道好坏,凡夫都能理解,是不是?那不行的。得自己都不知道了,只有佛才能知道戒律的好和坏,那才行。

  我那时候走的路,虽然是自己摸索走,也算走了一段了。但是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有时候我们自己摸索,终归有不⾜的地方,还有偏见的地方,是不是?我们应该按照佛戒去走,我们这个智慧想不到的地方,应该怎么走,佛都给我们讲出来了,所以我们应该按照佛戒走,这是最直接的道路。佛都亲口告诉我们了,所以应该按佛戒去走,佛怎么教的,我们就怎么去做。

  另外,谁也定不了戒律,只有佛能定。菩萨不能定,罗汉也不能定,凡夫更不能定,谁都不能定,只有佛能定。佛定的戒律是不允许改的,要想改,比如释迦牟尼佛定的戒律,你想改,等弥勒佛出世再改,由弥勒佛去改,你不能改,谁都不能改,佛的戒律就这么严。说到佛的这个戒,这就说明佛的戒律的重要

  你就算证果了,如果不懂得戒律,也不允许离开师⽗,那也是不允许的。有个罗汉证果了,他想:“我心里已经清净了,我不必去参加诵戒了。”他心里确实清净,这不是妄语。“心里清净自在,我可以不去诵戒,我已经完成戒律这一页了,成无为了。”但是释迦牟尼佛就现前了,告诉他:“你得去参加诵戒,必须去;我也得去,应步行前去,不应以神⾜前去。”

  大家比较有福气,能够学戒律,拥有很多的条件,还有人讲“我们就万幸!万幸!”大家应该知道戒律的重要,是本。“五年学律,然后学经”大家已经知道了。

  【诫】律有五部:一、《四分》;二、《五分》;三、《十诵》;四、《僧祇》;五、《解脫》。此五部律,同一毗尼大蔵,文相广博,卒难悉识。

  大家也记一下这个,省得我们以后不清楚。第一个是《四分》,第二个是《五分》,第三个是《十诵》,第四个是《僧祇》,第五个是《解脫》。“此五部律”总的是一个“毗尼大蔵”所出。这里面“文相广博”非常浩瀚,特别多。“卒难悉识”很难来理解和知道,特别难。

  【诫】今知者,财⾊为宗。能断财⾊,即名奉律。噤戒清净,发生定慧,成就圣道。知律纲要,故名净心。

  “今知者”我们想明⽩它,首先应该知道的,今天应该知道的。我们今天讲了这么多,毗尼戒律这么严、这么多,文相非常广博,很难清楚的。你想掌握它,怎么来掌握它呢?就是要知道以“财⾊为宗”

  “能断财⾊,即名奉律。噤戒清净”你戒律清净了,这可了不得。“发生定慧,成就圣道”这个很重要。大家一定要清楚,这一段很重要。这么大的戒律首先就是以“财⾊为宗”“能断财⾊”的才是戒律清净者。你有财有⾊,本就不是个清净者。

  【诫】偈曰:

  五部戒律中  宗要断财⾊  修禅观不净  对治自忍抑

  林野叹死尸  內心怀悲恻  我⾝会当然  贪热即时息

  三毒甚強盛  摧之用智力  ⾐求破弊⾐  食即一坐食

  常行平等心  净意恒质直  若不能如此  袈裟覆荆棘

  首先断财⾊,这是我们⼊道的第一关,这关要是不过,你想⼊道是不可能的。你觉得和你没关系,实际上有绝对的关系,修道不断财⾊是不行的。

  “修禅观不净”观不净,观什么不净呢?观种子不净、人⾝不净,观种种的不净。

  “对治自忍抑”要采取对治的方法,要忍,要抑制自己。

  “林野叹死尸”在树林里、野地里看到死尸,我们发生了感叹。

  “內心怀悲恻”你看看,人不修道,尸体一旦扔下了,也就如此了。人生很快就过去了,一点都不留情。说:“我这个⾝体是为谁生长的。”都没有用。你为你⽗⺟生长的也没有用,也留不住;你为别人生长的,也不好使,也留不住;你为你自己生长的⾝体,也留不住。那个⾝体是在不断地生灭,所以你对⾝体的爱护和留恋是没有意义的,是一种愚痴的行为。我们凡夫就是留恋⾝体和我们的感受,这正是我们愚蠢的地方。

  特别是看到尸体,心里要思惟,你说你贪钱财,死了你给谁呀?是不是?有什么用?贪女⾊,你死了又有什么用?一点用也没有。为什么有生有死?就是因为我们贪财⾊。你不贪财⾊,它就会解决这些问题;你贪了财⾊,生死就跟着你了,将来你就会像林野的尸体一样。就这么可怕,毫不留情面。那个尸体为什么现前,你为什么能看到?那就是将来的你,你就那样,你要是不修道,将来就是这样。所以说,非常可怕。我们应该“內心怀悲恻”应该清楚,看看众生是多么可怜,要有慈悲心、恻隐之心。

