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小说网免费为大家推荐中国武将列传无弹窗广告推荐 |
|
逆流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中国武将列传 作者:田中芳树 | 书号:40680 时间:2017/10/3 字数:9732 |
上一章 前;hsadm&;hsadm&寥寂与荣光 章六第 下一章 ( → ) | |
在此,伟大的汉帝国时开代始了。 第十九位的周亚夫,他的⽗亲是周。在下头的说明中也会提到,周这个人仕奉刘邦亦曾立下武勋,乃是汉帝国之重臣。他的个正直,刘邦曾经说过,把事情给他是绝对不会错的。基本上,刘邦这个人本⾝是比较随便的,因此周这个人比刘邦要来得正经应该是不会错的。 在此我想到另一件事,也就是和刘邦有关的有名逸事。项羽被打败——这真是有名的故事,在后世也是常常被拿出来谈,不管项羽胜过刘邦多少次,只是在最后一战中失败,就失去了天下。在作战之中,当我方的状况相当恶化的时候,如果想要逃走的话,就会想到项羽和刘邦的故事,反正只要在最后一战中获得胜利就行了!而像现代的职业球比赛也是一样,只要在第九回结束之前获得胜利就行了。而拳击赛也是相同,只要最后还站在擂台上的人,就是胜利者。 就在刘邦已不知第几次败给项羽的时候,乘车逃走的途中,这时车子的御者叫做夏侯婴,当时刘邦的孩子也在车子上,而当快要被敌人追上之时,刘邦一心慌,就把孩子往车外放出。然而夏侯婴却把车子停下,将小孩拾起之后继续逃。刘邦生气地说道:我是为了要让重量减轻,所以才把孩子丢弃,为何你又把他给拾回来呢?这样不是更慢了吗?这故事十分有名。 在司马辽太郞所着的《项羽与刘邦》中写道:这并不是非常无道,而是在儒家的伦理中,把双亲看得比小孩子重要之故。极端地来说,小孩子死了还可以再生其他的小孩,但如果刘邦死了,那就什么都没有了。这点对我个人来说,也是个蛮新鲜的见解。 只不过,这依然是违背了人情,因此夏侯婴才一次又一次地停车把小孩子抬回。在司马迁的《史记》特别将这件事情写出,他并没有对其做判断,我想大概也是要把对于这件事给读者来判断吧!幸好,后来所有的人都得救,算是一个好的结果。而从这样的事件中,也可以看出刘邦这个人在某些方面似乎也是很难取得天下的,我想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业,总是会有某些地方是凡人无从了解的。相对地,在项羽这方面,当其感受到发时,也会将敌人全都杀死,其所代表的意味如果要拿来理解的话,似乎也不是非常正常,而难以肯定接受的。只不过,比较起来,刘邦这个人还是比较给人不好的感觉就是了。 不好意思,我好像离题了,现在要谈的是周亚夫。 周亚夫这个人最初乃是因为⽗亲⾝为功臣,所以才出仕的,大概在元纪前一六二年,他继承⽗亲之位为候,并以将军的⾝份负责北方的防卫,也就是与匈奴作战。这时,汉文帝——也就是⾼祖的子孙——在到访阵中的时候,却受到兵士的阻挡而无法进⼊。总之,兵士们是遵守着就算是皇帝,没事也不能随便进⼊阵中的军律就对了!文帝倒没有因此而生气,反而十分感佩,称赞他是个真正的将军。 其后,发生了著名的吴楚七国之,这乃是吴王、楚王等七王——之前也曾说过,所谓的王指的都是王子,全都是汉皇室的一族这七王领有非常广大的领土,也拥有自己的军队,再加上非常任,本就对央中 府政的命令置若罔闻。如此一来,景帝就想要缩减他们的领土、削弱他们的势力。这自然造成了他们的不満,于是七国之王联合叛,导致汉帝国进⼊半混的状态。 在此,景帝将进言建议削弱七国的人给杀了,希望能够平息吴楚等七国的不満,然而却没有用,因而只好派周亚夫为将军前往平定事。周亚夫首先就施行不让敌军团结的手段——具体来说,就是将从敌军据地出发的队部,从中间加以分断,使补给断绝。而当其慌忙回返时,便加以各个击破,让一场本来声势十分浩大的叛,在三个月间便遭到平定。 之前,吴楚七国也曾送使者前往匈奴,告知请其一同出兵,共同将汉帝国灭亡,然在匈奴还来不及出动之前,叛便已平定,因而并没有成功。 这样的叛和在秦朝末年自然发生的国全大叛有所不同,而只是贵族因不愿自己的权势受到削减所起的叛,由于这不会得到民众的支持,因而有人认为这也是其不可能成功的原因。 周亚夫虽然建立了非常的武勋,但后来在一些事情上与景帝不合,甚至还被怀疑谋反,最后竟绝食而死,结局非常地悲剧化。 再接下来,则终于进⼊了武帝的时代。 在此先来看看第二十二位的霍去病。直到这个霍去病为止,都是曾在《史记》上出现过的人物,而《史记》的世界,也是在这第二十二位的霍去病后告终。由于《史记》这本书⽇本人已经相当悉,因此在此就不再多言。 现在回到第二十位的李广,这个人在吴楚七国之时,是以率领骑兵活跃的人物。他在很年轻的时候便加⼊军队,勇敢无人可以并称。李广同时也是使弓的名人,留下一则“箭立于石”的故事。 当时,国中有许多老虎出没,某一天,李广远远见到老虎,于是拉弓出,没想到老虎却完全没有倒下。大家感到不可思议,于是便靠近察看,才知道那是一块形如老虎的巨石。本来,箭是不可能在石头上的,然而这时箭却立于石中,因而表示李广这人弓箭威力之強,从此即以勇之名人而出名。 之后,以对匈奴的北方防卫为主,他立下相当的武勋,不但他个人武艺⾼強,在领军上也有一套,相当受到匈奴的注目,称呼他为飞将军。 李广虽然以匈奴为对象立下不少令人恐慌的大功,惟其后多少也有些失败,还遭到嫉妒。其实,当他来到阵中时,兵士们必定声雷动,平常看来虽然轻松,然而一旦进⼊战斗,却能够带领整合全军,对敌方使出尖锐的攻势大破敌军。当其获胜之后,自是会获得许多的奖赏,然他会将所有的奖赏完全分给兵士,自己则过着贫乏的生活,也因此获得兵士们深厚的信任。 还有一次,当文帝出去狩猎的时候,眼前突然跳出一只大老虎,李广立刻跳出与老虎扭打,最后以短剑将老虎刺死。看到这情景的文帝不由得叹了一口气,说道:你晚生了五十年,若是早五十年出生的话,就能够跟随⾼祖打天下而成为大诸候了!因而对他感到十分惋惜。 在这儿我想到一件事必须要先提,那就是我在“私撰国中历代名将百人”这篇文章中,曾经写过两个名将的名件,然而现在我却认为应该要再追加两个条件才行。 之前已经有了A和B,因此接下来就是C。这个C呢,我认为是对部下及兵士仁慈,并受到兵士们的爱慕,获得他们深厚的信赖,甚至愿意为这个人而死。 再接下来的D,我认为是不犯秋毫。在读了国中的历史书后,我发现这是一件很常见的事,到底是什么事情呢?其实就是掠夺以及杀等有害民众的行为。我认为国中的军队其实并不限于国中,只要是军队,就可能会出现掠夺物资,以及杀非战斗人员的行为,而D的条件就是不做这些行为。如此一来自然能够得到民众的信望,因此C和D两个条件也是不可分的。 而李广之难以再继续出仕,乃是在进⼊武帝的时代后,在这时,他已经有一定的年岁。武帝这个人是非常喜外表华丽的事物的,因此光是年纪大一点,就已经不讨武帝喜了。在此,武帝任命自己喜的第二十一位的卫青、以及第二十二位的霍去病担任对匈奴作战的指挥官。 即使李广⾝为他们的前辈,依然必须列于其下。就李广来说,当然是老大不⾼兴的事,而就第二十一位的卫青看来,也相当令人不快——因为军队的秩序因此而产生了混——也许卫青本人也并不想这样,但总之事情最后就变得很⿇烦。在双方的关系愈行愈远后,李广最后因故就自刎而死。自刎这种死法,指的就是刎首,具体来说,就是将剑横于颈部,然后往前一拉,割断咽喉死去的方法。听说当李广死时,其兵士尽皆为之哭泣。 到了唐代,出现了一本叫做《李广传》的书既然是为“传”那就是以李广为主角的小说。能够成为小说的主角,可见李广是相当受到的,而在这本书中,卫青和霍去病就成了完全的恶人角⾊。 