  “我⾝会当然”我们的⾝体将来也会这样。

  “贪热即时息”我们若是这样去考虑、想和观察,知道要断财⾊、不净、对治和忍辱,又看到尸体了,我们心里生起了这个悲心,悲尸体、悲自己,明⽩了生死无常,什么原因造成的?就是财⾊二字。我们还应该知道,这个尸体就是我们将来的下场。你如果这么样观察,贪的热恼、贪嗔痴的热恼、贪财贪⾊的热恼,马上就息了,即时就息了,我们就得这么对治。

  “三毒甚強盛”贪嗔痴非常強盛,它给人贪恋,它有个贪恋在里面。要是毒药搁那块,大家都不吃。因为啥呢?他知道那个苦,大家都知道有毒,他不吃;但三毒不是,它外面抹了很多好吃的东西,有惑力,內外勾结,它非常強盛。你看,⼲别的不行,你要是⼲贪嗔痴,那个可快了。你修道,一天迈不了一步,你要是贪嗔痴,一天能迈上一万步,它俩没法相比。人这个习顺着贪嗔痴,走得可快了,就像下山似的。上山难,下山可容易,一轱辘就到底了。

  “摧之用智力”想克服三毒,得用智慧去摧灭它。

  什么是智慧力呢?那就是“⾐求破弊⾐”穿⾐服得穿破⾐服,你别求好的,穿百衲⾐。要是谁给你件破⾐服,你简直⾼兴死了。你别贪恋这个⾐服,你只要有一念贪恋,那个“林野尸体”将来就是你。你若想那个“林野尸体”不是你,第一个,你先别穿好⾐服,见好⾐服,你都要给它补,就算是非常新的,你要给它点上点,要补它一小块,这叫“作净”这叫法。你以为这是开玩笑,这不是,这是佛的戒律。就是最新的⾐服,你要给它点上点,要给它作净,这才行,否则的话,我们穿新⾐服的时候就犯戒了。

  “⾐求破弊⾐”得求,不是说那⾐服在那地方,等着我去⼲吗,你得不断地想这个——求,怎么让它变旧。“等我穿破了再说吧。”那还行?等那新⾐穿破了,这段时间怎么办?那你就可以贪了?一念都不能贪的!是不是?你这段时间怎么办?这么长时间。要是一年才能穿破,你还不得先贪一年?一念都不允许,何况贪一年!得求。

  “⾐求破弊⾐”刚才不是告诉你了?点上点,补上一小块。你要是觉得不好意思,你找一个地方在里面补上,你也得补上。鞋呢,让别人给你先穿一穿,他穿完了你再穿,你不穿新的,永远不穿新的,永远不要新的。不要好的,要好的不行,要好的你就不算修行人了,有一念要好的心都不行。说:“我以后再慢慢破。”那都不行的。“我刚出家。”刚出家怎么的?刚出家的也得行佛的法,刚出家就不行佛法了?

  吃呢“食即一坐食”一坐食就是⽇中一食,这是我们的本戒。

  亲舟师有事路过,到河北弘川律师那去了一趟。弘川律师听说咱们的持戒情况以后,特别的称赞,他说:“我从‮湾台‬来到‮陆大‬,你们这道场是第一个。”第二天早上,亲舟师要走,包都背起来了,搁那寮房要走。弘川律师就去看他了,⼲吗呢?叫他给讲法。亲舟师说:“我不能给你讲,我哪有资格讲法。”在人家大律师面前,我们可以讲法吗?说:“你得讲,讲一讲你师⽗为什么不让人上佛学院,还有你们的做法,都要给大家讲一讲。”后来,亲舟师实在推不出去了,就说:“你要是实在让我讲,我只能谈体会。”弘川律师也就同意了。

  亲舟师就去讲了,弘川律师也在那听。快到中午的时候,弘川律师才知道上午还有个会,他连开会都给忘了。给大家讲完,大家生起喜,其中有几个就要跟着他来。后来亲舟师说:“那不行,你想上我们那去,必须经过你师⽗同意。你师⽗不同意你上我们那,我们是不能收的。”弘川律师也说了,他一是要上咱们这来看一看,而且还要派徒弟上咱们这来参学。

  就是说,咱们借了谁的光?就借了佛的戒律的光,咱们的修行才到哪呀,是不是?人家都是老修行,咱们才开始走这么一步。所以说,如果你持佛戒,你不想要名和利,它自然就给你。给你的,你越不要,它越明显;越明显,你越不要,你的道业就会不断地前进。所以说,⾐服求破⾐服,食即是⽇中一食,一坐食,不能起座,而且是不过午。过了午怎么办?就饿着,没有别的开缘,这是佛的本戒律。