关于卫青这个人,他的姐姐乃是一个大美人,由于姐姐进⼊武帝后宮之故,因此卫青得以出仕。然而,这并不只是因为沾姐姐的光而已,他本⾝也是一个相当有能力的人。 他在年轻时就进⼊军队,最初虽然是以士官的⾝份进⼊,但随着对匈的讨代,他也不断地立下大功。 在此,李广因为运气不好,多次移动队部都没有遇到敌人,因而无法战斗,就在郁郁寡地归队的当儿,却传回卫青击灭匈奴的消息。跟随李广的人虽然不喜卫青,但这倒也不是卫青有什么不对。 就这样,卫青当上了大将军。所谓的大将军,比单纯的元帅更⾼,应该可说是帝军国的最⾼司令官,已是可以与宰相匹敌的地位。而从李广一族看来,更是怎么样都不可能喜他。有一次,李广的儿子还去殴打卫青。卫青这个人的个稳重,觉得还是不要与李广多起事端,所以即使被打了也默不作声。 然而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却不愿意沉默。霍去病于十八岁时就以⾼级士官的⾝份进⼊军中,他趁着一次狩猎的时候,就一箭把李广的儿子杀,如此一来,自然引起了很大的动。武帝认为这是事故,并没有追究霍去病的责任,然而也因为这件事情,他在《李广传》中也成了恶人角⾊。 霍去病这个人跟着卫青的姐姐——也就是霍去病的阿姨——自幼小的时候就在宮廷之中,以大贵族的⾝份成长,再加上他是个天才型的人物,在与匈奴的作战中每战皆胜,像这样生在贵族之家的天才儿,自然难以理解底下人的心情,因而对兵士们十分冷淡。倒并不是说他故意冷淡,而是说他实在是难以注意和体恤,史书上曾有兵士们因没有补给而空腹,在冷雨中颤抖的时候,而霍去病悠然在帐中过着豪华生活的记载。 然而不可思议地,兵士们倒不十分憎恶他,大概是因为霍去病这个人全⾝上下毫无琊气的缘故。最后,虽然这个人于二十四岁的少年之际⾝亡,然而在此之前,他也当上了骠骑将军,也就是元帅的阶级。像这样子年轻时就⾝亡的天才型人物,自然是相当具有人气,之前在⽇本还当上了少女漫画的主角,经过非常的美化呢! 和霍去病相比,卫青虽是个较为注意他人的感觉而⾝段较低的人物,然而却没有霍去病受到。当然,这种事本来就见仁见智,不过,以司马迁的《史记》上也有记载。 从武帝的眼中看来,霍去病这个年轻人是非常可爱的,因此总是对他提供一些比较容易出头的路走,不过,就算是有人安排,也还是有人会失败的,因此霍去病应该也确实是有些才能。再加上他在极度少年时就死亡,武帝当更当他感到惋惜才是。 谈了这么多,在此也不得不提一提武帝这个人——也就是卫青和霍去病的君主。在一般国中的历史评价中,有所谓“渎武”的说法,指的就是亵渎了武这个字的君主。本来“武”指的是防卫,以统一天下之后,只要将来犯的敌人击退即可。然而,武帝这个人,之前就说过是个非常喜华丽事物、好大喜功的人,因此非常想立下在军事上的功绩,而有着:如果敌人不来犯的话,那我就自己攻过去的想法。 为此,他曾出兵朝鲜半岛,结果在当地设下了有名的乐浪郡,扩张了自己的领土。不过,在当时也引起了将军间的纷争,就算是建有大功的将军也遭到处刑。总之,如果只是无谓地想要扩张领土的话,在国中未必是会受到尊敬的。 由于他好大喜功的个,因此对于立下华丽大功的人他会看重,而那些没有立下什么功绩的人,他就会逐渐疏远。关于这点也反映在国內的政治上,他对于基本的事情不太在意,像是⻩河滥泛使得数百万的民众痛苦不堪,他居然能够放着不管二十年以上。也因此,他虽然是将华中帝国的国威辉煌四方的人,但由于渎武的缘故,在其他方面的评判并不佳。而且他还重用酷吏,把所犯的罪不见得该杀的人也杀掉,再加上听信谗言之故,最后竟然连自己的儿子都给杀了。 到了这时候,武帝终于开始反省,自己似乎做了太多杀生之事。随着自己所爱的女相继去世,他留下了“乐至极哀情多”的名诗,而在失去了权力和威望后孤独地度过晚年。 武帝是位英雄般的君主没错,他扩大领土宣扬国威,然而在背后却似乎太过逞強,流了太多无谓的⾎,在这方面的评价不⾼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在这样的治世,连书写《史记》的司马迁本⾝,都因为没有那么严重的事情而以不敬之罪⼊狱,爱到宮刑的处分。关于这件事可以参考中岛敦的《李陵》一书。李广的孙子李陵,虽然也十分善战,然而却没有受到应有的回报。而就在疑为叛敌的事件中,为李陵辩护的司马迁就遭到了很惨的下场。 由这些事件中,我们可知武帝这个人,在历史学家的眼中是功过参半的。 顺道一提,直到霍去病为止的《史记》的世界,也随着司马迁的死亡而结束,之后,也就进⼊了《汉书》的世界。 而至今所介绍的名将,除了李牧之外,应该都是为⽇本人所知的人物,因此几乎可说是名人列传了!再怎么说,《史记》不但有⽇语的翻译版,而取材于《史记》的小说,⽇本也有不少人曾经写过,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接触过,但问题则自现在才开始。 在很久之前,大概是三十年前的事吧,文艺舂秋曾经出过“大世界史”这系列的书,其中,第三卷的标题乃是《万里长城》,就是诉说国中古代史的一册。这本书已经可以列⼊名著之中,而其执笔者乃是植村清二。他除了是一位有名的东洋史学者之外,同时也是作家直木三十五的弟弟。 蛮有趣的一点的,这本《万里长城》虽然已是名著,但这位作者自己也说,不管他是正叙也好、倒叙也好,⽇本对于国中的古代史几乎就不脫《史记》的世界,而对其后的事情则不太关心。 他自己倒是希望能够参照《汉书》、以及《后汉书》来介绍《史记》以后的世界,不过,我想这个状况到现在也依然没有太大的改变。我知道筑摩书房曾经有出过《汉书》的⽇本语版,但是我那时候因为没有什么钱,所以迟疑了很久,等我存够了钱想要去买时,却已经绝版了。 目前更是完全买不到的状况,不由让我在心中祈愿着筑摩书房能够再出这些书。 就因为这样子,关于⽇本所知的国中古代史,仍是偏重《史记》的世界,这当然不是《史记》作者司马迁的责任,基本上,像《史记》这样有趣的史记,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珍稀的,只不过,即使《史记》结束了,然汉王朝并没有结束,历史也不会结束。 好了,再接下来要叙述的是第二十三位的赵充国。这个名叫赵充国的人,比霍去病要小三岁,因此可以把他们视为是同一世代的人。霍去病在⽇本也相当出名,然而赵充国则不然,其实说起来也蛮可怜的。赵充国亦是在很年轻的时候便加⼊军队而且十分活跃,只不过由于霍去病出仕得早,他怎样都追不上。如果依据⾝为小说家的想象的话,我想霍去病和赵充国应该也曾经在哪个地方碰过头才是。 总之,他加⼊了御林军,也就是近卫兵,是个使弓的名人,虽然年轻,但个却很稳重。 其后,他也以其他将军部下的⾝份到北方出征,与匈奴有过多次的战斗,而他也似乎从这些战斗中学习到不少对匈奴的战术与战略。 而在年岁渐长后,他还是一直担任对匈奴之作战指挥“百闻不如一见”这句话,就是赵充国所留下来的。这句话的含意在于:如果⾝在距离最前线数千公里之遥的汉都长安的话,即使接到了战报,也是委难以了解其实情的,因此必须要自己到前线去看一看才行。当时,大家都认为赵充国的年岁已⾼,而且又⾝为朝廷在臣,本不需要自己前往前线,而在那时,他就是以这句“百闻不如一见”回答的,而在两千年之后,这句话依然相当常用。 他就是这样子指挥着对匈奴的作战,不过,并不光是只会战斗,他还让匈奴不敢轻易进犯,立下了必须要守护为匈奴所庒迫之西域诸小国之政策。关于汉帝军国事的计划,可说是大多由其立下并实行的,因而守住了国境的和平。尤其是他所提出的屯田政策。他让最前线的兵士们在当地开发耕地,以能够在其地永住及固守,也就是让国境地国中化,使得敌人不敢来犯,这个始于赵充国的边境警备方法,之后也成了国中的传统。 