  行呢,就是“常行平等心”什么是平等心?就是一切众生皆是自己的⽗⺟、未来诸佛;以平等心对待每个人,你⾝边的道友、师兄弟,你都要尊敬爱护;他吃不上一口饭,你都得惦在心上;冷了、热了,你都得想着,得有这种心。说话,别伤着人家,别刺人家,有问题慢慢说,语言柔和,你伤人家的心不是等于伤了你自己的心吗?不能伤人家。我们都得互相的关心和爱护“常行平等心”那才行的。

  这个平等心不是那么好求的,但是你不求不行,你得求、得行,常常行。对一个小虫子你都得行,就是对死去的虫子你都得行,何况人了,是不是?你要是不行,那你就没有平等心,应该有平等心。这个平等心就是恭敬心。平等心不是这样,说:“师⽗,我和你俩平等啊,见到师⽗,我也不行礼了,也不合掌了,咱俩都平了。”那不是平等心,你恭敬师⽗才是平等心,你别把平等心当成你的工具了。

  小的不尊重老的也不行,说话尽呛着老的“咱俩平等啊,你也是师兄弟,我也是师兄弟,别看我小,我和你平等,师⽗告诉我,要行平等心。”平等心就是尊重别人,这才是平等心。岁数大的要爱护小的,小的要尊重老的,有谦有让,这才是平等心。什么是平等心?依教奉行是平等心。为什么说依教奉行是平等心呢?谁能说一说?

  弟子:没有分别。

  对喽!依教奉行就是不让你分别,不分别是离一切相,离一切相才是真正的平等心,一切都是为它做的。你恭敬别人就是离一切相,首先得离开你那个相。你不恭敬别人的时候,你的我相已经增加了“我”是坚固的;你恭敬别人的时候,实际上在离我相。明⽩这个道理吗?你明不明⽩这个道理?

  弟子:就是对治自己的我相,我相是最厉害的,平等是最大的利益。

  哎!对对对…就是来对治我相的。

  你恭敬别人,那别人就想:“你看看,这个人还拿我做标杆,他要把自己那个相扔出去了。你恭敬我,我也不受,我也得恭敬你,我还给你。你恭敬我,我这骄慢一下就起来了,那我相不就跑我⾝上来了?那不行。我还得恭敬你,咱俩都恭敬。”这个相就没了。

  别他一恭敬你:“啊,太好了,我受着吧,谁让你是小的,就得恭敬我。”你完了。他把这个我相送出去,你却捡回来了,那就不合适了,是不是?应该“哎呀,你是小的都懂得恭敬,好好,真了不起。”同时还要爱护小的,这样的话,我相就送出去了。俩人都要送出去,这才行的。不要人家一恭敬你,得了,你把它拿回来了,这就不合适了。

  要常行平等心,一个是恭敬别人,另外再依教奉行。不管大和小,你都要去依教奉行;你只要依教奉行,本⾝就是无我,修道就不要有我。师⽗告诉说:“你去做那个事情。”你有我,他就有一个愿意做和不愿意做的问题,于是提出想法:“师⽗,这个东西不行,你看,这个烟囱太细了,这得耝,得耝到什么程度呢?得耝到一尺、一尺以上,怎么说也得一尺以上。”

  他那个技术就是“我”实际上,什么是他的技术呢?他的标准就是“我”“我”就是标准,那尺就是“我”的变化。所以说,我们不能犟,可以说事,你说“这个一尺好”人家可能说一尺二好,也可能说半尺好。你得据实际需要,不能犟。你犟的时候,那个我执就转盛,平等心就没了。

  师⽗告诉你说:“你去⼲活去。”“哎呀,师⽗,我正好要学习呢,你怎么告诉我⼲活呢?”完了,拿学习跟⼲活就对上了。实际上,你这个依教奉行就没有了。师⽗告诉你去⼲活,但你认为学习比⼲活重要。你不知道,告诉你的“⼲活”正是教你学习,你依教奉行就等于把学习学了。你没依教奉行,就算学了也等于⽩学。你不知道什么叫学习,你学习的目的⼲吗?不就是去掉“我”吗?当下就去掉“我”你反而不学,还另外找个方法去学,学完还不改。你说,你这学的有啥用?是不是?所以说,依教奉行才是真正的学习,我们现在就是这样。

  亲舟师在弘川律师那里讲了一个什么呢?就讲了依教奉行的问题。说:“你们应该跟老和尚学戒律,不要去上什么佛学院,上外面到处跑。你们现在主要是学习依教奉行…”就给他们讲依教奉行,给他们讲得,有好几个人硬要跟他来,要来学依教奉行。所以说,我们这方面得特别的加強,不加強不行,因为这个依教奉行是难行能行。有时候心里有不痛快的地方,怎么办?忍着,依教奉行。