在这时其中,几乎没有起过什么叛,由于没有往南方出兵的必要,因此大致上是只要庒制往匈奴,就能够得保和平了。 接下来要谈的是第二十四位的郑吉,这个人的一生可说是传奇又传奇。郑吉生于江南,也就是长江流域的下游,然而他的人生大半,却是在西域渡过的。据个人⾝为小说家的想象,也许就是因为他生于那样的地方,所以才会对那遥远的西域有着憧憬也说不定。因而在赵充国的手下——我想这个人应该曾在赵充国的帐下作战过才是,总之他是个出了西域,以匈奴为对手,为守护西域诸国和平而渡过一生的人。所谓的西域都护在这个地位下“都”这个字指的不是都城,而是全体的意思——其工作就是守护西域全域。而这样的一个职位,也是从郑吉开始的。他担任这个职位共十年以上,一直持续守护着西域,最后在前线死亡。其间,虽然也曾数度与匈奴在沙漠作战并获得胜利,但并没有什么关于这方面具体的描述。比较具体的描写,则是在其后第二十五位的陈汤⾝上。关于这号人物,我在“私撰国中历代名将百人”之中也有着详细的描述,我想,他应该是在这百人之中品最糟糕的才是。 不过,在陈汤的时代,汉帝国——在此指的是前汉——几乎快到了结束了边缘。灭亡前汉的乃是王莽这个人物,而在之前,当王莽问道有那个人材能够前往守护西域方面之时,正巧陈汤已经久未升任,正想起用他的时候,没想到陈汤却死了。在某种意味上,也许他反而运气好,因为他如果继续用吊儿郞当的方式来与王莽应对的话,那可是非常糟糕的事情呢! 就这样子,前汉时代结束了,而接下来,则将要进⼊后汉时代。在此,我必须要先做一个说明,我现在在文章中所写的前汉、后汉,在国中也常会分别称其为西汉、东汉。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前汉的首都乃是位在西方的长安,所以才被称为西汉;而后汉则建都在东侧的洛,所以叫做东汉。接下来,由于自称为汉的王朝还有不少,为了避免混淆,故在此做个说明。 周亚夫:?~元纪前一四三年。沛(今江苏省沛县)出⾝。为前汉建国功臣周之子。一开始虽为河內郡太守,但在兄长遭罢免之后,于前一六二年继任成为绛候。由于其格刚毅,因而在前一五八年防备匈奴之际,连文帝到阵中亦不让其进⼊。连其部下都说:“军中只闻将军之令,不闻天子之诏。”文帝认为这个将军之威令比自己更行得通,乃是真将军,而赏赐其为中尉。以后亦深受文帝信赖,留下如果家国有难,必要请托于周亚夫之遗诏。前一五四年景帝在位时,这次因镇庒吴楚七国之而活跃,并因功绩升至丞相。惟后来因不喜无能外戚之登用,以及对匈奴之政策等,自认与当时政治不合而辞职。不久又因孩子的恶事而意图引咎杀自未成,最后遭到解任。 ——《史记》卷五十七《绛候世家》、《汉书》卷四十《周亚夫传》李广:?~元纪前一一九年。陇西成纪(今甘肃奉安县)出⾝。代代擅于使弓,于文帝在位之元纪前一六六年开始加⼊征代匈奴,在造成前汉政治动摇之吴楚七国之征讨中亦十分活跃。其后也以上⾕等之诸太守⾝份与匈奴对峙并加以击破,立下轰轰烈烈的勇名,被匈奴称为飞将军,而对其感到恐慌。在武帝时代这次担任对外战争之大任。虽具驰骋的勇名,可惜晚年不遇,在武帝重用卫青与霍去病之后,立下的武勋就不及他们了。于前一一九年随卫青与霍去病征讨匈奴之际,因为了要负起延误作战之责,而在阵中杀自。由于其生来清廉,将恩赏全部分给部下,自己完全没有积蓄,故受到部将的爱戴,而愿意为其送命。 ——《史记》卷一○九《李广传》、《汉书》卷五十四《李广传》卫青:?~元纪前一○六年。河东平(今山西省临汾县)出⾝。仕奉汉武帝之武将。⽗为郑季,⺟为卫媪,从⺟姓。其家族本为仕奉武帝之姐平公主,后来其姐卫子夫因受到武帝宠爱,故将卫青拔擢成为武人。功绩拔群,于元纪前二八○年讨伐匈奴时斩首俘虏数千,翌年亦是如此之数,并有获得家畜数十万头之战果。他能够与得意于骑马战之匈奴相对抗,有人认为是因他出⾝靠近匈奴活跃之地,因而拥有关于游牧之知识。