  平时别人让你做什么,你别说“好”你说什么呢?“依教奉行”你就说出“依教奉行”从嘴说出来,你看你的心里,马上就能克服自己那种不満意的心,或有想法的心,一下就克服住了。勉強去做,你就依教奉行,说话得算数呀,你去做,做完了再看,那等于把六收回来了,把我相去掉了,那心里充満了温暖。虽然它有时还有别扭的地方,你也不要怕它。我们一定要学会这个平等心,要知道什么是平等心,你不要错误的领会这个平等心,这不行的。

  “净意恒质直”净意,⼲净的意思。什么是⼲净?没有“我”是最⼲净的,是不是?那个脑袋什么都不要想,不要有我。我实在还有想法,只能想到别人的益处,清净自己那个意念。“恒质直”什么叫直?谁能说一说?

  弟子:心直。

  什么叫心直?

  弟子:不分别就是。

  什么是直?无我就是直,不分别就是为达到无我,无我是最直的。不是说,我说话呛人就是直“你怎么能这样式呢?我直心眼啊,我得说你。”那不叫直。而是得无我。有的人说:“我说别人的时候,我从来没想过自己,就想到别人,我就想说别人。”那不对,你光想着说别人也不行,你有谁也不行,有人相、我相都不行的。

  真正的直就是不分别,没有众生相,首先是无我相。你别先无众生相,逮谁打谁,逮谁说谁,那不行,你首先得无我相。无我的人没有不直不刚的,无我的人又刚又直,而且心地柔软,他能有慈悲,因为无我的人有大慈悲力。不是脾气大,是大慈悲,这个你得弄清楚了,大慈悲和大脾气是两回事。

  大慈悲,你想怎么做,他都能満你愿,有的人说:“哎呀,你看我坐在这个地上,太嘲了。”他都能趴在地上,说:“得了,你坐我⾝上吧。”他有这种慈悲心。说:“我这顿饭不知道上哪吃。”他说:“你看看我这块⾁行不行?”他有这种布施心和慈悲心。舍命,为不点小事,他都能舍去自己的生命。这叫平等心,叫直。

  我们好多人有时候就找借口:“我这是心直口快。”说别人时像刀子似的,把人家脸划得一个坑又一个坑,把⽪都给揭下去了,差点给揭到骨头那块去了。说:“我心直口快。”实际上你那心里可満⾜了“我算是出了口气,痛快了。”但别人连活都活不下去,咽还咽不下去。这个不行。我们处处要考虑别人,不管别人有多大过失的时候,我们也要考虑别人。该批评的时候,自然要批评的,但是一定要考虑别人的难处。但也不是说:“得了,这人犯了多大过错我也不说了。”那个也不行,那说明你还有弯曲心。

  我们既要照顾人生存的这种习,更应该考虑到怎么让他更好地精进修行,两下都得考虑,说的目的是让他精进修行,不说的目的是让他鼓舞信心。当我们发现对方有过失的时候,我们要想尽办法来帮他纠正过来,但纠正的方法一定是能起到最好效果的办法,不能以自己的想法为主。有什么事情,比如说,像你们之间,有的话可以说,有的话就不可以说,有的话需要跟执事人说,有的话需要跟师⽗讲。要一层层地讲,别怕⿇烦,按原则去处理,而且大家的心都在原则之下,这才行。但主要还是检查自己。

  如果不能这样做,不能⽇中一食,不能穿破⾐服,不能常行平等心,不能无我,心里老是不⼲净,贪财、贪⾊、要钱。这头数着钱,那面还和女人打道,贪⾊。这种人是什么呢?“若不能如此,袈裟覆荆棘”荆棘就是长刺的那个东西,就是说这个袈裟覆在那刺上,你里面的那不是佛子。是什么呢?是那些荆。荆就是大家都不喜要的东西,尽是刺,不能成为材。表面看着穿着是袈裟,但那里面不是块材料,烧火都没人用它,谁见谁躲,他尽扎人,尽捣。所以你让这种人在僧团里,那不等于破坏僧团吗?这都不行的。

  我们一定要知道财⾊的危害。我们应该知道,为什么不能证道?就因为财⾊。“财⾊招苦”我们在六道里轮回,受这种苦,主要原因就是财⾊二字。大家要清楚这个。第二十二章就先讲到这里,本来还可以往下讲,但这段要细讲起来就太多了。 N6zWW.coM
上一章   佛说四十二章经   下一章 ( → )
作者佚名 更新于2017/9/8 当前章节22201字。看佛说四十二章经小说,就上逆流小说网。我们致力于做最快速更新佛说四十二章经最新章节的免费小说网站,用心做最好的小说精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