数度立功之结果就是于前一二四年被授为大将军,甚至更成为以前之主人平公主的丈夫。人品虽然温厚,惟因媚于武帝而有一些不好的评判。 ——《史记》卷一一一《卫将军骠骑传》、《汉书》卷五十五《卫青传》霍去病:元纪前一四○~前一一七年。前汉武帝时代将军。是卫皇后及大将军卫青的姐姐少儿之子。十八岁起便由侍中开始累进,跟随卫青从事对匈奴的作战,斩首两千零二十八人,相当得到武帝的宠爱,于前一二一年列名骠骑将军,以青年将军之姿活跃。曾率领万骑于甘针首都祁岸王二人斩杀,溃灭匈奴之王族,斩首三万零两百人。其结果造成浑琊王之投降,而成为匈奴衰退之一因。之后又在前一一九年与卫青共同突击蒙古⾼厚上匈奴之据地,并使其溃灭,惟三年后以二十四岁的年少之龄死亡。对这名天才般的武将之早逝感到哀伤的武帝便将其墓筑于自己的墓在茂陵附近,并取其活路之祁连山形修成,也算是件有名的事。 ——《史记》卷一一一《卫将军骠骑传》、《汉书》卷五十五《霍去病传》司马迁:元纪前一三五?~前九十三?年。前汉历史家。夏(今陕西省韩城县)出⾝。生于以编纂历史书为职之家族中,自幼即有秀才之誉,加上二十岁时起就旅行诸国搜集资料,提⾼了不少见闻。他虽接续⽗亲之职努力于历史书的编纂上,惟在元纪前九十九年对匈奴之役中,因为庇护成为俘虏的李陵而受宮刑,也就是去势之刑。在忍住如此的屈辱下所完成的《史记》,不但创下了纪传体书写历史之正史最初的典范,同时也成为传世千古的名著。 ——《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赵充国:元纪前一三七~前五十二年。陇西(今甘肃省天⽔市)出⾝。因其精于骑之故,年轻时便加⼊近卫军之御林军中。最初是仕奉武帝、跟随李广前往讨伐匈奴,在昭帝时,因征讨武都的氐,再与匈奴作战,晋升为将军。宣帝即位时因与大将军霍光同有拥立之功,受任为营平候。是个精于情势判断的沉着武将。因数度讨伐匈奴具有功绩而拥有勇名。例如在与移往至国中近边之羌的对应上,前六三年,由于周边诸民族相对移动之故,因而推测背后的匈奴可能将会有所行动,必须加以防备。在受诏前往视察之义渠安国因对应不佳而大败时,超过七十岁的赵充国竟自己前往征讨西羌,在讨平叛的同时,也立下了成为后世模范的屯田政策。 ——《汉书》卷六十九《赵充国传》郑吉:?~元纪前四十九年。会稽(今渐江省绍兴市)出⾝。自兵卒荣达,而活跃于西域,是在前汉对外战争中活跃的典型武将。其功绩在前六○年匈奴之⽇逐王先贤择背叛单于准备投汉时,发动西域诸国的五万兵力平安地将之后护送前往长安。以后,郑吉的势力冠于西域,以都护骑都尉的⾝份继续效力。此外,汉也封其为安远候,并建立乌垒城,行使对西域的镇抚。随着其在汉经营西域时所建立的功绩,他也成为西域都护这职位的第一人。 ——《汉书》卷七十《郑吉传达室》、卷九十六《西域传·上》陈汤:?~元纪前六年。山瑕丘(今山东省曲⾩县)出⾝。于元纪前三十六年被任命为副校舍尉与长官甘廷寿一同赴任西域都护。这时,位于达拉斯河畔的匈奴势力增加,不仅庒迫乌孙等部族,竟然还胆敢杀害汉的使者,为了避免其继续坐大,见此情势的陈汤便独断地出兵,结合了西域兵力攻击匈奴的郅支单于,并将之斩首。而另一单于呼韩琊则一面欣喜,一面也感到惊恐。其结果虽使得西域重新回复平稳,惟其独断出兵却成了问题,因而经过委长时间才加以论功行赏。后虽一度任命其为关內侯,惟因其穿着战利品等事情暴露,因而问罪改贬至僻地。总之,是个问题很多的人物。 ——《汉书》卷七十《陈汤传》、卷九十四《匈奴传·下》、卷九十六《西域传》 N6zWw.CoM |
上一章 中国武将列传 下一章 ( → ) |
作者田中芳树 更新于2017/10/3 当前章节9732字。看中国武将列传小说,就上逆流小说网。我们致力于做最快速更新中国武将列传最新章节的免费小说网站,用心做最好的小说精校网 |